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石屏县传统村落及其民族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2020-06-06王儒黎
徐 坚,王儒黎,单 欣
(云南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昆明 650504)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体现在传统建筑风格、地域民俗文化和原始空间形态等方面,是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侧面表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出现了空心化、废弃化等现象.目前国家共公布5批传统村落名单,目的旨在对各省的传统村落进行科学保护和发展,以期有效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留地域特色.针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侧重点各有不同,国外学者侧重于传统村落与现代村落的对比研究[1]、传统村落的自然景观[2]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3],而国内学者更加关注传统村落的文化特性与内涵研究[4]、保护利用研究[5-6]、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7-9]研究.针对适应性的传统村落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展开,对生态适应性[10-11]和环境适应性[12-13]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乡村的空间形态、演进机制和景观设计等.
中国各个省份都拥有数量众多的村落,且各具特点,虽然不一定进入国家公布的传统村落名录,但大多具备较明显的保护价值.云南省也拥有数量众多且特色鲜明的村落.截止2019年6月公布的第五批传统村落,云南省石屏县共拥有5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其外还有众多极具保护意义和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在典型高原山地地形地貌环境影响下,各村落缓慢演化,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的双向反馈机制,即适应性法则.综合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因素,村落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深度研究:宏观层面对该区域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微观层面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挖掘民族分布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基于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云南省石屏县为研究对象,从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之间的适应性角度,探讨传统村落及其民族分布空间特征和文化特色,以期为数量众多、价值凸现、缺乏管理的村落保护建设和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图1 石屏县高程图Fig.1 Elevation map of Shiping County
表1 石屏县传统村落统计表Tab.1 Stat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iping County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石屏县是云南省红河州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北部,地处东经102°08′~102°43′,北纬23°19′~24°06′,海拔位于259.0~2 551.3 m,属于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7 ℃,年降水量1 052.2 mm.石屏县地形以山区和坝区为主,总面积3 037 km2,其中山区面积28 757 km2,占总面积的94.65%;坝区面积162 km2,占总面积的5.35%,地势总体呈现 “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中间凹”的特点,山区主要位于北部和南部地区,北部以尼白木山系为主,南部为大冷山;坝区主要在环异龙湖的中部地区,如图1所示.村庄建设发展与地形地貌高度契合,特殊的高原山地地形地貌是影响村庄风貌的主要因素之一.境内居住有汉族、彝族、傣族、哈尼族和回族等23个民族,汉族121 36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8.38%;彝瘓178 520人,占56.46%;傣族10 075人,占3.19%;哈尼族3 735人,占1.18%;回族1 061人,占0.34%,共同形成多民族融合,多文化交织的地域特色.
1.2 数据来源
研究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3部分:①地理空间数据,主要来源于30 m分辨率DEM数据和landsat 8卫星数据;②社会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年鉴提供的《2017年红河州统计年鉴》和云南数字乡村网;③传统村落数据,来源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于2012-2019年公布的1~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石屏县共有5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详见表1).除了国家公布的传统村落名单,石屏县还有众多具备较明显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参照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评判和打分方法,结合石屏县的实际情况,剔除明显不符合县级特色条件的村落,最后遴选出460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具体数量见表1.
研究利用谷歌地图对石屏县518个村落(包含5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460个古村落)进行坐标校准;采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对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合社会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情况,运用ArcGIS 10.5空间叠加分析工具,对民族村落在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的分布情况和建筑特色进行研究,挖掘在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影响下产生的适应性法则.
图2 石屏县传统村落核密度图Fig.2 Nuclear density map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iping County
图3 石屏县民族分布图Fig.3 Ethnic distribution in Shiping County
2 石屏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以云南省石屏县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分析计算各乡镇传统村落分布密度并绘制传统村落分布密度图.研究表明,石屏县传统村落分布与高原山地地形地貌特征息息相关,平均分布密度约为0.16个/km,大部分村落集中分布在海拔1 300~1 500 m之间,随着海拔上升或下降,村落数量均递减,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坝区高密度,山区低密度”的格局特征,如图2所示.
1)高密度区域(分布密度大于1个/km2)集中在石屏县中部环异龙湖的坝区,主要为水域周边的异龙镇、宝秀镇和坝心镇.其中异龙镇的分布密度最高(共有143个传统村落),位于石屏县县城中心,是石屏县人口密度最大的乡镇.该乡镇由于位于紧靠异龙湖的坝区,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8 ℃,年平均降雨量930.9 mm,,经济产业以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经济收入所占比重仍然较低.随着近几年城镇化率加快和交通条件的便利,人口数量激增;
2)中密度区域(分布密度为0.3~1个/km2)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拔较高的山区,集中分布在龙武镇和哨冲镇,其中龙武镇地形属于中高原混合地貌,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相对高差为1 684.2 m;哨冲镇平均海拔1 900 m,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地形地貌,居住有彝族、汉族和回族;
3) 低密度区(少于0.3个/km2)位于南部山区的牛街镇,最高海拔2 551 m,最低海拔259 m,年降雨量780~920 mm,共居住有彝、汉、哈尼和傣族4个民族,自然地理环境较为恶劣且位置相对偏远.
3 石屏县民族空间格局特征
在传统村落核密度图分析基础上,结合社会统计数据,可总结石屏县传统村落的民族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一横一纵,两走向”的总体特征,如图3所示.其中“一横”为贯穿石屏县中部坝区的“一湖三镇”,即环异龙湖的异龙镇、宝秀镇和坝心镇组成的东西方向主轴,主要为汉族,占三个乡镇总人口数的51.9%.“一纵”指以彝族为主的一条南北方向主轴,北部以龙武镇和哨冲镇为主,是花腰彝族村落的主要聚集分布地;南部以牛街镇为主,是普拉彝族的主要聚集分布地.在传统村落民族分布总体空间格局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出发,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等因素,可以进一步从水平梯度、垂直梯度和建筑特色三个层面研究其分布特征.
3.1 水平层面分布特征
石屏县民族村落分布受高原山地地形地貌和各民族不同生活习性的影响,汉族集中在“一湖三镇”的平坝区域,表现出较强的“亲水性”.其中宝秀镇汉族人口占比最大为62.1%,其次是异龙镇汉族人口占比54.1%,其它部分布在北部的龙朋镇、大桥乡等山区位置;彝族受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北部的花腰彝族文化区和南部的普拉彝族文化区,其中北部以龙武镇和哨冲镇为代表,两个乡镇共有彝族人口35 931人(分别占比72%和84%),南部以牛街镇为主,共有彝族人口29 305人.“一湖三镇”的平坝区域也有部分为彝族村落,如异龙镇(彝族人口占比为40.8%)、坝心镇(彝族人口占比为40.0%)、宝秀镇(彝族人口占比为30.0%)等;其他民族集中分布在中部坝区的异龙镇和新城乡,分别占比为5.1%和30%,如表2所示.
3.2 垂直梯度分布特征
垂直梯度上,研究以各民族村落中人口数量在平均海拔高度上的分布为主,运用空间叠加分析统计各民族聚落在垂直梯度上的分布情况.石屏县主要民族为汉族和彝族,傣族、哈尼族和回族人口数量相对较少,故以汉族、彝族和其他民族(包括傣族、哈尼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在垂直梯度上的人口分布情况作为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三农”问题、新农村、城乡统筹、美丽乡村等国家重农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各民族在垂直梯度分布上无较大差异,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海拔约1 394 m的中心城镇(异龙镇),其余部分受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性因素影响,彝族人口分布在平均海拔为1 550~1 750 m的山区,回族、哈尼族、傣族等其他民族则分布在平均海拔为1 400~1 700 m的半山区,如图4所示.
表2 石屏县各乡镇传统村落民族分布一览表Tab.2 List of ethnic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ownships of Shiping County
图5 汉族、彝族建筑文化区分布图Fig.5 Distribution map of Han and Yi architectural culture area
3.3 建筑特色
石屏县境内居住有汉族、彝族、傣族和回族等23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各民族协调发展,建筑特色逐渐形成以汉族和彝族两种风格为主.一是建筑形制受中原文化影响,最终形成中式合院变形的汉族民居,二是将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融合的彝族土掌房.
1)石屏县的汉族民居特色.受高原山地地形地貌影响,位于石屏县“一湖三镇”平坝区域的汉族传统民居一般为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的楼房,有一至三个院子不等.主要的院落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马推车”、“三间六耳下花厅”等,其中,石屏县典型的“四马推车”房屋组合形式有别于闽粤一带,其组合形式为上下两进院,即内院和外院,两院之间用墙分割,与云南省会泽地区的“日”字形院落组合形式有相似之处,消除较为狭长空间带来的不舒适感.(如图5所示)房屋结构以土木结构为主,屋顶为硬山式,正房和倒座的左右两侧尖角向上翘起,且左边略高与右边3~5 cm,寓意“青龙压白虎”.考虑防漏、隔热、避寒等因素,石屏县汉族民居采用双层瓦屋顶,屋顶坡度由屋脊至檐口逐渐由陡变平,出檐部分的坡度值取“三分半水”,呈衣兜水状下坡,石屏人称为“笤箕凹”(如图5所示).屋架多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梁、枋桁为主要的受弯构件,各部件之间采用榫卯链接,砖墙承重,采用上细下粗的立柱,加强结构的稳定性.
2)石屏县的彝族民居特色.石屏县彝族民居中的土掌房形式,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及部分南部山区.村寨多建于向阳的半山地段,因地制宜,背山面阳,顺山修建,其建筑组群的布置形式与气候调节相关,单体建筑之间仅留出约60 cm间距的通道供人行走,部分仅以巷道相接,前后紧密连接的房屋布局形式有效得起到了防风的作用.石屏县彝族土掌房平面主要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组合方式,在建筑中间围合出天井[14].房屋一般为2到3层,上层为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下层用以牛马等牲畜的蓄养.由于石屏县南北气候和地形地貌的差异,石屏县彝族土掌房又分为北部坡顶土掌房和南部平顶土掌房两种:北部坡顶土掌房主要考虑屋顶防水,将原有的平顶改为青瓦坡顶,建筑布局形式仍沿用传统的土掌房布局形式,部分民居室内的堂屋设有火塘,并摆放带有家族象征的图腾.南部平顶土掌房沿用传统的底层平顶的土掌房形式,大多为两层土木结构,房屋用土或土坯修筑墙体,并在墙体材料中添加糙米壳等材料增加墙体的粘结性.因考虑日晒因素,屋顶采用平屋顶的形式,分前后两个部分,后部分约占屋顶的25%~75%,用于晾晒谷物.
4 结论与讨论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上对石屏县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水平梯度、垂直梯度和建筑特色三个层面对其中的民族特色展开,探讨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适应性法则:①传统村落结合自然地形,多择平坦地形和丰富水源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石屏县“一湖三镇”的区域,呈现出“坝区高密度,山区低密度”的空间格局.一方面,由于靠近异龙湖因而具有临近水源和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地形较为平坦,吸引人口的聚集;另一方面,对于北部、南部半山区和山区的村庄,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受阻,村庄人口规模逐渐减小且分布较分散,体现了人居环境对自然环境最小改造的适应性法则.②民族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一横一纵,两走向”的空间结构.在水平层面,环异龙湖较为平坦的中部坝区主要以汉族为主,南北地势较高的山区和半山区主要彝族为主;在垂直梯度分布方面,因近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影响,各民族集中分布在中心城镇区域,受高原山地地形影响不显著;在建筑特色方面,各民族结合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遵循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之间的适应性法则,逐渐形成了以中式合院变形的汉族民居和传统土掌房的彝族民居为主的两种建筑形式.
传统村落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凝聚和传承的空间载体,云南省石屏县独特的高原山地地形地貌特征和民族融合的多元文化环境形成了众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农耕型传统村落.目前大部分村落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异龙镇、坝心镇和宝秀镇,并逐渐形成了“社会经济——高原山地——人居环境”之间紧密联系的适应性法则.处在海拔较高且地势较陡峭的山区和半山区,交通的不便和资源的匮乏,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大量人口流出,出现空心村和村庄破损无人修缮等现象,同样也值得关注.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开发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另一方面需要从适应性角度出发,挖掘传统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保护其根本和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