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画师》中严肃主题的独特表现手法

2020-06-08梅莹

文教资料 2020年9期

梅莹

摘    要: 阿图洛·贝雷兹-雷维特在通俗文学蔚然成风的大环境下,骤然改变创作风格,自出机杼,打造与众不同的严肃文学天地。这或许就是他在西班牙当代文坛始终能引起轰动的制胜法宝,也是严肃文学依旧闪亮的最佳佐证。《战争画师》的成功,说明当今严肃文学依然有其肥沃的生存土壤,值得许多作家借鉴。

关键词: 《战争画师》    阿图洛·贝雷兹-雷维特    严肃主题

一、引言

阿图洛·贝雷兹-雷维特曾是西班牙知名新闻工作者,担任战地记者九年,自1986年发表处女作《轻骑兵》以来,已推出多部长篇小说及一系列历史冒险小说,被誉为西班牙的“国民作家”。2003年,他当选为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士,为其文学创作锦上添花。其作品一经问世便跻身畅销书排行榜前列。这绝非偶然,其作品几乎包含了“畅销小说”的所有元素,悬疑推理、历险故事扣人心弦,典章掌故、经史子集信手拈来。然而,2006年3月,其力作《战争画师》①(3)的出版,标志着他的创作宗旨从单纯的“畅销小说”蜕变为深刻的“严肃文学”,是他文学征途中新的里程碑。

该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小海湾旁一座被遗弃已久的岗哨塔内。法格斯原为西班牙获奖无数的战地摄影师,经历过二十世纪许多战争,如越南、黎巴嫩、柬埔寨、伊拉克和巴尔干半岛战争等。三十年间,他游走于生与死的边缘,目睹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场面,用镜头捕捉残酷战争中的尸骨与废墟。动人心魄的摄影作品使他红极一时。然而,在情人奥薇朵·费拉拉意外踩到地雷并离开人世后,其心灵受到重创。决定放下相机,拾起画笔,成为战争画师,希冀能绘出一幅包罗所有战争场景的壁画,以此总结自身經历。一天,其著名摄影作品中的一名士兵伊柏·马克维奇突然造访,为的是让这位昔日风光无限的摄影师以死偿还对他和他的家庭造成的无法弥补的伤害。四天时间是他们投奔一个个哲学命题的秘密通道。在激烈的辩论和纷繁的回忆后,马克维奇悄无声息地离去,法格斯在踽踽独行中继续自己的生活和未竟的创作,故事最终以略带忧伤的释然平静收场。

二、严肃文学与《战争画师》

“严肃文学又称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相对而言,基本特征是讲究作品思想内容的严肃性”②(25)。《战争画师》内容涉及战争等严肃命题,与读者分享战地摄影师的心路历程,重新审视人类的灵魂,是阿图洛·贝雷兹-雷维特转型严肃文学的力作。“《战争画师》是雷维特最深刻、最悲伤、也最令人心碎的作品,肯定也是他最有追求、最具知性和文学性的作品”①(5)。

如何恰当地表现严肃主题、成功地引发读者思考成了当今严肃文学作家的一大难题。从这点来看,《战争画师》着实令人耳目一新。雷维特以独特的方式探讨了战争、人性、艺术、爱情等千百年来文人们津津乐道的命题,让日渐萎靡的严肃文学重获生机。令人振奋的是,该作品是西班牙畅销书排行榜冠军、欧洲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第六名。主题如此沉重庄严的小说在欧洲乃至世界并未出现“曲高和寡”的情形,反而让读者重新感受严肃文学在精神层面给予的冲击与震撼。《战争画师》何以在普通受众心理占有一席之地?

三、严肃主题的独特表现手法

1.个人经历与艺术加工的完美融合

作家的个人经历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深刻性。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固然重要,但自身不平凡的经历会让作品显得更逼真生动、真实可信。在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雷维特奔走于兵燹浩劫、火烧水淹之中,亲临塞浦路斯、黎巴嫩、埃塞俄比亚等地的战争现场,目击了马岛战争、利比亚危机、苏丹南北战争、萨尔瓦多战役、罗马尼亚革命、莫桑比克武装政变、海湾战争、克罗地亚战争和波黑冲突等,冒着生命危险写过上万篇新闻报道,成为西班牙家喻户晓的新闻英雄。如此丰富的报道经验带给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写作素材。《战争画师》中的马克维奇便是一名克罗地亚士兵,他兵败被俘,后又死里逃生,代表了无数奔赴战场的无名士兵;战争画师法格斯身上也有作者的影子。在战地生涯结束后,他选择做一名小说家,通过创作,思考人性、历史和战争。

当然,仅融入亲身经历远远不够,作家还必须进行艺术加工和戏剧化处理,如作品中巧妙安排了“蝴蝶效应”,即战地摄影师的成名作一步步摧毁了马克维奇的家庭。马克维奇曾是波黑战场上一名普通的克罗地亚士兵,因为法格斯一张获奖的经典照片而名声大噪。然而,这却引致了塞尔维亚民兵虐待生活在塞族聚居地的马克维奇妻儿,使其家破人亡。与此同时,马克维奇忍辱负重、历经艰险,数年后终于摆脱俘虏生涯,却发现亲人都已离他而去。他万念俱灰,决心向法格斯寻仇,仔细研究这位战地摄影师,并最终来到法格斯栖身的海边孤塔。另外一个重要情节系奥薇朵·费拉拉的意外离去。法格斯虽然事先已有预感,却敌不过天意造化,眼睁睁看着情人香消玉殒。事实上,她只是往左多迈了一步,便踩中了地雷,“就如国际象棋棋盘上的一颗棋子”①(276)。如是情节,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巧合而不失真实,简单而不觉乏味。可以说,这样的艺术加工使《战争画师》具有更强的故事性。在出其不意的巧合中,作者的战争观、哲学观于焉形成。

这样的个人经历培养了雷维特敏锐的洞察力,使他对世界观、人生观有了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可以说个人经历和作品深度息息相关。作家在亲历事件后,常常能更深层次地挖掘主题,并形成创作特色,作品就能在经典中站稳脚跟,熠熠生辉。《战争画师》的走俏畅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内涵的深刻性,读者从中可以领略到精神世界的玄奥幽深。

2.解读战争的全新视角

作家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战争、诠释人性,使《战争画师》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战争”主题在西班牙文学中屡见不鲜,严肃文学作家总会极尽表达之能事,尤其在反映西班牙内战题材方面更是拳拳眷眷、各显神通。如今,要让以“战争”为主题的严肃文学再度获得读者的精神嘉奖,无疑需要探寻新的切入点,从新角度发掘新内涵。比如,何塞菲娜·阿尔德科阿的《回忆三部曲》从“教育”的视角、以教师为载体,表现出西班牙内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哈维尔·塞尔卡斯的《萨拉米纳的士兵》从“人道”的角度、以士兵为依托,反映出残酷战争中尚存的无名英雄之善良可敬;马纽埃勒·里瓦斯的《蝴蝶的舌头》将思考的镜头对准儿童,表现出他们的天真无邪、自尊幸福被战争摧残的伤痕累累;阿图洛·贝雷兹-雷维特的《战争画师》从“人性”的深度、借战地画师和士兵之口,在哲学层面上反思战争的本质,表达对“宿命论”哀而伤的慨叹。

作品对士兵和记者两种角色的良心进行了犀利拷问。

“战地摄影师”角色非比寻常。因职业要求,他必须公正冷静地对待眼前无休无止的战争暴行,瞬间捕捉惨绝人寰的真实画面,成为“一个理想的冷漠目击者”,是战争罪行的共谋。“战争中有些地方、情境和脸孔是每人必拍的相片,就像巴黎、泰姬玛哈陵或布鲁克林大桥,十个刚抵达战场的摄影记者有九个会这么做。但法格斯从不如此。他没有意图要为他相片的狩猎特质提出辩护,不像有些摄影记者断言观临战场是因为讨厌战争,更以终结战争为职责”①(19)“‘有人性这字眼会毁了一个摄影师,会让他陷入自我意识,他就不再能透过镜头看见外面的世界了。因为,最后他所拍的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①(148)。在冷酷无情的宇宙法则面前,他只是采取中立的态度,如同公式或科学结论。他身处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即“身临其境的临近”和“置身事外的漠然”。奥薇朵的死令他如梦方醒,自己所尊崇的命运并未放过心爱的女人。他想起自己人性的丢失,开始回归认识事物的最初追求。他放弃摄影而选择绘画,以此作为自我救赎的最终了断。

士兵是战场上杀敌的机器,同样无力反抗世间的无情与冷漠。原本以为照片是自身悲惨际遇的罪魁祸首,苦苦追寻后发现自己不过是规则和命运中一颗微不足道的棋子。作品结尾处士兵的一句话意味深长:“法格斯先生,来找您的时候,我以为我要杀的是一个活人。”①(277)可见,法格斯的解脱之道得到了马克维奇的谅解与认同。两人最终如释重负,加上“哀莫大于心死”的悲凉心境和超脱痛苦的哲学意味,作品变得振聋发聩。

作者挑选摄影记者和普通士兵两个典型人物,用人性解读法传达出了自己的战争观。在雷维特看来,战争迫使人类回归自我,从而产生新的价值观。“特别是战争,那会迫使一个人回归自我,塑造出一种看待事情的观点”①(75)。作者认为,人客观冷静的本性促使战争冲突不断发生,“战争里,照相机拍到的并不是正常人做着不正常的事情……是不正常的人做着正常的事情……拍到正常人做着正常的事情”①(147)。“人类是残忍的嗜血动物,我们制造恐怖的能力没有极限”①(58)。他也向人类所谓的进步提出质疑,因为智慧让人变得野心勃勃,文明使人愈发野蛮与粗暴。欲望是危险和邪恶的伙伴,酿成一个个战争悲剧。法格斯和马克维奇的对话中提到,人类的凌虐和屠杀皆是出于本性①(100-101)。

凡此种种,都反映出作家在表达战争主题上的独具匠心,《战争画师》会得到认可不足为奇。

3.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和思想内涵

作家精湛的技艺还表现在各种文化元素运用得得心应手上。摄影、绘画、科学、哲思、历史、博弈等知识和术语令人眼花缭乱,目眩神迷。这些元素的运用既提高了作品的艺术高度,又成为作家思想内容的隐喻和媒介。下面将以“艺术”和“博弈”为例,阐述作品另外层面的思想内涵。

从“艺术”上看,《战争画师》中表达的艺术观,一方面显示出作家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各种绘画理论和艺术流派驾轻就熟,另一方面成为作品主题表现多元化的例证。作品中的艺术思想集中体现在绘画之上。

西方绘画多以宗教和战争为表现主题,承担着教育和救赎的社会职责。譬如,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之名作《格尔尼卡》就表现了德国应西班牙国民军政府的要求,向巴斯克地区的格尔尼卡实施轰炸的场景。“战争绘画”系法格斯自身救赎的安魂曲,“这幅壁画并非为其他人而作,而是为了他自己。这幅画和美术天分没什么关系,却和他的回忆息息相关,和一部照相机的镜头所规范的三十年人生的视角有关”①(11)。战争画师把时间和心思花在细节的处理上,憧憬绘画艺术的救赎功效,正是由于艺术能让正义获得胜利,因此“艺术”和“艺术家”这两个词便背负了沉重的历史使命。可以说,艺术与战争息息相关,艺术遍布于战场。作品中还提到狙击手选择射击目标时会视当时的心情而定,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因此,法格斯、甚至是雷维特也认为狙击手属于艺术家的范畴,“狙击手那样的人也算是个艺术家。谈到艺术,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原创性作品要比仁慈更具社会价值”①(196)。因此,艺术理念的运用为这部作品的高雅程度增色不少。

从“博弈”上看,《战争画师》已将棋局思想延伸至哲学领域。其他人摄影关注的焦点是苦痛或美丽之处,法格斯只看到几何线条,如同国际象棋的循规蹈矩。国际象棋是作家精心设计的一种暗喻,代表了严苛的法则,体现了统御世界与生命的偶然,是一种冷血无情的宇宙规则和秩序。这点与博尔赫斯的棋局观如出一辙。博尔赫斯在《棋》一诗中写到棋子们并不知道其实是棋手操控自己的命运。“上帝操纵棋手,棋手摆布棋子;上帝背后,又有哪位神祇设下尘埃、时光、梦境和苦痛的羁绊”③(46)。

棋艺与战争、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此类严肃主题的另一表现载体。雷维特很有可能吸收了博尔赫斯的博弈思想,经过自己的加工创作,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所以,阅读《战争画师》会有多样化的感官冲击。在文化元素上,作家旁征博引令人惊叹;在思想表达上,他孜孜不倦地推陈出新、发人深省。

4.兼收并蓄的表现手法

作家采用独特的表现手法,使作品达到文学性、可读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一般的小说,包括作家之前发表的作品,多半是从头到尾叙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以期引人入胜;《战争画师》只是把时间控制在短短四天之内,其中夹杂着法格斯与马克维奇的精彩对话和战争画师的往昔回忆。这种对话与回忆的熟练运用和巧妙穿插正是结构现实主义和心理现实主义的显著特点。

结构方面,传统的小说结构一般比较单一,注重情节内容,人们普遍认为“没有故事就不成小说”;结构现实主义如同现代的“立体派”画家,原始材料就是每个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回忆,不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并将情节剪裁分割,突出细节。《战争画师》并未遵循传统的叙事模式和情节铺陈,看似缺少跌宕起伏的动听故事,却在不停地自我追问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主人公的心声。事实上,两位人物思想上的正面交锋与激烈碰撞是在温静平和的氛围下进行的,没有了咆哮和谩骂,对话显得轻松又沉郁、直白又诡谲,让读者在些许不安中静静感受作品中暗藏的恐惧。哲理层面的对白和“闪回”镜头的穿插让作品在艺术感和文学感上更胜一筹。

心理方面,因弗洛伊德学说风靡世界,心理现实主义也方兴未艾,文学表现开始由表及里。以往人们把文学的认知功能局限于外部世界,现在要回归到人类自身,反映人的所思所想,直面灵魂。塑造个别人物形象和变异心理反映人类的心理现实。《战争画师》中,法格斯对情人奥薇朵的不断追忆和自身的独白私语成为客观评判与观察的最佳载体,巧妙地将法格斯精神的对立面破译出来,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逻辑的链条层层叠叠、环环相扣。很多情况下,读者需要反复咀嚼玩味方能理解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雷维特运用现代小说的创作手法和技巧,让受众不断进行内容猜想和情节重组。总之,真假虚实的写作技巧和从善如流的兼收态度成为《战争画师》的另一大看点。

四、结语

在商业挂帅的社会里,通俗文学蔚然成风,严肃文学通常过于沉闷拘谨,学究气过甚,不及畅销小说带来的快感和满足。与此同时,各类影视作品有意简化经典解读、消解经典深度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此大环境下,阿图洛·贝雷兹-雷维特却骤然改变创作风格,自出机杼,打造与众不同的严肃文学天地。这或许就是他在西班牙当代文学中始终能引起轰动的制胜法宝,也是嚴肃文学依旧闪亮的最佳佐证。《战争画师》的成功说明当今严肃文学依然有其肥沃的生存土壤,它在严肃主题表现上的独树一帜值得许多作家借鉴。

注释:

①阿图洛·贝雷兹—雷维特,著.战争画师[M].张雯媛,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②朱子南,主编.中国文体学辞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③博尔赫斯.棋[J].杂文选刊(下旬版),2008(6).

参考文献:

[1]程弋洋.在战争中反思世界与人性——西班牙作家佩雷斯-雷维特和他的《战争画师》[J].外国文学动态,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