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高原沟头防治措施浅析

2020-06-08王振飞

陕西水利 2020年1期
关键词:明渠蓄水池径流

王振飞

(子洲县水利局,陕西 子洲 718409)

1 概况

子洲县属黄土高塬沟壑区,全县总土地面积2368.7 km2,水土流失面积1583 km2,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260 t/km2成倍向南逐渐递增到2800 t/km2,沟头延伸加快,沟道下切严重,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农田坍塌减少、道路毁坏、村镇搬迁。为了探索沟头防治,通过认真比选,子洲县水务局决定以七里村为典型代表进行沟头防护试点建设。

2 七里村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

2.1 水土流失现状

七里村位于子洲县城南部,总面积4.29 km2,人口1086口人,植被覆盖率19%。属北温带大陆性湿润易干旱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625 mm。七里村土壤由黄绵土和黑垆土等构成,水土流失面积4.29 km2,其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1.8 km2,占流失面积42%。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七里村经济发展缓慢,地方政府和群众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要求迫切、重视程度高。

2.2 水土流失的特点及成因

七里村沟头水土流失主要是溅蚀、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其主要特点为:

(1)自然因素加剧了水土流失。受季风的影响,降水年内分配严重不均,多集中在6月~9月,占全年的75.7%,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地面的入渗强度,雨后的径流量较大,依势随坡,席卷塬面,蚕食耕地,切割冲沟,汇集下塬,使沟头不断延伸,沟壁扩张,塬面逐年缩小。

(2)地形地貌加大了治理难度。受塬面的地形地貌的限制,居民区在塬心,地面较平的塬心人类活动频繁,公路、村庄、场地、村前广场等设施增加了集水因素,同时又减弱了蓄水能力,导致了雨后的径流不能蓄于耕地,加大了沟蚀的强度。

(3)综合治理措施难以配置。要保塬,必须实行水不下塬综合治理,但是塬面尽是农田和果园,不能固定种树种草、建淤地坝;特别是难以在一个小的治理单元内布置综合措施,这种客观因素要求人们在综合治理上选择新的突破口。

(4)水力侵蚀集中。塬面村庄和道路多建于高处,塬面多呈坡地,雨后易于形成径流,面蚀产生的悬移质和推移质顺流而下,随着径流的产生集中侵蚀力不断增强,最终导致沟蚀。径流集中汇集后进入胡洞,使切沟不断加深,直至沟头排入沟底,导致沟头溯源而上,重力侵蚀加剧。

(5)重力侵蚀严重。沟壑区沟头发育较快,一公里以上的沟壑就有2条、塬面有胡同3条。每逢下雨,塬面径流冲向沟底,使得沟头不断延伸,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不断蚕食塬面。据调查七里村的东沟、西沟没有治理的沟头每年以1.5 m的速度向塬心延伸,治理好的沟头由于排水不畅,也时有滑塌现象,所以重力侵蚀已成为保塬、固沟的一大课题。

3 七里村水土流失存在问题

3.1 涝池毁坏严重,集水沟头延伸加快

子洲县没有建涝池或涝池已被填埋多年的村庄,汇水沟头延伸加快,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七里村较为典型,没有建涝池,村东两条大的集水沟沟头延伸加快,已毁坏两条生产路,损失农田十几亩。

3.2 非生产用地快速增加,地表径流总量加大

七里村1980年到现在的30多年间,因沟头延伸滑塌毁坏农田200多亩。同时,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非生产用地扩大1.2倍。非生产用地的增加,在塬面形成了新的径流汇集面,在塬边产生破坏力更强的沟头切割与延伸,水土流失加剧。

3.3 蓄排型水保工程设施建设滞后

该村在近20年来农村村庄建设不断扩大,却没有新建涝池或其它水保工程设施;该村在加快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也没有配套排小型水保蓄水设施;该村大型基建项目的建设,扰动和改变了原地物地貌,尤其是公路、村庄巷道硬化面积越来越大,增加了新的地表径流。而建设项目因财政困难或配套资金不到位,没有实行水土保持设施“三同时”制度,水土流失严重。

3.4 农田失修,地表径流拦蓄能力差

虽然七里村非常重视基本农田建设,但是维修和巩固基本农田的机制和措施没有及时跟进,加之近几年连年雨量增加,基本农田水毁严重。几乎村村都有冲垮的地塄、硷畔,水毁土地没有得到及时修复,一遇较强降雨,径流汇集,加剧水土流失。

4 沟头防治措施

针对七里村沟头破坏特点,其防治工作思路为保塬、护坡、固沟。以村组为单元,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科学搭配,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塬面开展旧村还田和集水工程涝池建设,配套生产路,修筑沟边埂和小型水保设施。坡面实行大封禁,小治理,修建排水渠,塬边沟峁种树的治理模式。依靠自然和人为力量共同修复植被,生物措施根据不同地理条件,采取乔木、灌木和种草相结合,建立塬、坡、沟三道立体防线,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保塬固沟目标。

4.1 涝池工程设计

沟头以上塬面集水面积较大,应布设小型蓄水工程涝池,以减少地表径流汇集沟头。依据国家技术规范和《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与实践》[1]中关于涝池设计的要求,涝池布设在村西低凹处,与排水沟(或排水型截水沟)的始端相连,以容蓄塬面雨水。沉沙池一般布设在涝池进水口的上游附近。排水明渠(或排水型截水沟)排出的水量,先进入沉沙池,泥沙沉淀后,再将清水排入池中。

4.1.1 蓄水池总容量

混凝土衬砌的蓄水池,衬砌中应专设进水口与溢洪口;土质蓄水池的进水口和溢洪口,应进行混凝土衬砌。并用矩形宽顶堰流量公式校核过水断面。经计算:涝池按照30年一遇洪水设计,洪水总量为0.38万m3;30年一遇洪水校核,洪水总量为0.54万m3,经计算涝池设计容积为5496 m3,能一次拦蓄30年一遇校核洪水。结合实际地形,确定涝池容积为6500 m3,当遇到50年一遇洪水时,能一次全部拦蓄。当遇到特大洪水时由排水明渠引流到下游台阶地。涝池形状为不规则图形,池深4.5 m,池边埂基础做300 mm厚3∶7灰土垫层,砌筑0.6 m的砌砖围墙,设置1.5 m高围栏,涝池边铺设2 m宽的水泥砖,外做2 m宽绿化带,栽植油松和柳树,树高1.2 m以上,间隔5 m,绿化带周边设置。

4.1.2 涝池引水渠和沉淀池

按照子洲县10年一遇洪峰模数为14 m3/km2,村庄汇流面积140亩,洪峰流量为1.31 m3/s,排洪渠断面设计为矩形断面,渠底比降i=1/50。来水首先引水明渠然后进入沉淀池,再经明渠入涝池。引水渠和沉淀池均为混凝土浇筑,矩形断面,宽0.8 m,深0.75 m,渠长30 m,进入涝池引水渠底板为阶梯式;排水明渠和引水渠尺寸相同,为矩形断面,宽0.8 m,深0.75 m,渠长10 m。沉淀池为长方形,长3 m,宽0.8 m、深1.25 m。为钢筋混凝土池体,3∶7灰土垫层0.3 m,素混凝土垫层0.15 m,钢筋混凝土底厚0.1 m,侧墙宽0.1 m,盖板厚0.1 m。

4.2 塬边道路岸坡防护工程

村南生产路两面沟头侵蚀严重造成村南生产路狭窄,群众通行困难,尤其在收获季节,给人民群众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决定对村南道路进行加宽加高。加高8 m,长度为50 m,加宽5 m,上下坡比为1∶2,并配套混凝土隔离墩。土坝与两岸坡接合,必须随坝面逐层升高。土岸须将岸坡削到大于1∶1的斜坡,以保证坝与岸坡结合紧密。坝体横向接逢结合坡度不应陡于1∶3。坝坡应多填0.4 m~0.5 m。

4.3 排水渠设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2],排水沟布设在防汛道路陡坡两侧,用以排除不能容纳的地表径流。排水沟的终端连接蓄水池。本次规划布设排水渠0.5 km,采用混凝土明渠。防汛道路长1300 m,分为6段,长度为0.6 km。排水渠汇流后进入蓄水池,集水面积为1.32亩。排水渠设计流量计算采用1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计算,按照子洲县10年一遇洪峰模数为14 m3/km2,村庄汇流面积1.32亩,洪峰流量为0.01 m3/s,排水渠断面设计为矩形断面,渠底比降i=1/5。

根据洪峰流量按照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排洪渠断面,由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

式中:C 为谢才系数,C=(1/n)R1/6,28.59;W 为过水断面积,0.16 m2;X为湿周,1.2 m;B为排水渠底宽,0.4 m;h为排水沟水深,0.4 m;R=(W/X),0.133;i为渠道比降,1/5;Q 为排水渠流量,m3/s。

经计算,明渠均匀流为0.75 m3/s,因此确定排水渠为矩形断面,底宽为0.4 m,高0.4 m,盖板厚0.06 m,采用混凝土衬砌,3∶7灰土厚0.15 m,侧墙厚0.1 m,底板厚0.1 m。

4.4 塬边防护和沟头坝工程设计

项目区沟道内地形支离破碎,沟头前进、沟岸扩张较为严重,根据实际情况,塬边防护工程采用蓄水型沟头防护工程中的围埂式。设置在沟头以上的3 m~5 m处,沿等高线围绕沟头修筑土埂,全部拦蓄上面来水。本次规划塬边防护工程0.45 km,沟头坝2座。沟头坝为土质梯形断面,坝高因沟边地形而定一般为0.8 m~1.5 m,顶宽0.8 m,内外坡比1∶1,用土料填筑压实。沟边埂沿等高线顺沟边布置,一般位置距沟头3 m~5 m,围埂高 0.5 m~0.8 m,顶宽 0.8 m,内外坡比 1∶1,用土料填筑压实。内坡外侧栽植速生根系发达的树种,外坡种草护埂。

4.5 小型蓄水池工程设计

为了汇流防汛道路洪水,在防汛道路陡坡段新修小型蓄水池6座,汇流洪水,做到水不下沟。标依据国家技术规范和《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与实践》中关于蓄水池设计的要求,按照子洲县10年一遇洪量模数为2.64万m3/km2,防汛道路长1300 m,分为6段拦蓄,每段一次可拦蓄23.3 m3,结合实际地形确定6个蓄水池,容积为25 m3。蓄水池形状为长方形,池长5 m,池宽2.5 m,池深2 m,其中设计池深1.8 m,安全超高0.2 m。

5 结语

黄土高原沟头防治工作难度较大,通过对七里村的沟头破坏和水土流失成因分析,进行小型水利工程保塬固沟建设,为七里村构筑了较为安全的塬、坡、沟综合治理模式,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这种小型水利工程的护沟建设思路和模式在黄土高原区值得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明渠蓄水池径流
格陵兰岛积雪区地表径流增加研究
基于混相模型的明渠高含沙流动底部边界条件适用性比较
基于SWAT模型的布尔哈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浅谈蓄水池土方填筑施工
Pico便携式浇花器
Aqueducts
雅鲁藏布江河川径流变化的季节性规律探索
昌江核电厂取水明渠设计缺陷及优化方案
近40年来蒲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缺水稻田背后的“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