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对建立国家创新中心的重要意义

2020-06-07牛梦璇

河南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产学研知识产权

牛梦璇

摘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已陆续在高速列车、新能源汽车、合成生物等领域布局了3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下一步科技部将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南省要抓住契机,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必定是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建立有影响力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其中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挑战,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对建立国家创新中心的重要意义也更为显著。

关键词:创新;人才;科研成果;产学研;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G3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0)21-00022-04

1 引言

随着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承载着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进入新时代,各国家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中心的布局工作,创新研发投入强度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出现了一批能够引领科技前沿领域发展的突出科技成果。但通过分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具体建设实践来看,仍存在科技工作者创业意愿较低、创业的成本较高、原始创新不足、融入全球创新版图主动性比较欠缺、知识产权等问题,需要各高新区在体制机制創新、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集聚、创新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1]

建立有影响力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同时也是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挑战。构建和完善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和保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知识产权,是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科技力量,对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发挥战略起到了支撑引领作用。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调动人们从事科技研究和文艺创作的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致力于保护权利人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智力成果。只有对权利人的智力成果及其合法权利给予及时全面的保护,才能调动人们的创造主动性,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护好知识产权,才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决定了企业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技术、品牌、商业秘密等无形财产的巨大作用,而如何让这些无形资产逐步增值,有赖于对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

2 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及经验总结

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在全国科技和产业价值网络中占据领先地位的关键节点,具备面向前沿领域、关键领域的突出创新能力,创新资源要素高度集聚、创新创业活动高度活跃。截至目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共有3家,分别是北京科技创新中心、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科技创新中心。

2.1 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聚焦创新链前端,发力原始创新

2.1.1 发展现状。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希望中关村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2014年,北京提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同期,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截至2018年底,北京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量分别为121家和64家,建成和在建大科学装置7个,在2014—2018年期间,北京创业投资额规模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年均增速超过40%,全国近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汇聚北京。

2.1.2 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经验总结。一是构建“三城一区”科技创新主平台,其中怀柔科技城以基础研究为主,中关村科学城以前沿技术研究为主,未来科学城以共性技术研究为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科技成果中试和产业化为主,“三城一区”错位发展为北京积蓄了原始创新的蓬勃力量。二是注重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北京市政府发布“科创30条”,从加强科技创新统筹、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深化科研管理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作出全面改革部署,切实提升创新治理能力。三是建设高效的科创服务体系,在创业孵化服务层面,孵化体系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众创空间建设引领全国孵化服务革新;在研发服务层面,创造出开放实验室和创新驿站网络等典型模式,拥有大量的独立第三方研发机构;在技术转移服务层面,聚集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一大批高端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市场化机构。四是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京津冀科技资源创新服务平台,推进仪器设备、科技成果、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科技创新券在京津冀互认,实施京津冀智能制造协同创新计划。

2.2 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整合国际国内高端科创资源,注重全球影响力

2.2.1 发展现状。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希望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201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2016年,国务院印发《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上海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量分别为46家和22家,建成和在建大科学装置5个。截至2018年底,上海拥有外资研发中心数量共441家,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70家,数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2.2.2 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经验总结。一是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打造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中科院共建“张江实验室”,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加快重大基础科学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二是搭建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大力构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试点,提前布局交叉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引聚众多外资企业研发中心,推动外资企业研发中心逐步转向开放型创新。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了“初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卓越创新企业”的企业成长培育链条,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特征和个性需求,制定实施系列专项扶持政策。四是不断优化科创制度环境,通过大幅减少项目类别和碎片化政策、大幅提高资金支持强度等举措,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改革;探索海外人才永久居留的市场化认定标准和便利服务措施等人才体制机制创新;联合长三角9市构建G60科创走廊,搭建区域性协同融合发展平台。

2.3 粤港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聚焦创新链后端,发力协同创新

2.3.1 发展现状。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不含港澳)的R&D投入强度约为2.9%,超过R&D投入强度全球排名第八的美国(2.8%)。企业科技创新在粤港澳大湾区占绝对主导地位,如深圳企业R&D占比高达96.3%。

2.3.2 粤港澳建設科技创新中心经验总结。一是推动粤港澳区域协同创新,打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通过合作联席会议、CEPA及后续补充协议、共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强化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二是引培市场化的研发机构;提供优惠的财税政策,培育引进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如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注重吸引一批跨国公司、国际研究机构设立研发中心。三是打造创新人才高地,高校学科布局与当地主导产业高度吻合,为科技创新输送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实施“孔雀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更优人才永久居留政策,在珠三角九市先行先试技术移民制度,缩短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审批期限。四是优化创新环境,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引导支持刚刚步入市场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依托香港三大金融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建立完整的风投、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金融资源和多层次的退出渠道。[2]

3 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知识产权发展面临的困难及挑战

总结相关国家高新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经验,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但科创发展与知识产权发展水平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距现代化建设要求都相对滞后。

3.1 相关配套法律条例不够全面

当前知识产权法律对于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及保护相对落后,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卡脖子”问题的根源在于基础研究薄弱,加强基础研究能力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功能。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激励发明创造,不断提升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创新竞争力,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3.2 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过去20年里,获得美国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有6万多人,其中理工科占88%,但截至到2018年,留在美国工作的比例高达80%以上,博士回国人员比例比较低。当前世界各国间围绕科技创新进行的技术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科技人才的竞争。构建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人才,但我国对国际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还需提高。目前我国科研人员质量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在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尤其匮乏。缺乏专业技术开发人才,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难以吸引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激励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不健全,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职称评审、知识更新、权益保护等缺乏制度性安排,影响到其技术创新的积极性。[3]

3.3 科研成果转化率急需提升

近年来中国研发经费投入位于世界前列,投入强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但与研发投入相比,我国的研发产出并不理想。科研评价体系片面追论文发表数量、发表的期刊等级及专利申请等指标,科研成果缺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内在动力,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2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很多科研成果并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造成许多企业缺乏核心技术,而相当数量企业决策者对科技创新认识不足,在投资战略上不愿对长期见效并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项目投资,在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上长期依赖国外装备的直接引进,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不多,企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3.4 产学研合作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研的科技创新往往忽略企业生产成本、生产周期与生产效率,导致科技创新产品服务与市场脱节,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的合作仍然停留在零星项目上、临时合作上,多数没有形成长期而稳固的结合。学研与产业结合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加强知识产权和产业化深度融合,缺乏国际间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在创新源头的建设方面我国还很单薄,真正具备自主研发实力的高校院所为数不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水平不高;缺乏强有力的领军企业,有充裕资金保障、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发展优势有待提升。

3.5 国家高新区的作用尚需进一步发挥

国务院7号文明确指出“省级人民政府要将国家高新区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加强对省内国家高新区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和创新资源配置的统筹”。国家高新区经过30多年发展,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但在部分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国家高新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游离于工作体系之外。如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是“三城一区”,实际操盘手分别为海淀区、怀柔区、昌平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的作用发挥不够。

4 相关建议

4.1 切实发挥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用

贯彻落实国务院7号文,在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区域创新增长极作用。支持国家高新区跨区域配置创新要素,提升周边区域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区域经济和科技一体化发展。在省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明确省级科技管理部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办公室和相关高新区管委会的权责,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推进各相关省市向国家高新区赋权力度,给予国家高新区部分市级经济管理及相关行政管理权限,改变地方对国家高新区的考核评价指标,促进各国家高新区聚焦发展高技术的主业。

4.2 建立产、城、研融合的城市发展模式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除继续加快推进建设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基建外,要格外注重满足居民“最后一公里”生活需求的微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注重提升城市品格,营造品质化、便利化、智能化的生活环境,打造城市生活“小生态”。鼓励有条件的国家高新区建立环大学创新经济圈,营造宽松自由的低成本生活氛围,围绕大学打造跨界平台,鼓励信息资源互通互享,提高创新的孵化环境,促使创新创业“电子”层出不穷。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创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补科研人员的比例,降低科研成果转化成本。

4.3 完善科技创新人员管理与评价

将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国家科创新中心需要进一步创新科研人员激励政策,对制度进行细化的操作,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落实落地,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让创新者有保障。提高研发投入中地方财政投入比例,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基本保障。建立科学、全面的科研人员评价体系,改变评价体系中以论文、专利为主的评价导向,在评价体系中提高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等指标的占比,可以针对从事基础研究人员出台专门的评价方式予以重点倾斜。

4.4 增强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参与度

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并不断树立国际品牌。扩展创新链空间,注重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等行业面向全球产业链的参与度,加快科技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市場化改革,特别是提高为科技创新提供整套商业解决方案的能力。立足全球视野,支持企业家做世界级的企业和开放平台,注重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保持与国内外资源创新区的高度协同,加强与国际创新生态圈形成更加密切有效的联系,促进人才、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创新资源的交流。扩宽知识获取渠道,有效吸取全球思想创新资源,注重发挥民间基金组织力量,资助一批外国优秀人才来华解决一些世界性的科学技术难题,为中国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源源不断的奇思妙想。全国性的科创中心要注重借鉴福特、洛克菲勒等国外先进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培育出一到两个民间科学基金,每年公布一批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鼓励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揭榜挂帅,以便能够集思广益,集智攻关,使中国学者在参与评审过程中汲取更多的思想营养。

5 结语

在新的背景下,创新和创造是必由之路,建立国家创新中心要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战略高度,充分吸纳最前沿的发展理念、充分借鉴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充分汇聚最尖端的创意资源,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平台构筑、要素引入、高端孵化等种种措施,以知识产权金融平台为抓手和突破口,努力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发挥平台的引领、示范、辐射和推动作用,为我国科技成长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敏.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01).

[2] 陈远志,张卫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对策研究[J].城市观察,2019(03).

[3] 钱智,史晓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与对策[J].科学发展,2020(01).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产学研知识产权
论比例原则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保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动能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9年度PALM展参展商获取知识产权优胜奖获奖单位名单
中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