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巯基β -环糊精/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复合膜修饰电极间接检测3,3′,4,4′-四氯联苯

2020-06-07王清华蒋宇婷潘白凤

分析科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环糊精探针孵育

王清华, 陈 文*, 蒋宇婷, 钱 蕾, 潘白凤

(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多氯联苯(PCBs)属卤代芳烃,是含有上百种同系物及异构体的油状混合物,其物理化学化学性质十分稳定。PCBs曾广泛用于绝缘油、热载体以及农药和油漆等各类产品的添加剂等[1]。后因毒性大[2]、脂溶性强而被停止使用。PCBs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开发和建立PCBs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PCBs的检测主要有气相色谱法[3]、气相色谱-质谱法[4,5],光谱法[6]及生物分析技术[7,8]等。近年来,检测PCBs的新型电化学方法不断出现[9 - 12]。如Wei等[9]利用单壁碳纳米管/芘环糊精(WCNTs/PyCD)复合膜传感器检测3,3′-4,5′-四氯联苯(PCB77);韩璐[10]提出以中性红为电化学探针的环糊精聚合物电化学传感器检测PCBs;郑香丽等[11]以二茂铁为探针,基于聚β-环糊精-还原氧化石墨烯-聚吡咯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检测PCBs。

环糊精分子具有“外亲水,内疏水”的特殊结构,能够成主客体包合物[13],被用于开发不同传感器[14,15]。石墨烯具有一系列的特殊性质,在环境污染物的电化学传感检测方面应用广泛[16,17];纳米金是优良的电极修饰材料,被广泛用于提高电化学传感器性能[18]。本研究构建了β-CD-SH-rGO/AuNPs/GCE电化学传感器,以K3[Fe(CN)6]为电化学探针间接检测PCB77。优化条件下,PCB77的浓度在0.5~10.0 μmol/L范围与峰电流的变化值ΔIp呈良好线性关系。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检测环境水样中PCB77。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autolab PGSTAT 302N电化学工作站(瑞士,万通)。以铂电极(Φ=3 mm)(天津艾达恒晟科技有限公司)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上海雷磁科技有限公司),玻碳电极(GCE)及修饰GCE为工作电极组成的三电极系统用于电化学测量。由D/MAX-IIIC X-射线衍射仪(日本,理学)、TENSOR 27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Quanta250扫描电镜(中国FEI)进行修饰材料的表征。

PCB77(纯度99.8%)、PCB126(纯度98.5%)、PCB129(纯度99.0%)(Dr.Ehrenstorfer GmbH);巯基-β-环糊精(纯度99%,山东滨州智源生物科技)、HAuCl4·4H2O(分析纯,科龙化工)、K3[F3(CN)6](分析纯,中国上海试剂),其他所用试剂为分析纯。氧化石墨烯(GO)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19]。实验用水均为二次蒸馏水。

1.2 电极制备

1.2.1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将玻碳电极(GCE)用0.05 μm的α-Al2O3抛光粉在麂皮上打磨、抛光至镜面,再依次使用二次蒸馏水和无水乙醇各超声清洗2~3 min,并用N2吹干;采用三电极体系,通过-0.2~1.0 V之间的循环电位,在0.5 mol/L的H2SO4中处理电极,最后将GCE置于含0.1 mol/L的KCl的5.0 mmol/L K3[Fe(CN)6]溶液中,在-0.2~0.8 V电位之间,于100 mV/s的扫速下进行循环伏安(CV)扫描,直至获得稳定的CV曲线。

1.2.2 AuNPs/GCE的制备以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铂电极为对电极,将预处理后的GCE浸入6.0 mmol/L HAuCl4溶液(含0.1 mol/L KCl)中,在-0.8 V恒电位条件下沉积120 s,将沉积好的电极用蒸馏水冲净并用N2吹干,得AuNPs/GCE。

1.2.3β-CD-SH-rGO/AuNPs/GCE的制备将制备的AuNPs/GCE置于β-CD -SH∶GO=1∶4的混合液中(电势为-1.4~0.6 V,扫速100 mV/s,还原圈数为8圈),通过CV扫描将β-CD-SH-GO还原至电极表面后,将修饰的电极用二次蒸馏水冲净并用N2吹干,得β-CD-SH-rGO/AuNPs/GCE。

1.3 实验方法

将制备的β-CD-SH-rGO/AuNPs/GCE在含有7.0 mmol/L K3[Fe(CN)6],pH=6.3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平衡4 min,在扫描电位为-0.2~0.4 V范围,以扫速60 mV/s进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分析,记录初始还原峰电流后,然后冲洗电极,放入4.5 μmol/L的PCB77中孵育20 min后,重新置于K3[Fe(CN)6] 溶液进行DPV扫描,记录二次还原峰电流。测定完毕后,将电极重新置于7.0 mmol/L的K3[Fe(CN)6],pH=6.34的PBS中平衡4 min,以去除被包合的PCB77,使电极重新恢复活性。

电化学阻抗谱(EIS)在含有5.0 mmol/L K3[Fe(CN)6]的饱和KCl溶液中进行测量,起始电位为0.25 V,频率范围为10-2~105Hz。

2 结果与讨论

2.1 GO红外(IR)光谱及X射线衍射(XRD)表征

对制备的GO样品进行IR光谱和XRD表征。从图1(A)可以看到,1 629 cm-1处有一个很强的吸收峰,此峰是由C=O伸缩振动产生的,由于GO中含有大量C=O键,因此证明已经将石墨成功制备成GO。图1(B)显示,产物的衍射峰在2θ=10.5° 处出现,此峰是GO的特征峰。因为GO的结构层间含有大量的含氧基团,由于这些基团的存在使得晶体结构层状发生了褶皱弯曲变化,因此当一束单色X射线入射到GO晶体表面时,则使其衍射的方向与石墨不同,也进一步证明GO被成功制备。

图1 GO的红外(IR)光谱(A)和GO与graphite的X射线衍射(XRD)(B)图Fig.1 IR spectra of GO(A) and XRD of graphite and GO(B)

2.2 β -CD-SH/rGO/AuNPs/GCE制备条件的优化

2.2.1 AuNPs/GCE制备条件选择本研究用AuNPs对GCE进行修饰,以增强电极的导电性,根据文献报道[19]选择HAuCl4为溶剂(含0.1 mol/L的KCl),按照1.2.2对HAuCl4浓度(2.0~10.0 mmol/L)、沉积时间(60~300 s)、沉积电位(-0.2、-0.4、-0.6、-0.8、-1.0 V)采用单因素变量法进行了选择。结果显示,在0.1 mol/L的KCl中HAuCl4浓度为6.0 mmol/L,沉积时间为120 s,沉积电位为-0.8 V为最佳的制备条件。

2.2.2 GO与β-CD-SH用量比及还原圈数对修饰电极性能影响GO对β-CD-SH的携带量由其配比决定,因为β-CD-SH与GO的结合方式是氢键,通过GO在电极表面被还原为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而被携带到电极表面;而GO的还原圈数会影响rGO的厚度,从而影响探针峰电流的大小。固定β-CD-SH质量浓度为2.0 mg/mL(质量浓度比为1∶1、1∶2、2∶1、4∶1、8∶1、10∶1)及其还原圈数(4、6、8、10、12、14、16圈)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β-CD-SH与GO的用量比1∶4(即GO为8.0 mg/mL)时,还原圈数为8圈时K3[Fe(CN)6]探针的峰电流最大。

2.3 β -CD-SH/rGO/AuNPs/GCE形貌表征及电化学行为

2.3.1β-CD-SH-rGO/AuNPs/GCE形貌表征图2A为AuNPs/GCE的扫描电镜图,AuNPs均匀地沉积在电极表面,直径大约为10~50 nm,呈现出明显的金属光泽;而AuNPs上复合修饰rGO后(图2B),金属光泽因rGO的覆盖而降低,用红色虚线圆圈标出的部分可看出rGO呈现出典型的褶皱形态,由此可以证明rGO被成功的还原到AuNPs/GCE电极表面;当在AuNPs/GCE表面修饰β-CD -SH-rGO后,电极表面AuNPs多处被覆盖,金属光泽进一步减弱,并出现多处明显的阴影部分(图2C),由此可证明β-CD-SH借助GO(二者以氢键连接)还原于电极表面时的携带作用及-SH与AuNPs之间的Au-S键结合于电极表面。

2.3.2 K3[Fe(CN)6]探针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通过CV法和EIS法研究了K3[Fe(CN)6]在裸GCE、AuNPs/GCE、AuNPs/rGO/GCE及β-CD-SH/rGO/AuNPs/GCE上的电化学行为。如图3所示,K3[Fe(CN)6] 在上述4种电极上均有一良好氧化还原可逆特征峰呈现,且相对于裸GCE,在AuNPs/GCE、AuNPs/rGO/GCE上,K3[Fe(CN)6]的响应峰电流均有很大提高,这是AuNPs与rGO优异的导电性及电催化性,加快了电子的传递速率。β-CD -SH/rGO/AuNPs/GCE与AuNPs/rGO/GCE相比,K3[Fe(CN)6] 的峰电流明显下降,由于β-CD-SH不具有导电性,且当β-CD-SH修饰在电极表面时,部分β-CD-SH 会覆盖AuNPs及rGO,使电子转移速率下降,也证明了β-CD-SH被修饰到了电极表面。

电化学阻抗谱(EIS)图4清楚地显示裸GCE的奈奎斯特图的半圆形和线性特征。裸GCE的电阻最大,AuNPs/GCE、β-SH-CD/rGO/AuNPs/GCE和AuNPs/rGO/GCE的电阻均减小,说明rGO和AuNPs均有优异的导电性,加快了电子的转移速率。rGO/AuNPs/GCE的电子转移阻抗最小,说明rGO与AuNPs协同作用下,进一步促进电极表面的电子转移速率,β-CD-SH/rGO/AuNPs/GCE的电子转移阻抗最大,因β-CD-SH不导电所致。这与CV表征结果一致。

2.4 K3[Fe(CN)6]探针最佳响应条件的研究

5.0 mmol/L K3[Fe(CN)6]溶液的pH值为6.34左右,故直接选择pH=6.34的柠檬酸-柠檬酸钠、Na2HPO4-柠檬酸、克拉克-鲁布斯、B-R,PBS等不同缓冲体系进行底液种类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在PBS底液中K3[Fe(CN)6]的ΔIp(孵育PCB77前、后K3[Fe(CN)6]在复合电极表面的还原峰电流差)值最大;继续考察PBS在pH为5.94~7.04酸度条件下的ΔIp值的变化,结果显示pH=6.34时ΔIp最大。故选择以pH=6.34的PBS作为检测的最佳缓冲溶液及酸度条件。

图3 不同修饰电极在K3[Fe(CN)6]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Fig.3 The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diffirent modified electrodes in K3[Fe(CN)6] solution c(K3[Fe(CN)6]:5.0 mmol/L;c(KCl):0.1 mol/L;potential:-0.2 - 0.8 V;scanning rate:100 mV/s.

图4 不同电极在K3[Fe(CN)6]溶液中的电化学阻抗谱图(内插图为交流阻抗等效电路拟合图)Fig.4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a of diffirent modified electrode (Inset an equivalent circuit of the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measurement)c(K3[Fe(CN)6]:5.0 mmol/L;initial potential:0.2 V;frequency:10-2 - 105 Hz.

在此条件下,当K3[Fe(CN)6]的浓度从0.5~9.0 mmol/L 变化时,ΔIp随浓度增大而升高,在7.0 mmol/L处出现较缓平台,说明其进入环糊精空腔接近饱和;而若浓度太低,检测信号太弱,失去其作为探针的意义;若浓度太高,又不利于PCB77的竞争,因此,选择7.0 mmol/L作为K3[Fe(CN)6]的最佳浓度;在1~10 min的平衡时间研究发现,平衡4 min时K3[Fe(CN)6]的电流值较大而平稳;扫速对峰电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扫速20~100 mV/s的范围进行CV扫描,K3[Fe(CN)6] 的氧化还原峰电流随扫速的升高不断增大,其中氧化峰电流Ip与扫速成正比,其线性方程为:Ip(10-5A)=0.06967v(mV/s)+3.8756(R=0.9959),说明K3[Fe(CN)6]在电极上的氧化过程是一个受吸附控制的过程。

CV图显示还原峰与氧化峰电流均随着扫速的增加而增大,因DPV法较CV法检测更为灵敏,本研究选择采用DPV法检测,但在测试中氧化峰电流比还原峰电流更大更稳定,故选择氧化峰作为定量检测的峰。研究显示,在扫速从20 mV/s增至100 mV/s时,扫速为60 mV/s,扫描数据点足够检测应用,氧化峰电位在0.176 V未发生偏移,且较为灵敏,故选择在-0.2~0.4 V的电位范围内以扫速60 mV/s进行所有的DPV测试。

2.5 PCB77最佳孵育条件的研究

2.5.1 PCB77孵育底液及pH的选择实验发现,对比B-R、柠檬酸-柠檬酸钠和克拉克-鲁布斯缓冲液,修饰电极在PBS中竞争包合PCB77,使得K3[Fe(CN)6]的还原峰电流改变值最大。随着PBS底液pH值的增加,峰电流改变值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pH在7.0时峰电流达到最大值。故最终选择pH=7.0的PBS作为PCB77的孵育底液。

2.5.2 PCB77竞争包合时间对修饰电极响应的影响分别考察了PCB77在pH=7.0的PBS底液中孵育5、10、15、20、25、30、35、40 min,探针K3[Fe(CN)6]的ΔIp的变化。结果显示ΔIp随着时间增加而变大,当孵育时间为20~25 min时出现较高且稳定的平台,因此选择20 min为PCB77最佳孵育时间。

2.6 稳定性、重现性与选择性

在优化条件下,通过DPV法测定SH-β-CD/rGO/AuNPs/GCE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同一根修饰电极,平行测定5次,K3[Fe(CN)6]峰电流改变值ΔIp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5%;同时,用相同方法修饰的5根电极测定同一浓度的PCBs后,ΔIp的RSD约为1.97%。表明SH-β-CD/rGO/AuNPs/GCE具有优良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将修饰电极密封,低温保存一周、两周及四周后,进行DPV法分析,ΔIp分别是初始值的96.1%、91.9%、87.4%,且峰电位基本不变。此外,还对修饰电极进行连续测定,分别测定5、10、15、20次后,ΔIp依次为初始值的94.7%、90.3%、85.6%、81.9%,峰电位基本无偏移。

2.7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复合膜修饰电极在浓度逐渐增大的一系列PCB77标准溶液中竞争包合后,在0.5~10.0 μmol/L的PCB77浓度范围内,K3[Fe(CN)6]的还原峰电流ΔIp与PCB77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ΔIp=0.0873c(μmol/L)+0.1775(R=0.9954),检出限(S/N=3)为0.081 μmol/L。如表1所示,与文献中报道的其他修饰电极相比,本方法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出限。

表1 SH-β -CD/rGO/AuNPs/GCE与其他电化学传感器测定PCBs的比较

Note:SWCNTs/PyCD,Poly-β-CD,Tyr-ZnO QDS are the abbreviations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pyrenecyclodextrin,Polyβ-CD,tyrosinase and zinc oxide quantum dots.

本研究重点考察了与PCB77类似结构的共平面PCB126、PCB169对检测PCB77的干扰,结果显示PCB126、PCB169对PCB77有很大的干扰。采用该探针体系对PCB126、PCB169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当浓度为1.0~10.0 μmol/L范围内,探针峰电流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0895 μmol/L、0.0959 μmol/L,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04、0.9908;在1.5~9.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对等摩尔浓度共平面PCBs混和标准溶液(PCB77、126、169)检测发现,探针峰电流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858 μmol/L,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67。

由此推断该修饰电极对非共平面PCBs识别性能不佳,其电化学响应程度与PCBs的分子大小,取代氯空间位置等有关,当PCBs分子体积大小与β-CD -SH的空腔相当时,则有可能形成的较稳定包合物,修饰电极响应较显著;当PCBs的分子体积比β-CD -SH的空腔大或小时,则可能无法与之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因此修饰电极响应较低或不发生响应。因此本方法可用于共平面结构多PCBs总量的检测。

2.8 实际样品的检测

于成都理工大学砚湖以及校园的东风渠,在同一深部不同位置的渠水及砚湖中采取水样,然后将不同位置采集的水样混合均匀。采得的水样6 000 r/min离心10 min,准确移取10.00 mL上清液于25 mL比色管中,然后用pH=7.0的0.1 mol/L的PBS定容至25 mL后,采用β-CD -SH/rGO/AuNPs/GCE分析样品中PCB77,并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平行测定3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修饰电极对环境水样中PCB77加标回收测定(n=3)

ND:not detected.

3 结论

本实验研究了基于K3[Fe(CN)6]为电活性分析探针,以新构建的β-CD -SH/rGO/AuNPs/GCE传感器间接测定PCB77的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复合膜较大地改善了基底电极的电荷传导率,提高了电极对PCBs的吸附能力及选择性。表明修饰电极在环境样品分析中具有更多潜在的用途。

猜你喜欢

环糊精探针孵育
基于FANUC数控系统的马波斯探针标定原理及应用
优化后精液孵育时间对精子DNA完整性、顶体反应率及IUI临床结局的影响
鸦胆子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石榴鞣花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β-环糊精对决明子的辅助提取作用
三物黄芩汤组分(群)配伍在大鼠肝微粒体孵育模型中的相互作用
鱼腥草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2种成分的测定及其代谢
应用快速孵育法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过程探讨——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为例
多通道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鉴定MRSA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