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衔接分析

2020-06-07高雯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衔接思维

【摘 要】教学改革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学科教学都得到了相应完善。中小学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中小学数学课堂的衔接,是现代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衔接途径,以期为数学衔接教育实践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衔接;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047-02

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衔接,应当重视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学生数学思维的转换、数学衔接点的准确把握。教师在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应当从学生的思维、理念和学习方法等角度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保持对数学的热爱。

1   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衔接的重要性

小学与初中都是数学教育的基础階段,对培养学生数学的理解和领悟能力非常重要。在实际的中小学教学中,由于两个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各不相同,数学教学的内容、知识量、难度也各不相同,以致很多学生升入初中后,在数学学习中会感觉不适应。所以做好中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衔接,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接受水平有着重要意义[1]。只有做好教学衔接,学生进入初中后,才能更好地提炼出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促进初中数学知识的顺利掌握。

2   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衔接的途径

2.1  重视中小学数学衔接方法

2.1.1  运用课前预习方式实现衔接

考虑到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弱,且年龄尚小、接受能力有限,小学数学所涉及的内容往往较浅显。但到了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无论从是难易程度来看,还是从抽象程度来看,都有明显加深,学生很难短时间内将教师课堂所讲的内容全部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衔接上积极运用预习方式,让学生在正式听讲前,能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整体了解。

如教师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了解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途径,与小学数学知识联系密切,也是初中数学应用题型中未知量求解的重要方法,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但小学数学实例中的求解思路与初中有着较大差异,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这一方法来解决。如题目:购买两种面包20袋共花费23元,其中不带馅的1元/袋,带馅的1.5元/袋,请问这两种面包各购买了多少袋?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往往仍会延用小学数学解题的习惯,在预习任务中,教师要提出预习要求,如提炼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并梳理出不同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预习方式,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原有的解题框架与习惯,而是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讲内容的接受程度。

2.1.2  运用课堂听讲方式实现衔接

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课堂上不能仅有教师的讲解,还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思考、动手解题,集中注意力边学边练,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如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图形类知识的教学一般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图形,让学生看图学习。但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去推导图形中的知识点,最终得出数学结论[3]。这样做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更有效地理解抽象和复杂的初中数学知识。在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的同时,其数学思维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2.1.3  运用课后复习实现衔接

课后复习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课后复习、自主总结知识点的习惯。由于初中数学知识内容较多,再沿用小学阶段的记忆模式,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知识的更新,遗忘的知识也会增加,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知识复习,形成科学的记忆曲线,让新知识与旧知识有紧密的联系,巩固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如教师在讲“有理数”时,可以通过布置复习作业,让学生建立有理数的知识体系,并在知识体系中对有理数进行概念分解,即有理数包括哪些数,有理数如何表示,生活中有哪些有理数等。通过复习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为后续学习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等,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4]。

2.2  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转换

数学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由于教学内容有限,学生的数学思维往往局限于算数体系。算数思维较容易接受,适合小学阶段刚刚接触数学的学生,但对初中学生而言,算数思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更深奥的数学问题中,算数思维会阻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降低解题效率[5]。所以初中数学教学需要进行思维衔接,帮助学生由算数思维转变为代数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教师在讲典型数学题型时,可以通过代数思维意识的引导和渗透,促使学生在解题中应用这种思维。以鸡兔同笼问题为例,在小学数学中,鸡兔同笼问题需要从算数角度分析。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方程知识,所以需要对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未知量,用已知量进行替换,也就是根据鸡头和兔头的总数,先假设笼子中所有动物都是鸡或者兔,算出这种假设下,应当共有多少只脚,再将其与题目中真实的脚数做差值,最终求得鸡兔数量。这种算数思维在解类似变量问题时,思考方式非常复杂[6]。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方程和未知量等代数知识,同样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就可以将鸡的数量与兔的数量,分别假设为两个变量,然后根据相关的变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行解析。这种思维的转化,可以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也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更加直观。

2.3  重视数学衔接点的准确把握

数学衔接点主要是学习内容和师生交流方式的衔接。在数学教育中,知识内容具有递进性特点,初中的知识往往是小学知识的延伸。在教学衔接中,应当把握数学内容的相关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与初中教育中,师生互动方式也需要转变,教师应当将课堂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加強,将单纯的知识传递转化为指导和督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教师在讲“整式及其加减”时,需要结合数学概念和公式,让学生领会用字母表示数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基于字母构建数学解题的算式。字母表现数,是一种数学规律的呈现,这是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差异。小学数学的重点是“学”,而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去“学”,还要帮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其中的表达规律,这是数学学习目标的一种变化,也是通过数学教育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7]。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对数学规律的总结,教师只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进行引导,从而增进数学衔接教育的成效。

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衔接,是对不同教育阶段内容的一种贯通。数学教育体系秉承着由浅及深的方式,从小学阶段的数学认识到初中阶段教育的数学思维,都是数学教学的深化和拓展。数学衔接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以小学数学为基础,更好地掌握初中数学,并培养学生数学知识融会贯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明军.中小学数学学习如何有效衔接[J].科普童话,2020(4).

[2]陈亚萍.农村初中教师课堂教学中小升初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9.

[3]董运恒,孙琳敬.论新课改下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6).

[4]彭丹.基于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2011)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6.

[5]黄蓉华.吃透课标、把准学情、渗透方法、养成习惯——例谈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正数与负数”[J].数学之友,2017(24).

[6]徐海燕.浅谈中小学概率与统计教学衔接对策[J].读与写(中旬),2016(2).

[7]林芳.方程并非零起点——以“方程”为例初探中小学衔接[J].神州,2019(18).

【作者简介】

高雯(1990~),女,汉族,甘肃白银人,中教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数学衔接思维
论新课改下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中小学数学教学数字模拟化研究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