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红色社会实践育人路径探析

2020-06-08林美玫苏超

文教资料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新时代

林美玫 苏超

摘    要: 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人生走向,更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共青团,要从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成才发展规律的视角、共青团改革的视角、基层团组织的视角,深入开展红色社会实践的育人机理研究。通过深入挖掘共青团思想引领功能、注重实践顶层设计和精准指导、建构红色育人阵地和平台建设、形成红色社会实践品牌特色、打造系统科学的红色实践育人模式,探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红色社会实践工作新格局,形成红色社会实践指导、实施、合作方面的系统协调机制,突出高校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构建以青年团员的思想成长为目标的红色社会实践科学评价机制,借助思政课堂的主阵地优势,构建红色社会实践的扁平性常态化发展机制。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共青团    红色社会实践    育人路径

为准确掌握新时代团员参与社会实践和红色社会实践育人现状,前期对山东省部分高校开展了相关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共计1100余名学生和老师参与调查,对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员的红色社会实践育人机理和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当前高校社会实践在思想引领功能作用发挥方面的不足之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重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1]思想引领是新时代高校共青團的核心要务,也是共青团在高校一切活动的“生命线”。

社会实践是新时代团员青年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明确使命职责的重要渠道,也是有效弥补课堂教育教学不足、理论指导实际的重要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青年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关注了解社会现实和增长见识,对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较满意,部分青年学生表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认真做好实践活动并且收获颇多。绝大部分学生非常支持弘扬红色文化和传承革命精神,并表示愿意参加红色革命教育活动,认为学校应该积极拓展红色实践基地、引入红色文化资源。同时,部分青年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存在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作用不突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精准指导、社会实践模式单一、缺乏社会实践系统协调机制、流于形式等问题。

(一)社会实践的思想引领功能不突出。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功能并不突出,主要表现在高校共青团在社会实践的组织开展上倾向于放权至二级学院分团委,高校共青团更多的停留在提出要求、转发通知、组织验收上,依靠二级学院分团委的工作程度达到当年度社会实践的组织开展效果。由于二级学院分团委重视、组织、指导情况良莠不齐,造成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的组织开展作用发挥不强,蕴含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引领功能不突出,尤其是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向和内容指导上,涉及红色社会实践相对较少,且粗浅地停留在对红色资源的参观学习上。

(二)社会实践的精准指导力度不大。

不少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没有那么高,高校共青团作为职能部门对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不足,高校指导教师真正随队参加的很少,学生经常单独开展活动。同时,一些高校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上“重安全、轻指导”“多监管、少反馈”[2](112-113),尤其对红色社会实践的思想引领实施缺乏顶层设计和精准指导,在抓点找面、点面结合的工作上缺乏力度和深度,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对社会实践主题盲目、流程陌生、问题困惑、报告茫然,社会实践活动易陷入“过程随意、报告抄袭”的形式主义。青年学生在红色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无法得到教师的及时解决和有效指导,只能自我摸索解决,与高校共青团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达到以文化人、实践育人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社会实践的单一模式缺乏吸引力。

近两年来,结合共青团改革的相关要求和第二部分课堂学时兑换的实际要求,低年级的团员青年必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一些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重形式、轻内容,陷入“定调子”“审方案”“听汇报”的固化模式。高校团员青年个体差异,对红色社会实践的理解与认知各有不同,部分高校经常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同类红色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做法缺乏针对性与层次性,容易导致学生参与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性与积极性受损,红色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对新时代青年团员缺乏组织吸引力。此外,一些青年团员因先行投入车旅、食宿、用品等经费参加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导致一部分团员青年出现应付甚至伪造社会实践证明的现象,大大限制了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

(四)社会实践的系统协调机制不完善。

通过调研发现,一些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出现制度不到位、规定不明确、要求不具体、条件不充分的问题,部分青年学生东拼西凑地形成书面报告上交,期望获得奖项支持的团队还会想尽办法通过媒体宣传达到社会肯定的效果。高校共青团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分工负责的组织机构、密切配合的协作关系,在红色社会实践推进机制、多元督导评价机制、经费和基地开拓机制的建设上不完善。同时,高校共青团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政策资金投入较少,激励奖励办法覆盖面不足、力度不够,高校共青团对于社会实践经费支持总体不足,尤其是红色社会实践层次不高,缺乏社会实践指导、实施、合作方面的系统协调机制。

(五)社会实践的育人共同体打造程度不够。

青年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才能顺利开展,但是,在现实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部分青年学生在寻找社会实践场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寻求社会实践支持时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高校共青团在主动对接优秀社会教育资源和开拓共建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上主动作为不足,面对庞大的青年学生基数,高校共青团提供的平台、资源相对有限,社会实践育人基地的拓展打造、合作共建程度不够,特别是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红色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立更欠缺。政府机关、群团组织、地方企业等各方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六)社会实践的育人实效有待进一步强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中强调,青年学生要着重提高政治站位,根植红色基因,培育爱国情怀,高校共青团将政治建团、培养红色接班人作为重要工作任务。但是,部分高校受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教育成效较慢且不明显,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涉及多各方面,存在应付性、功利性的情况,采取“短平快”运动式的红色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未能真正开展符合青年学生兴趣的活动形式与内容。部分团员青年未能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所在[3](3-7)。高校共青团对社会实践成效的考量单纯以社会实践报告和宣传报道为依据,不利于青年团员的思想引领作用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实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高校共青团红色社会实践育人的平台载体建构

“红色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工程,不仅可以‘育智,而且可以‘育德,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也是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4]。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和教育部、团中央领导在不同场合曾多次指出,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高校共青团紧跟新时代的现实要求,在红色育人资源和红色实践育人过程中抓好广大青年团员的“活思想”,着力搭建育人平台,拓宽育人载体,创新育人方式,有效增强红色社会实践育人的时代性、长效性、创新性及专业性。

(一)深入挖掘思想引领,在育人过程的贯穿、融入、结合上下功夫。

正如習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高校共青团要紧跟时代要求,深入挖掘红色社会实践的思想引领功能,在红色育人资源和实践育人过程的贯穿、融入、结合上下功夫。一是红色社会实践的开展要将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具象化,着重提高对新时代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思想引领功能;二是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根据高校不同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贯穿育人的全过程,如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富有好奇心,适宜组织参观红色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重走长征路”等红色实践体验活动,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知识积累较丰富、问题意识较强烈,适宜组织走访革命老区,结合专业知识、聚焦热点问题开展调研;三是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融入日常教育管理,特别是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开展的党团主题党日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红色志愿服务、思政理论课程等,最大限度地拓宽开展红色社会实践路径。

(二)注重顶层设计精准指导,形成科学的实践组建机制。

任何活动的开展要想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就必须在前期的规划、指导上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红色社会实践活动,一是要注重顶层设计,紧跟时代要求,前期负责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要提前酝酿组建团队,做好红色社会实践的规划方案,选取合适的团队成员,细化分工,做足前期的准备工作;二是要实施精准指导,精心设计主题、规划社会实践内容,着重做好红色社会实践过程的全程指导和问题解决,克服一切困难,确保红色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三是要形成科学的红色实践组建机制,依托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地点为生源地的学生参与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并从以往参与或组队的高年级同学中选取队长,指导红色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和新闻宣传工作,确保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育人效果。

(三)稳定育人阵地平台,打造红色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

高校共青团红色社会实践的开展离不开社会优秀的红色教育资源,需要各地政府、单位的大力支持。高校共青团一是要主动对接社会优秀的红色育人资源,深入挖掘校内校外优秀红色文化资源,稳定育人阵地,搭建育人平台;二是要创造性地开展合作共建,打造红色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探索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结合路径,打通红色社会实践育人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要与合作单位加强联系,拓展合作,采取“走出去”“迎进来”的工作方式,牢固合作基础,拓展合作形式,最大限度地惠及更多青年学生,切实发挥教育合力。

(四)规范红色实践组织管理,打造红色社会实践品牌特色。

要充分彰显红色社会实践的育人实效,就必须对红色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加强纵向管理,促进横向延伸,进行管理调控。高校共青团深入开展红色社会实践,一是要规范完善红色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形成科学系统的红色社会实践流程,制定出台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和红色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对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组织实施、效果评估、激励奖励等环节明确程序,对合作共建的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明确权责;二是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选拔熟悉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流程的指导教师,充分熟悉相应主题的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熟练运用自身学识阅历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三是要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优势,结合校内媒体平台,浓厚红色社会实践氛围,严格红色社会实践成果审核,打造红色社会实践品牌特色。

(五)提高红色实践凝聚力,打造系统科学的实践育人模式。

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红色社会实践活动要着力提高红色社会实践的凝聚力,打造系统科学的红色实践育人模式,一是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出发,选取优秀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提高高校共青团红色社会实践的亲和力、凝聚力;二是要丰富红色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现实中有很多红色育人要素、红色遗址、文学影视作品、革命亲历者等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来源,在组织红色社会实践活动中,要重视内容的提炼和角度的把握,积极汲取红色育人力量;三是创新红色社会实践形式,充分利用最新科学技术,以新时代高校团员青年乐于接受的途径,实现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例如利用VR技术,打造红色育人资源的3D呈现,实现角色带入、年代带入、事件带入的真切感受,破除因距离、时间、经费、人员等受限因素而导致的教育片面化和局限性,打造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红色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

三、高校共青团红色社会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探索

“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高校共青团组织既是工作助手,又是战略力量”[5](70-73)。高校共青团要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红色社会实践工作格局出发,构建红色社会实践指导、实施、合作方面的系统协调机制,突出高校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探索建立以青年团员的思想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实践科学评价机制,探索构建红色社会实践的扁平性常态化发展机制。

(一)构建红色社会实践指导、实施、合作方面的系统协调机制。

高校社会实践是一项全员参与、全方位互动、全过程跟进的系统育人工程,需要一定的资源、平台和环境等各要素的协同合作与均衡发展。同时,思想引领需要高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一切积极力量,在保障人、财、物等实施条件的基础上,优化在红色社会实践开展前、中、后的工作协同模式,形成红色社会实践指导、实施、合作方面的系统协调机制。一是系统协调,统筹合作。抓好组织机构、指导教师、地方资源、参与学生的无缝衔接,加强红色实践育人载体建设,在整合校内实践育人载体建设的同时,要支持建设一批稳定的有承载育人功能的校外红色育人平台,各主体在合作中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融合,推动协同育人不断持续深入;二是完善制度,科学管理。高校共青团要把开展红色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红色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大纲,规定相应学时学分,认真制订年度计划,系统设计教学体系,并从制度层面完善红色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和激励奖励办法;三是高校共青团在安全保障上实行全程监督,从出发前的安全培训、购买保险到红色实践过程中的联系与汇报制度,构建“全程监督、网站与多媒体并用”的红色社会实践育人宣传与保障体系,切实保障每一位学生的人身安全;四是加大经费投入,高校要调整预算,将社会实践育人经费单项列支,优先保障实践育人经费投入,形成红色社会实践指导、实施、合作方面的系统协调机制。

(二)构建以青年团员思想成长为目标的科学评价机制。

高校共青团要着重突出组织优势,做好红色社会实践的宣传发动、能力培训工作,突破原有社会实践成效评价标准,探索建立以青年团员的思想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实践科学评价机制,这是有效开展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一是健全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反馈评价机制。效果评价应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实践单位的综合评价,是“对学生思想心理素质、知识整合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考评,含定量与定性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和质性研究,评估青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素质与能力的变化程度与发展规律”[6](86-88),充分引导所有活动参与者参与到评价中,确保评价科学性;二是高校共青团要重视红色社会实践效果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反哺,突出思想引领功能为根本、激励青年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细化红色社会实践效果评价体系;三是考评激励,推动师生积极参与红色社会实践。高校共青团要建立健全红色社会实践考评激励机制,将考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测评、奖助学金、推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参与红色社会实践的带队老师和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实践劳酬或课时折算,并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参考依据”[7](79-82)。

(三)构建红色社会实践的扁平性常态化发展机制。

共青团十七届七中全会强调:“‘走到青年学生中间去的扁平路线是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有形有效的传统法宝。”[8]高校共青团在深入开展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集合共青团改革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减少管理层次、提升管理效能坚持思想引领。一是借助思政课堂的主阵地优势,将红色社会实践与思政红色育人工作有机结合,积极开拓思政课的红色实践教学、课外研学、红色游学等项目,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指导,深化红色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二是要搭建与基层团组织、青年学生直接交流的工作平台,积极构建直接开展工作、“点对点”“面对面”的思想引领渠道,科学设计并积极实施如“1+100”等直接联系青年的思想引领项目,打通服务青年学生的最后“一公里”;三是科学设计社会实践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归纳形成高校基层团组织红色社会实践引领团员青年思想成长的章程制度,以制度保障培育广大青年团员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红色接班人”育人目标的实现,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级阶段合理安排,做到分类实施;四是在新时代网络平台、信息技术的“加持”下,高校共青团要构建具有扁平性特征的沟通教育方式方法,利用“新媒体技术推进‘智慧团建工程,以‘联系零距离,组织无孤岛,扫一扫找团支部,摇一摇找团员为目标,推进高校思想引领工作扁平化运行”[9](80-83)。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2016-12-09.

[2]李保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走“形式主义”[J].人民论坛,2018(01).

[3]马静仪,刘京京.陶行知师范生社会实践思想探析——以晓庄师范为中心的考察[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8,34(04).

[4]刘川生.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有效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2).

[5]刘少渝.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提升[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6(04).

[6]任克.高校社会实践指导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

[7]方正泉.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时效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9).

[8]贺军科同志在共青团十七届七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和講话[EB/OL].中国共青团网—团中央书记讲话,2018-01-17.

[9]祁萌.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基本特征[J].中华儿女,2018(6).

基金项目:2019年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高校防范宗教渗透机制研究”(QDSKL1901146);2018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立项课题“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之红色社会实践育人的机理和途经研究”(2018LX122);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项目“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和平台建设研究”(J17ZZ25)。

猜你喜欢

高校共青团新时代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