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2020-06-08魏晓红
魏晓红
摘 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时代要求。高校需要通过课堂、校园网络、校内外活动等方式,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下,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越来越重要,文化自信又是建设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文化自信是对自己国家传统优秀文化的充分肯定,对国家价值取向的认同,并自觉践行和发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和积累,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气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其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所以应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起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又是新时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当前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积极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引导大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在校园网络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日渐加强,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覆盖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互联网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大学生更多地使用手机和电脑上网获取外界的信息,如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1](124-126)。高校可紧密结合形势的发展,通过校园网络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设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网站,通过论坛的方式发起传统文化的讨论,并设置相应的公众号平台,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感受。第二,学校发起,以班级、系部或学生组织为单位,举办相关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演讲和知识竞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政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第三,利用校园广播平台,在课余时间,通过广播的形式向大学生传送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可以在校园網络平台或校园广播上播放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如《中国成语大赛》《中华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匠人匠心》等节目,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底蕴和永恒魅力。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将校园媒体打造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阵地,让大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更加方便地学习传统文化,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2](46-47)。
二、在高校课堂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有的放矢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想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性,使综合后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大学生自身需要相结合,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因为感觉脱离现实而没有兴趣。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节内容时,可随堂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或演讲,让思政课“活”起来,不仅能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在讲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等内容时,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历史资料、传统文化故事、人物事迹等,引经据典,使理论教学更丰富更形象,更贴近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增强思政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
第二,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讲座,聘请专家学者进行讲授。在学院创办国学院,定期开展国学经典系列讲座,让学生解读国学经典在现实中的意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三,在高校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在大学英语课上,可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例如二十四节气、风俗文化、传统节日等。大学语文课要更多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形成学科之间的交互与融合,创新课堂,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通过以上措施,以学科交叉、整体互融为途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学校可以设置一些选修课,实行学分制,鼓励教师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并采取加分、考勤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选修相关课程。比如古代哲学思想、唐宋文化、明清文化等各种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为大学生获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便捷的渠道。
三、在校园、校外活动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每天都处于其中的一种人文环境,以其特有的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改造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3]。高校应积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与高校特色办学理念相结合,通过搭建各种形式的活动平台,以学生体验为目的,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熏陶,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体验中得以升华。
首先,班级组织各种专题教育活动,如成语比赛、汉字写作、古诗词诵读、书画比赛等。其次,学校各社团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传统节日文化、风俗文化中。例如,在端午节、中秋节来临之际,不同社团或班级开展以端午节、中秋节为主题的活动,歌曲演唱,猜灯谜等,也可在传统节日时,举办专题讲座、竞猜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广大学生搜集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资料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相关知识,在丰富高校文化生活的同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再次,在高校硬件设施建设中加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比如在教学楼、办公楼、宿舍走廊内对中华民族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文化、先进事、名言名句进行展示介绍,激发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最后,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动员教师和学生组建相关的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寒暑假优秀传统文化探寻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积极参加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可积极与当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加强联系,设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走访调查等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地方传统文化特色。
四、提高高校工作者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影响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和把握。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就必须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要责任,思政课教师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者和引路人,必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学生。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更加深入透彻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做到守正创新。目前的形式对思政课教师来讲,机遇和挑战并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治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紧密结合实践,多读书、多看报。把理论与时代精神、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引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党中央提出的新理论、新政策,从而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另外,辅导员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所以要在辅导员队伍中培养一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骨干教师。另外,思政教育进课堂也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任务所在。为了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各高校要采取必要措施,给教师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比如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培训或研讨会议,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集中学习教育。整合现有的师资队伍,组建专、兼职队伍,聘请国内相关专家学者、文化名家等作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兼职教师。设立相关的研究项目,鼓励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总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共同努力、多管齐下,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他又指出,大学生要学会扣扣子。大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传承发展優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和当今时代发展赋予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生的爱国精神,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浇灌学生心田,增强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可,既是新时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又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正如清华大学张岂之教授所言:“作为中国的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唯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没有自己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因为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4]
参考文献:
[1]徐丽.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10).
[2]张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7.
[3]张维平.论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青海社会科学,2009(9).
[4]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
基金项目:2019年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研究项目
名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
项目编号:ZH20190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