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化团建背景下的高校志愿服务实践与探索

2020-06-08熊智焱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1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高校

熊智焱

摘要:随着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校地共建、校企合作已逐渐成为新的趋势。凭借高校的人力优势、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地方政府的区位优势,志愿服务事业逐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并焕发新的生机。武汉轻工大学晨曦志愿服务团队在学校参与区域化团建的良好机遇下,凭借优势平台资源助力,依托项目建设、平台建设和制度建设,实现了自身志愿服务工作的跨越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区域化团建;校地共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1-0230-02

高校志愿服务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各级主管教育部门及高校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高校共青团开展青年工作的抓手之一。作为青年学生团员的聚集地,在全团入志的大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得如火如荼,志愿者数量呈井喷态势。与周边街道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形成鲜明对比,也为校地共建、校企合作等志愿服务模式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力量。区域化团建作为城市共青团工作新思路,重点突出街道团工委的枢纽功能,立足建设服务型团组织,强化属地原则,打破行业、层级、所有制限制,实现区域内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越来越多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选择与周边社区、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效果。社区志愿服务可以说是理论以及实践的结合,也是地方高校的学生实现学以致用以及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与属地区域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在如何界定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社区之间的志愿服务管理界限,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属地的区间优势以及企业的资源优势等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

一、武汉市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区域化团建开展情况

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大型企事业单位区域化团建共建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3月,由团区委和金银湖街道办事处共同发起。截至目前,已吸纳所在辖区大型企事业40余家。成员单位既有国企、高校、事业单位,还吸收了部分优质非公企业,行业覆盖教育、医疗、通信、军工、房地产等等,几乎囊括了金银湖街道区域的所有大型单位。委员会以共青团工作为主线,以轮值制度为基础,广泛开展各类座谈、交流活动,为区域内各单位、企业搭建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也为青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可能性。武汉轻工大学作为委员会内唯一一所高等学校,也是最早的发起单位之一,在各类活动和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武汉轻工大学晨曦志愿服务团队工作现状

晨曦志愿服务团队隶属于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分团委,成立于2011年。团队成员由在校大学生组成,下设四个部门,秘书处,组策部,宣传部,实践部,各部门间分工协作完成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团队秉承“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需要帮助的农民工、留守儿童、地铁乘客等贡献青春力量。自区域化团建工作开展以来,团队志愿服务工作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18年全年,团队共计开展200余场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人次达2500余次,累计服务时长超10000小时,逐步形成了以马池义教项目、武汉地铁志愿服务、东方马城志愿者项目、将军路社区服务项目为中心,以其他志愿服务活动为外延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积极寻求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协助,先后参与省区市多项志愿服务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先后获评“武汉市本禹志愿服务队”“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武汉市地铁志愿服务优秀共建单位”等荣誉称号,服务项目“融爱马池地”入选湖北省志愿服务项目库。

三、晨曦志愿服务团队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项目建设方面,把稳“需求、要求、诉求”三个方向做工作。项目的选择与立项以需求为导向,着力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区域化团建提供的平台,与个人或者组织积极进行有效对接,聚焦社区、企业在社会化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盲点,有的放矢,按需立项。项目要求紧紧围绕志愿服务工作实际,设置合理的岗位要求,制作志愿岗位编制职务说明书,明确责任时间、工作任务、工作方式、技能知识要求,因岗择人,按需分配。项目开展过程中,时刻关注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对象的诉求,通过实地回访、撰写心得等手段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收集反馈结果,对项目本身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其次,搭建综合性志愿服务平台。志愿服务是高校第二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当前晨曦志愿服务平台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线上平台依托学院新媒体矩阵和院校两级的新闻官网,建立了强而有力的宣传网络,覆盖微信、QQ、微博等年轻人常用的社交App。围绕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信息发布、志愿采访和志愿典型分享等主题,积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为志愿发声,现已形成一批在校内颇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栏目。线下平台又分为实践平台和服务平台两个部分。实践平台以学院分团委指导下的晨曦志愿服务团队为主导,广泛联合区域内各企事业单位,形成四个长期运转的志愿服务项目,并通过团建群深入辖区内社区、企业、公共区域等地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稳固有效的志愿服务实践平台,提供源源不断的志愿服务需求岗位,成为志愿者和有“志”之士的主要活动阵地。以学院志愿者之家为据点,搭建青年志愿者服务平台,结合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和志愿者证,建立晨曦志愿服务档案库,做到“一人一档、一事一记”,每次志愿服务活动都有记录,每一名志愿者都有档案。此外,还定期组织志愿故事分享、团队交流、志愿大咖座谈会等活动,利用区域化团建平台邀请各类名师名流来为志愿者授课,开阔眼界,提升视野,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志愿服务工作在校内的影响力。

最后,形成常态的制度化管理机制。随着志愿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志愿服务人数和活动次数急剧增长,特别是校外活动次数明显增多。为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管理水平,保障志愿者权益,学院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了《艺术与传媒学院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此外,结合学院综合素质拓展学分管理办法和团中央第二课堂“到梦空间”App平台,在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等流程上更加细化。一是暢通信息渠道,以志愿服务项目为主体,因项设组,建立不同的志愿者招募小组,通过线上发布、外场活动、下班宣传等方式,打通了志愿服务校内对接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完善志愿者培训机制,在原有培训基础上,结合志愿服务岗位说明书,进一步明确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同时选拔有热情、高素质的志愿者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来,帮助新入志愿者学习了解志愿服务工作内容,更好地引导在校学生正确参与各项志愿服务工作。三是建立正确评价导向机制,以志愿者证为基础,由带队小组长对每一名志愿者的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做出时长记录和服务评价,在志愿者证上登记的同时计入志愿服务数据库。每学期通过对志愿服务数据库的汇总分析,评选志愿之星,并予以表彰。同时将数据库结果与素质拓展学分体系和学院考评体系进行联动,作为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学分支撑材料,以及评先评优的重要考核依据。

四、小結

区域化团建为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和平台,不仅解决了高校志愿阵地、资金缺乏的问题,同时也缓解了所属区域企业、社区志愿力量缺乏的现状,形成了双赢局面。同时各类资源的共享也给区域内志愿服务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带动志愿服务习惯和风气的养成,形成了良好的志愿服务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景文.地方高校与周边社区共建志愿服务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3(20):89-90+95.

[2]沈燎.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动机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04):169-172.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construction of schools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a new tren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human resources, enterpris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volunteer service has gradually stepped out of the campus and entered into the society, which has brought about new vitality. With the good opportunity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groups, the Chenxi Volunteer Service Team of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relies on the advantages of platform resources, project construc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to realize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its own volunteer service work.

Key words: university; volunteer service; reg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co-construction of schools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高校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