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工作融入《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探索

2020-06-06罗中华杨敬宇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课程

张 维,李 洋,罗中华,杨敬宇

(甘肃中医药大学经贸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文化人。高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具有特定的教育意义。“课程思政”工作应融入包括专业课在内的所有课程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自我完善、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并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华。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专业课教学已然成为新时代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途径,这需要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有效规划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全面人才。

《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是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基础课程。结合对“课程思政”工作的认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如下探索。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并不是单指将新的教学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它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其本质是一种教学思维方式的运用[1]。即教师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有意识地在有效传递课程知识和使学生形成科学认识论、方法论的基础上,塑造学生人格,激发其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为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自我完善、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需要基于专业课程特性,而不是思政要素与专业知识的生搬硬套,更不是用思想政治教育替代原本的专业课程,改变其课程性质。“课程思政”应注重多样的教育方法,应是由诸多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构成的综合教育体系,应追求一定的教育理念和责任。“课程思政”对学生应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作用,教师需要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才能发挥出“课程思政”工作对学生的教育作用[2]。

基于上述认识,在将“课程思政”融入《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本教学团队构建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如何“做事”。教学目标是使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刻苦钻研,勤奋毅力,学科视野,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学术诚信等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

启迪学生如何“做人”。教学目标是塑造学生个人品格。如发展智力:培养观察、想象、思考、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等;陶冶其道德情操:贯穿个人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健全其人格:在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心理、哲学、艺术、性格、体质锻炼等方面加强引导。

激发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教学目标是树立学生的专业认同,并与党的政策、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其产生职业精神、民族精神、国家情怀和社会意识。

2 具体做法

基于对以上“课程思政”内涵和课程特点的认识,本教学团队根据学生特点,研究制定了《卫生事业管理学》的课程标准(课程思政版)、修订了学期教学计划,更新了教学课件,进行了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库建设和完善,明确该程思政元素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点、教学中重点和难点、开展了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设计,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和反馈机制,如表1所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学生特点,通过文献整理、学生自主调研、视频教学、辩论、讨论、演讲、角色扮演及沙盘模拟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提升其文献整理、软件操作、外语应用、语言表达、写作、思辨能力,目的是培养其科学、思辨和团队合作能力,继而发展其智力,健全其人格,培育其科学精神,高尚其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诉求和家国情怀,为社会培育优秀人才。

3 效果评价

《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中,我团队从提高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发展课程的情感性、体验性为出发点,在教学中突出课程德育的促进功能,侧重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让学生能自然接受综合教育,引起学生的时代情感共鸣和家国情怀共振。从而有效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有效促进其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

拓展了课程空间。大量新教学内容的融入要求师生要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基础知识的学习必须在课堂外自学完成;也要求师生走出课堂、教室、校门,在社会发展中主动学习国内外卫生管理知识并与国家、地方的卫生管理实践相结合;更要求师生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资源提升知识学习层次和水平。

表1 “课程思政”工作在《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开展

丰富了教学方法。文献整理、学生自主调研、视频教学、辩论、讨论、演讲、角色扮演、沙盘模拟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提升了学生能力。更多样的知识来源,更深入的课程参与提升了学生文献整理、软件操作、外语应用、语言表达、写作、思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发展能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课程的实践性和活动性提高,增强了学生专业认同和职业精神,激发其学习动力,也使学生明确了个人发展目标及其社会价值。

培养了全面人才。通过全面的培养,课程思政教学有效塑造了学生的个人品格,使学生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综合能力,具备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明确家国情怀,产生党和国家意识,具备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四个自信”。

4 “课程思政”工作融入《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保障机制

4.1 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是基础

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从学生所思所想、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社会发展问题及专业前沿问题等导入思政内容,精雕细琢,做细做实,固定式的素材与即兴式的素材结合,“天边”的案例与“身边”的故事并举,趣味性与时效性并重,视频、图片、文字、讲授多种方式“渗透”,课程与思政巧妙融合,既要丰富课堂内容,又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育人质量[3]。

教师要对课程教授全过程进行系统安排和设计,建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这就需要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进度等教学文件教学适度调整,选择适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4.2 高效的教师引导是保证

首先,教师要关心时事政治,加强思政学习,提高自身的认识和理论水平,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要群策群力,认真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承载的育人功能,如通过学生发展诉求、学生特点、社会热点问题、专业特点和科研方向来挖掘思政元素,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在点滴事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实现育人目标。

其次,教师做选择的思政元素必须“接地气”,应从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融入更多的互动环节,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如通过专业课程与时事热点的结合,引导学生探究政治、经济、社会等热点问题,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4.3 积极的学生参与是关键

在教学中,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牵强附会,而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自然融入。课程与思政,不是物理相加,而是化学反应。课程里有“思政内容”和“思政味”,要让学生不感觉到唐突和“被说教感”,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内容和参与教学过程。总之,要引起情感共鸣,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此外,应注重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有必要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发展诉求等所思所想,通过有意识的课前准备、课间游戏等轻松的互动活动调节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4.4 有效利用课外时间、拓展教学空间是必然

大量思政元素的融入,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因此必须拓展教学空间,加强课外时间的有效利用,如学生需完成课前预习,并将疑惑和未能掌握和消化的知识点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只对反馈的问题进行精讲。

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充分利用诸如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腾讯课堂、edX、Coursera等中外优秀的网络课程资源,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网络课程,鼓励其获得网络课程完成证明,做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互补,使得专业知识点有效吸收,并在与课程思政元素的化学反应中升华,实现教育目标。此外,要以实践课程资源为有益补充,逐步完善校内外实践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提升综合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将“课程思政”工作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学生才能更全面地掌握认识论和方法论,习得“做事”的本领;才能更好地接受人格的塑造,在智力、人格、情操等方面全面发展,感悟“做人”的真谛;才能激发出责任与担当,树立职业精神、国家情怀和社会意识,从而更好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使命。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