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DME疗效的系统评价

2020-06-08黄智华

国际眼科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激光治疗视网膜脉冲

杭 帆,谭 薇,黄智华

0引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眼部微血管性并发症,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可发生于DR任何阶段,多与血管渗漏、促炎症细胞因子作用及血-视网膜屏障(blood retinal barrier,BRB)的功能及完整性破坏有关[1]。DME是DR患者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2]。目前DME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及玻璃体切割手术等,其中激光光凝治疗操作要求较低,疗效与安全兼具,是DME的重要治疗途径[3]。研究表明,传统激光治疗(conventional laser,CL)可有效消退黄斑水肿,但其热量传导可造成视网膜及脉络膜的不可逆损伤[4]。为了减少这种附带损害,引入了阈值下微脉冲激光(subthreshold micropulse diode laser,SDM)。微脉冲是一种短促、高频、重复的脉冲激光,能将靶点的热能传播限制在较小范围,防止视网膜损伤的形成[5]。

目前常选用微脉冲激光的波长有810nm与577nm两种[6]。研究发现,810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效果相当,在彩色眼底照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uorescence, FAF)和荧光素血管造影(uorescein angiography, FA)上均未显示出视网膜受损的迹象,并能使视网膜敏感性增加[7-8]。然而,与810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相比,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比较治疗DME的研究较少,其系统评价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拟汇总相关文献,对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应用于DME的疗效差异性进行系统评价,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临床决策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纳入比较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疗效的所有文章。

1.1.1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前瞻性或回顾性临床对照试验。(2)研究对象:纳入确诊为DME的患者。(3)干预措施:试验组采用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激光治疗。(4)观察指标: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macular retinal thicken,CMT)及黄斑10°范围内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 within macular 10°examination, MS)等指标。

1.1.2排除标准(1) 非临床对照试验;(2) 仅含有摘要,缺乏全文资料,隐藏原始数据的论文;(3) 设置不合理对照组的论文;(4) 重复报道的论文;(5) 使用非中英文语言撰写的论文。

1.2方法

1.2.1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CQVIP)、万方数据库(CECDB),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起截止2019-08,语种限中、英文。中文检索词包括:“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微脉冲激光”等;英文检索词包括:“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subthreshold micropulse diode laser”、“micropulse laser”、“SDM”等。以 CNKI为例,其检索策略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并含“微脉冲激光”。

1.2.2文献筛选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独立筛选、交叉审核,如遇分歧,请第3位研究者仲裁解决。

1.2.3质量评价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的质量评价,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内容:(1)随机方法是否正确;(2)是否采用盲法;(3)基线是否有可比性;(4)是否做到分配隐藏;(5)是否采用意向治疗(intention to treat,ITT)分析;(6)对退出或失访的报道,包括失访例数和原因。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的简单评估法分为3级:A级, 低危偏倚,每一个标准都是适宜的,似乎偏倚不影响结果的可信度;B级,中危偏倚,一个或多个标准部分适宜的,似乎偏倚影响了结果的可信度;C级,高危偏倚,一个或多个标准不适宜的,似乎偏倚严重消弱结果可信度。

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retrospective clinical control trials,CCT)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分[9]进行质量评估,评价内容:对象选择(4分)、可比性(2分)、暴露(3分)。满分为9分,7分及以上为高质量研究,4~6分为中等质量研究,3分及以下为低质量研究。

1.2.4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1) BCVA、CMT、MS;(2) 次要结局指标:术后并发症。

统计学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χ2检验对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以P<0.1为检验水准),若P>0.1、I2<50%,认为各合并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反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采用逐一排除的方法进行敏感性评价。连续性变量结果采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表示效应量,采用95%置信区间(onfidence interval,CI)。检验水准α=0.05。采用Stata 14.0软件 (Stata Corporation,Texas,USA)中Egger方法检验发表偏倚。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初检出326篇中英文文献,排除196篇重复文献,余下130篇文献;进一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阅读题目、摘要后筛选出14篇,经过阅读全文,最终纳入7篇文献,其中6篇RCT,1篇CCT。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2.2纳入研究基本情况和质量评价纳入7项研究,其中RCT 6项, CCT 1项,共401例患者545眼。纳入研究的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组均为577nm波长,对照组应用传统激光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BCVA、CMT、MS等基线资料均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所纳入6项RCT的质量评价均为B级,可能存在中危偏倚。所纳入1项CCT 的NOS评分为7分,为高质量研究。所纳入研究基本情况和质量评价见表1。

2.3结果分析

2.3.1 BCVA变化的分析7篇[10-16]研究均报道了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力情况,但因侯军军等[10]研究中BCVA使用非参数数值变量表示,故不加入合并分析,治疗前,6篇[11-16]研究患者不存在组间异质性(I2=0%,P=0.94),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02~0.03),P=0.85]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图2 两组患者治疗前BCVA比较的Meta分析。

图3 两组患者治疗后BCVA比较的Meta分析。

表1 纳入研究基本情况和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眼数(只)SDMCL年龄(岁)SDMCL随访时长(mo)结局指标研究性质治疗评价侯军军等[10] 2012161753.7±9.73~5BCVA、CMTRCTB级徐斌等[11] 2013515530~7627~736BCVA、CMT、MSRCTB级杨予静等[12] 2016 404057.19±7.5456.63±7.256BCVA、CMT、MSRCTB级帅天姣等[13] 2018505057.85±15.7253.46±14.83BCVA、CMTRCTB级孙玉亮等[14] 2018444654.8±7.556.3±6.86BCVA、CMT、MSRCTB级邹博[15] 2019363656.5±8.855.6±8.63BCVA、CMTRCTB级陶玥等[16] 2019 352957.47±9.2656.39±9.086BCVA、CMT、MS、MDCCT高质量

(图2)。治疗后的结果分析,采用逐一排除的方法进行敏感性评价,陶玥等[16]研究有较高的敏感性,造成结果不稳定,故在分析治疗对BCVA的影响时剔除此项研究。另外5篇[11-15]研究,不存在组间异质性(I2=0%,P=0.8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组与传统激光组比较,视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02~0.08),P=0.002](图3),即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组对于视力的改善比传统激光组更加明显。Egger法检验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P>0.05,无显著性发表偏倚。

图4 两组患者治疗前CMT比较的Meta分析。

图5 两组患者治疗后CMT比较的Meta分析。

图6 两组患者治疗前MS比较的Meta分析。

图7 两组患者治疗后MS比较的Meta分析。

2.3.2 CMT变化的分析共7篇[10-16]研究均报道了治疗前后患者的CMT情况,治疗前,各研究组间不存在组间异质性(I2=0%,P=0.99),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11.54~6.63),P=0.60](图4)。治疗后CMT测量值分析,各研究组间异质性较低(I2=47%,P=0.08),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组与传统激光组比较,CM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26.96~-10.88),P<0.00001](图5),说明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组CMT的降低比传统激光组更显著。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逐一排除单个研究的数据,相应的合并效应量未发生有意义的改变,提示该研究结果有较好的稳定性,Egger法检验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P>0.05,无显著性发表偏倚。

2.3.3 MS变化的分析有4篇[2, 11, 15-16]研究报道了治疗前后患者的MS情况,治疗前,各组研究患者不存在组间异质性(I2=0%,P=0.86),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30~0.29),P=0.98](图6)。治疗后MS测量值分析,各研究不存在组间异质性(I2=0%,P=0.83),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组与传统激光组比较,M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1.56~2.39),P<0.00001](图7),即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组的黄斑10°范围内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水平提升较传统激光组显著。对该研究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有良好的稳定性。Egger法检验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P>0.05,无显著性发表偏倚。

2.3.4术后并发症的分析帅天姣等[13]研究中报道,在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组中出现3例(6%)术后并发症:2例一过性眼压升高,1例一过性视物模糊;在传统激光组中出现5例(10%)术后并发症:3例一过性眼压升高,3例一过性视物模糊,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白内障加重、眼内炎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陶玥等[16]研究中报道,在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组中出现6例(18%)术后并发症:1例眼球疼痛,3例前房炎性反应,1例高眼压,1例角膜水肿;在传统激光组中出现13例术后并发症:7例眼球疼痛,1例前房炎性反应,2例视野缺损,2例高眼压,1例角膜水肿。其余5项研究未对术后并发症进行报道。

3讨论

DME目前有多种治疗策略,例如激光单一疗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单一疗法,激光疗法与anti-VEGF的联合治疗,以及单一或联合的玻璃体内注射糖皮质激素[3]。近来研究表明激光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17],但有不少患者,因经济及心理等原因,拒绝玻璃体腔注射药物,选择单一激光治疗,因此单一激光治疗仍是DME重要治疗途径。传统激光主要应用聚焦光凝和栅格光凝两种形式,通常使用氩激光(514nm)或双频Nd∶YAG激光(532nm),传统激光由于其热量传导可引起的组织损伤、炎症或影响中央视觉功能。阈值下微脉冲激光治疗基于每脉冲施加低能量的原理,试图限制激光能量与视网膜相互作用的位置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并避免热量扩散到周围组织[18]。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的出现,提供了更安全的DME激光治疗方法,但是由于阈值下微脉冲激光斑不可见,操作难度大,存在着治疗不足和治疗失败的高风险。

最早应用的810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属于红外激光,其组织透射力强,直达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主要作用深层次结构,对周围视网膜影响小,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视野及视网膜敏感度[19-20]。随着研究的深入,另一种波长为577nm的黄色微脉冲激光开始用于DME的治疗,由于黄斑区视网膜内、外丛状层中含有丰富的叶黄素,黄色激光不在叶黄素吸收光谱范围内,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可应用于黄斑中心凹或旁中心凹的治疗[21-22],然而与810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相比,在DME中使用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有关疗效及安全性的数据较少。

为了客观评价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相比DME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选择了国内外公认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因国外较早应用微脉冲激光治疗黄斑水肿,国外关于微脉冲激光治疗黄斑水肿的研究与文献多集中于810nm阈值,而国内引入微脉冲激光治疗相对较晚,国内的研究与文献多集中于577nm阈值,故本研究纳入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BCVA、CMT、MS测量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观察到,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视力与降低视网膜厚度,但与传统激光比较,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治疗能更好的提高DME患者的BCVA,降低CMT。微脉冲激光组的视网膜光敏感度测定值在治疗后较前提高,而传统激光组较前降低,这可能是因为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照射眼底后所产生的能量传播限制在较小范围,神经视网膜的间接热损伤较小,使中央视觉功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由此可见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治疗较传统激光治疗更为安全有效。本研究在并发症方面,有2篇[13, 16]文章报道,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本研究的局限性:(1)本研究只检索了英文和中文文献,且最终纳入文献均为中文文献;(2)纳入的文献较少,且只有中文文献,存在研究偏倚的可能;(3)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中等,可能存在中危偏倚;(4)选取结局指标的随访时间参差,难以观测到各个时间段的疗效差异。

综上所述,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较传统激光,能更好地改善DME患者的视力状况、降低CMT、保护视网膜光敏感度。但受纳入研究数量的限制,本研究结论还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证实,此外,还可进一步比较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810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治疗DME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激光治疗视网膜脉冲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脉冲离散Ginzburg-Landau方程组的统计解及其极限行为
他克莫司联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上下解反向的脉冲微分包含解的存在性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甲真菌病激光治疗新进展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