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课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2020-06-07杨仕青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35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学生核心素养

杨仕青

摘要:近几年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计算机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把高职专业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人才。本文讨论了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高职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核心素养;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5-0162-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素养包含了四个方面: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通过对学生这几个方面的培养,使处在关键年龄段的高职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进入社会的必要品格和自我发展的关键能力。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PPT关于动画的知识点为教学内容,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采用项目教学引导和培养其核心素养。

1 课前

1.1项目教学法

本文采用项目教学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如图1所示,以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引导者,协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必须参与到项目中去,为了完成项目,学生各自承担着自己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运用各种能力。在主动找寻项目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能够主动地寻求信息帮助自己,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

1.2 真实的情境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处在“抗疫”的火热过程中,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这样一件与自身专业紧密相关的生活实事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的关注度也较高。以学生们关注度较高的真实情境作为项目的背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认真对待。本文的真实情境为:在“抗疫”过程中,医护工作者们,每天都必须穿戴防护用具。防护用具穿脱步骤复杂,而且穿上之后他们要忍受着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闷热等等困难,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奋战在一线,没有丝毫的退缩。对于这样一群最美的逆行者们,如何通过演示文稿的方式进行展示呢,又如何突出展示重点内容、体现出演示文稿的逻辑呢。通过真实情境的带入,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就被牢牢地吸引住,学习兴趣激增。

课前学生按照项目要求自行分组,各组按照要求寻找素材。学生上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通过对素材的来源可靠性、素材的准确性等进行判断,逐渐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各小组的成员通过腾讯文档将自己搜集到的素材进行整合处理,与小组成员共享信息,使信息的价值最大化。

1.3 微课

课前教师将学习资料、资源都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自主登录平台进行学习。通过观看微课,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并通过标准化作业检测自己是否完全掌握了知识点。学生可以重复观看微课,直到完全掌握知识点为止。通过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对于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都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能够为学生在将来的发展中提供必要的信息能力。

2 课中

2.1素材分析

课上,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素材。通过展示素材,明确各组制作演示文稿的主题。学生在展示素材的过程中,讲解分析如何根据要求查找素材,如何提炼数据信息,再次巩固自身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其余学生也能够通过演讲同学的展示和讲解弥补到自身没有的信息能力。对于素材的恰当性和可用性等,教师可提供指导,如学生下载了一些视频资料,但是没有意识到视频的格式问题会影响演示文稿的播放,有的小组下载了爱奇艺视频资料,在没有安装爱奇艺播放器的电脑上根本无法播放。在教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2.2制作文稿

如何制作出一个具有交互性,且有趣味性的演示文稿,需要学生根据项目要求,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利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网络、学习平台等,进行创新思考。根据小组讨论,整理出两种认可度较高的方案:1)互动小游戏,通过动画与链接的结合,体验医护工作者穿脱防护服过程的辛苦;2)互动体验,通过超链接与动作链接的使用,掌握防护服的穿衣步骤。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与工具,小组成员互相协作,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用思维导图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切实的实践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明确主题,并对素材再次整理过之后,即可按要求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举手提问,但是学生积极性不高,对遇到的困难置之不理或是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将平台引入课堂教学中后,我们鼓励学生多使用平台功能,如讨论区,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发布讨论,如图2所示,向全班同学进行求助。或者在遇到知识点遗忘时,可以在平台中查看相应的资料重复学习。通过平台的使用,培养学生适应数字化学习的环境,利用数字化资源学习的习惯。

2.3展示评价

同学们完成各自的演示文稿后,由小组长将文稿进行汇总综合,并将各组最终的演示文稿上传至学习平台。各组派代表按照组号依次上台展示并说明本组的成果。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代表讲解本组成员是如何完成项目的,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如何解决了这些困难。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再一次系统地回顾了项目的完成过程,对于合作解决问题产生全面的认识。

3 课后

3.1复习

课后的复习环节中,教师布置有关本节课知识点的任务,弥补教学中的欠缺,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布任务的难度,将任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在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第二部分侧重知识点的深化理解,第三部分重点在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熟练应用。学生通过完成布置的三个任务,内化所学的知识,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学生回忆或者再次观看微课中的操作步骤,完成任务一中的要求,通过重复练习,加深所学印象,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任务二中学生通过两组演示文稿的对比,小组分析讨论其中逻辑关系不同,深入理解知识点,产生信息意识。任务三要求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独自完成一份完整的演示文稿,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将合理的收集、分析、使用数据,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创新意识等都得到了培养。

3.2反思

本文中通过使用动画、鏈接制作了防护服穿衣的小游戏和防护服穿衣体验演示文稿,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动画和链接的使用方法。通过身边真实情境,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构建知识。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而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就是在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在于培养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上。通过制作演示文稿,学生掌握防护服穿衣步骤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医护工作者不畏艰辛,坚持奋斗在一线的满满的正能量,在他们中间,有不少的党员,他们时刻牢记着自己的党员使命,一心为公,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

4小结

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辅助支撑作用,提供学生知识点构建的支架,并且要真正做到把握学科的本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其核心素养。本文中设立的情境直面真实地生活,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感悟到学习的意义和切实性。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止一个正解,这深刻体现了学习的真实性。学生从自身的经历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思考如何运用知识、怎样收集有效的信息、如何使用信息完成项目等具体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的机会,在刺激学生不断学习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秦瑾若,傅钢善.STEM教育:基于真实问题情景的跨学科式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7(4):67-74.

[2]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1-3.

[3] 任友群,郑旭东,吴旻瑜.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 ——《教育信息化 “十三五” 规划》(2016)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5):3-9.

[4] 蒲新明,高丹丹,王彬.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改革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7,4(37):52-53.

[5] 李兰芬.人本主义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3(3):58-59.

【通联编辑:光文玲】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学生核心素养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