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山地造林树种筛选试验初报
2020-06-08李建忠
李建忠,王 洋
(承德市滦平国有林场管理处拉海岭林场,河北 承德068200)
人工造林是增加森林植被面积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人工造林实现国土绿化,但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恶劣性和生态保护意识的落后,造林树种单一的问题在林业生产中多年来未得到有效解决。燕山地区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但多年来人工造林基本以油松、山杏、侧柏、华北落叶松等少数树种为主,造林树种短缺的问题相当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森林质量的提高,如林分生长不良甚至过早衰退、病虫害发生严重、单层林多复层林少、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等,同时也影响了森林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继续筛选适宜的人工造林树种成为本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乡土树种经过当地自然环境的长期选择,对当地生境条件有较强适应性和抗逆性[1-2],有利于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有些乡土树种具有材质优良、观赏性强等特点,或已列入我国珍贵树种名录或储备林造林目录,生态和经济价值较高,在造林生产中有较好应用前景。近几年,福建、江西等省份为了增加树种多样性和培育优质森林,逐步加大了常绿阔叶树种如香樟、观光木、含笑等的造林力度[3-5]。燕山山地落叶阔叶树种丰富,胡桃楸、黄檗等乡土树种均是我国北方优良的用材树种或观赏树种,为此选择胡桃楸、黄檗、花楸等6个树种开展造林试验,以期增加本区的树种多样性和提高森林质量。
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研究区位于河北省北部承德市的滦平县,属冀北燕山山脉中段。本区气候属中温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燕山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7.6℃,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0.8℃,无霜期149 d;多年平均降水量552.6 mm,多集中于6-8月,占全年降水的70.5%;多年平均蒸发量1679 mm。本区土壤随海拔高度变化由低而高的变化为草甸土—褐土—棕壤。海拔700 m 以上山地多为林地,土壤发育以棕壤为主,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丰富。本区属华北植物区系,森林植被类型属我国东部湿润森林区温湿带半旱生落叶阔叶林,主要植被类型有油松人工林、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槲树天然次生林、侧柏天然次生林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造林地立地条件
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华山松(Pinus armandii)、毛棶(Cornus walteri)、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黄栌(Cotinus coggygria)共6个树种进行造林试验,造林试验于2017年春季进行。黄檗造林采用2年生裸根苗,植株高度100 cm,地径粗度0.8 cm;造林地分为山地阴坡宜林地、半阳坡宜林地和疏伐后的山地阴坡次生杂木林(林分郁闭度0.6)3种类型,土壤均为褐土,土层厚度在50 cm以上,土壤肥力较好。华山松采用3年生容器苗,株高35 cm,地径粗度0.4 cm,容器杯规格12×10 cm;造林地为山地阴坡宜林地,褐土,土层厚度约80 cm。毛棶采用3年裸根苗,株高1.5 m,地径粗度1.2 cm,从主干80 cm处截干;造林地为山地阴坡宜林地,褐土,土层厚度约80 cm。花楸采用2年生裸根苗,株高50 cm,地径粗度0.6 cm;造林地为山地阴坡宜林地,褐土,土层厚度约80 cm。核桃楸采用2年生苗,高度1.2 m,地径粗度1.1 cm;造林地分为沟谷地和阴坡平缓山地2种宜林地类型,其中沟谷地为石质沟谷,褐土,土层在40 cm 以内,砾石含量约40%;阴坡平缓山地为褐土,土层厚度不低于50 cm。黄栌采用2年容器苗,容器杯规格12×10 cm,株高40 cm,地径粗度0.3 cm,从主干25 cm处截干;造林地为山地阳坡宜林地,黄沙土,土层厚度约40 cm。各造林地立地条件详见表1。
表1 各造林地立地因子
2.2 植苗方法
首先对造林地进行林地清理,采用带状割灌,割幅宽度1.0 m;对有林地的乔木层适度疏伐,伐去生长不良的林木,保留木适当修枝,控制郁闭度在0.7 以下。按设计的株行距2×3 m,采用鱼鳞坑整地,规格为60×50×40 cm,植入造林苗木,植苗后加强抚育管理。
2.3 调查方法
造林后,各造林树种当年萌芽展叶后统计成活率,造林第2年春季萌芽后统计保存率,调查样本数为60株,重复3次。造林第2年秋季(10月)对林木生长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地径、株高、新梢长度和生长健壮情况等,调查样本数为30株,重复3次。每块调查样地选取平均标准株5 株,详细测定地上部分的生长量和生物量,挖出根系测定根系的深度、根幅、根长度大于5 cm的数量及根系生物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树种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
由表2对6个树种成活率和保存率的统计结果看,各树种造林成活率均在85%以上,保存率在80%以上,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造林生产技术要求。对6个树种不同造林模式的造林效果进行比较,黄檗造林以荒山阴坡造林表现最好,明显优于另外2种造林模式;黄檗林冠下造林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同另外2种造林模式相比较低,可能由于受到上层林木郁闭度较高的影响所致。胡桃楸在阴坡的中下坡位造林效果很好,在石质沟谷地造林也能取得较好造林效果。华山松、毛棶、花楸在山地阴坡造林效果均较好;黄栌在山地阳坡造林效果也较好。
表2 各树种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
3.2 各树种地上部分生长情况
对6个造林树种地上部分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见表3。各树种的地径、株高和新梢3个重要生长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量,表明植株已处于正常生长发育状态。从株高生长情况看,黄檗、胡桃楸各造林模式树木生长2年后的植株仍低于原造林苗木植株高度,说明其有较大程度的抽梢现象发生。山地造林水分短缺,造林苗木发生抽梢为本区常见现象。经过2年的生长,阴坡黄檗造林后生长健壮,径粗和株高明显大于另外2种造林模式,尤其是地上部分生物量差异显著。胡桃楸的2种造林模式生长情况均较好,以阴坡山地造林生长最好。毛梾和黄栌的植株高度也低于苗木截干前,毛梾基本无抽梢现象发生,但位于阳坡的黄栌虽为容器苗,抽梢现象发生较为普遍;华山松由于是容器苗,无抽梢现象发生。花楸的株高远高于造林时苗木的株高,显示出较好生长适应性。
表3 各造林树种地上部分生长量
3.3 各树种根系生长情况
对6个造林树种根系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根系生长发育表现出同地上部分较为相似的变化规律,但总体上6个树种的根系生长量仍较低,发育较为迟缓,尤其是在根深方面。从根量方面分析,胡桃楸的须根量最少,毛梾的须根量最多。华山松由于受到原有容器杯的限制,根幅最小。不同树种间的根系生长差异主要由树种特性决定,也由植株大小的差异所引起,不同造林模式间的差异主要由其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所决定;树种对该立地条件适应性越强,根系越发达。黄檗阴坡宜林地造林较另外2种造林模式生长较好,胡桃楸阴坡宜林地造林也略优于沟谷造林。但总体上6个树种生长情况总体较好,能够适应造林地的环境条件。
表4 各造林树种根系生长量
4 结论与讨论
从本次试验结果看,黄檗、胡桃楸、毛梾、华山松和花楸5个树种均适宜在阴坡宜林荒山造林,黄栌适宜在阳坡宜林荒山造林,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可达到现行造林技术要求,可作为本区宜林荒山适宜的人工造林树种。黄檗和胡桃楸是我国优质的硬阔用材树种,华山松、黄栌、花楸和毛棶除用材外,景观效果也较好,以上6个树种在燕山山地人工造林有较好应用前景。
黄檗在半阳坡宜林地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较高,但生长量与健壮程度显著低于阴坡造林地,因此水肥条件差的半阳坡宜林地不宜营造黄檗林。
胡桃楸在石质沟谷造林地虽然生长量与保存率低于阴坡造林地,且保存率在85%以上。由于该立地条件缺少其它适宜的造林树种,虽然生长较慢,但仍为该立地条件较佳的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
6个树种的长期生长状况有待进一步观测,并应进一步开展不同立地条件和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影响方面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