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性研究
2020-06-08冯涛吴涧樊雯璇黄晓霞袁俊鹏常有礼夏兰
冯涛 吴涧 樊雯璇 黄晓霞 袁俊鹏 常有礼 夏兰
摘要:双语教学是大气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打造“金课”过程中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求的着力体现,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地实行双语教学,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问题之一。本科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可以有效地帮助本科生扩宽学术视野、把握学科前沿、增强国际交流的能力与自信。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对于大气科学类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气科学概论;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1-0243-02
一、引言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中明确指出,将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2015 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
本科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可以有效地帮助本科生扩宽学术视野、把握学科前沿、增强国际交流的能力与自信。因而双语教学不仅是大气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打造“金课”过程中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求的着力体现,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地实行双语教学,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问题之一。
二、双语教学实践与改革
(一)双语教学的目标设定
目前开设的大气科学概论(双语)是一门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课程,即通过英语为语言媒介来讲授非外语类的专业课程。结合建设“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针对本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导向不清晰、学术视野狭窄、国际化能力不足的学情特点,聚焦极端天气归因、碳排放与交易等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现实问题,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创新的学科前沿思维、综合的实践应用能力、出色的国际交流水平的一流本科人才,本雙语课程目标确定为:提升专业认知兴趣和归属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概念和学科知识体系,全面了解专业应用的各层面;培养跨语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方法体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扩展潜质;最后,从全球变化的高度探索学科方向,追踪前沿问题,提升国际交流水平和增强专业自信。
(二)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选择
课程教学中创新使用了多元内容与前沿材料,为培养跨语境的感性概念认识、逻辑思维方式和交流表达能力,增加了大量英文概念图、信息图和逻辑思维导图等内容,
针对课下学习与课上学习的双轨制目标,教学资源采用以自主编写的英文多媒体课件为主,英文教材与英文阅读材料(含wiki网页、在线课程和MOOC、前沿学术论文、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等)为辅的策略,根据课前知识型学习的目标,以教材和传统学科知识阅读材料为主,而课堂教学实践的目标主要为能力增强型学习,以英文的图例、实例和逻辑思维导图为主,课后学习注重视野扩展,以相关前沿学术论文和在线MOOC为主。
在教学内容的具体编排方面,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点及特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每次授课完成一个教学主题,并帮助学生建立起双语语境的知识认知与思维方法,教学内容的编排除考虑知识体系外,还应当独立并紧凑,适合每次授课完成一个“现象导入—特征归纳—原理解析”的教学过程。
(三)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
目前,国内外的双语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加拿大式浸没法双语教学模式、学科式双语教学模式、结构式浸没教学模式、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3]。本课程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结合学生的情况,主要采用过渡性双语教学及学科式双语教学这两种模式,并且着重强调四个教学模式的改变。
1.专业知识学习向跨语境思维方式学习转变:为兼顾双语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国际化目标,引导学生预习记忆性的专业知识概念,着重强调跨语境互通的天气气候现象感知、时空变化特征归纳、数学物理原理解析及全球变化延伸应用,提高学生国际化的认知、理解、思考能力。
2.知识密集型学习向能力增强型学习转变:课堂教学基于成熟的知识体系,将极地放大效应、全球增暖停滞等新的、活的知识点带入课堂,强调知识的联结与融合,力图全面提升学生运用多重视角审视、分析科学问题的能力。
3.“讲授式”教学向“问题探究式”教学转变:帮助学生超越固定答案的课程内容,围绕极端天气气候归因、云和气溶胶辐射反馈、冰冻圈消融及其全球影响等前沿学术问题和应用问题进行探索式学习,以突破重复知识和定式思维,引领学生思考、解决重大科学问题。
4.“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采用双轨制学习,通过多形式增强学生的课下预习和知识扩展、增强课上讨论参与和英语表达陈述、增强分组学习和交互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全程学习、全视野学习。
(四)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双语/EMI教学模式下,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要逐步适应双语的教学语境,以及为双语课程所设计的教学方法。
首先,本课程围绕“问题探究式教学”来发展教学方法体系,根据教学主题的特点与差异,综合使用分组讨论、概念拼图、戏剧呈现、英文演说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热度与黏度。
其次,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翻转课堂,变扣分制为加分制,采用“预习—授课—复习”的经典三段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课前完成知识积累与英文阅读、课上参与讨论和探索问题,通过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累积平时成绩,课后扩展知识宽度,阅读英文文献和IPCC报告等,提升能力。
最后,改传统考核方式为全过程考核与一致考核,根据总体培养目标明确各次考核内容,由随堂测验、分组作业、个人陈述、闭卷考试等组成的全程考核以及根据教学主题设计的目标一致性考核。
(五)双语教学的创新特色
1.高阶性:从知识传授、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提升和国际化水平等多角度,将教学目的从知识获取提升到融合、应用、创新层面。
2.创新性:弱化知识的记忆性,突出知识的联系、应用、扩展与创新,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互补与延伸。
3.挑战度:将“讲授式”变为“问题探究式”,强调思维训练与创新提升之间的因果性与递进性,引领学生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4.国际化:对标哈佛大学、MIT等国际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以现象和问题导入主题,引导学生跨语境归纳特征、解析原理、延伸思考,通过英语总结与陈述提升国际化能力。
三、总结和展望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已经连续两年成功开设了大气科学概论(双语)这一EMI教学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通过全英文命题考查,学生的成绩与全中文授课的成绩分布基本一致,这表明在加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本校大气科学专业的低年级本科生,能够适应双语语境的教学模式,并通过该课程对大气科学的专业内容和研究方法体系建立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了专业英语运用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作为一门双语课程,如何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效果与能力提升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是本課程今后要持续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郄芳.教育质量政策的设计与思考—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当代教育科学, 2011,(23):29-31.
[2]伍宸.《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政策分析与实践对策[J].重庆高教研究,2016,4(1):12-17.
[3]姚敦云.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J].文存阅刊,2017,(17):106.
Abstract: Bilingual teaching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Science, and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high-level, innovative and challenging requir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 "gold course". Bilingual teaching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nd compound talents. How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bilingual teaching i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of this cours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atmospheric science.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research; bilingual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