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分析与对策
2020-06-06刘淑兰吴俊林
李 梅, 刘淑兰 , 吴俊林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关键。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虹吸效应吸引了农村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乡村出现人才缺乏、乡土文化被边缘化、乡村公共文化短缺等现象,这些问题成为阻碍乡村文化振兴的瓶颈。乡村急需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注入,而新乡贤正是这样的人才。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能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对助推乡村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及营造文明新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新乡贤的参与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新乡贤是一批有德,或有才的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既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主体,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主体。
(一) 新乡贤的内涵及主体构成
新乡贤是一批有品德、或经验、或学识、或专长、或技艺、或财富的从城市回流到农村,并且致力于奉献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发展的群体。其主体广泛,包括:道德模范、退休老干部、专家、技工、学者、华人华侨、企业家、大学生村官等等。按其功能特点本文将其分为:德贤、商贤、学贤、侨贤、官贤等类型,每一类型的新乡贤在乡村文化振兴扮演的角色不同,参与方式也有所差异,详见表1。
(二) 新乡贤是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力量
1. 新乡贤自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才者,徳之资也;徳者,才之帅也[1]。新乡贤多是贤达人士。他们是连接乡村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内涵蕴藏着爱国爱乡、敬业奉献、崇德向善、明礼知耻、见贤思齐等道德力量,这些都是新乡贤自身所具备的价值观。此外,新乡贤或是优秀干部、道德模范,又或是退休教师、医生,更有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等等。他们受教育的程度高、思维视野开阔,对乡村发展有见地,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威望。不仅如此,他们在参与乡村治理及建设发展时可发挥“桥梁”作用,还可探寻村级自治模式。因此,不管是从德行还是能力方面新乡贤对促进和谐、重构乡村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2. 新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驱动力
乡村振兴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振兴,更是乡贤文化的振兴。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乡贤们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了价值引领作用,并形成了独特的新乡贤文化。新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之魂,其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又孕育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烙有时代印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人本性、亲善性和时代性,是教化乡里、涵育乡风的重要精神力量。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乡村治理面临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等诸多难题时,新乡贤文化的“稳定剂”和“润滑剂”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福建省嵩口镇以林露露为首的乡贤群体,带头创设了一条特色的“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文化创意产业扶贫道路,不仅盘活了乡村文化产业之路,而且依靠新乡贤文化的魅力培育了一批文创“手艺人”,促进了乡村的发展。所以,新乡贤文化的精神力量对推动乡村文明和乡村发展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活力。
二、 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取得的成效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许多新乡贤纷纷投入到乡村振兴行列,使得乡村产业、人才、组织、文化、生态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其中新乡贤在价值引领、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形成良好乡村文化氛围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道德育村,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德化人、道德育村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常见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精神基础。新乡贤反哺桑梓,用其嘉言懿行来垂范乡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扎根。他们借助宗祠、族谱、书院或者现代科技手段等载体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湖南省浏阳市深挖、整理宗祠家庙的家规、家训、族规等,并开展家风、家训、送文化下乡等系列活动,将祠堂变成增长民智、提升村民素质、树立文明乡风和文艺培训的新课堂[2]。该市这一举措不仅承继家风家训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借助新乡贤传递了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表 1 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一览表
(二) 形式活村,推动了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完善文化设施、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也是提升民众素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近年来,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表现在参与建立文化馆、农家书屋、文化驿站等等,而且还会结合地区特色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福建省采取“政府主导,新乡贤参与”模式,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2017 年,全省开展各种演出、展览、展示、展演活动16 486 场,受益群众上亿人次[3]。多样的文化活动形式进一步拉近了福建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距离,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三) 项目扶村,助推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壮大
项目扶村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渠道。新乡贤不仅用嘉言懿行引导民众,而且还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把项目“开回”乡村,带动村民创益增收。如全国文明村四川省浦江县明月村,依托当地传统手工艺发展各类文创项目和艺术设施。截至目前,明月村已引进文创项目36 个,带动村民创业项目26 个,吸引外来游客20 多万人次,曾经的市级贫困村一跃成为小康村[4]。明月村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过程中,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萌芽和发展。
(四) 文化治村,营造了乡村的文明新风
文化治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最终目的。以文化人、以文铸魂是乡村振兴的必要途径。新乡贤以文化人主要体现在推进乡村移风易俗上,如由新乡贤所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典型事例有:湖南省岳阳县各村红白理事会在村规民约就操办婚事丧事、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违规请客等等行为做出明确奖罚措施。半年来,全县简办700 多场婚丧事宜,节约开支1 000 多万元,减少污染物400 多t[5]。在红白理事会的监督和管理下,岳阳县不仅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民众的陈规陋习也得到了改善,全县营造出一种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的氛围。
三、 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
新乡贤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血液。其在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方面成绩显著,但是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乡贤参与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入手,这样才利于解决其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一) 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平台搭建不够
1. 参事议事平台不足
为了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开展,各地为此成立了乡贤组织,但是这些乡贤组织只能满足在场乡贤的诉求,而对于远离家乡,想为振兴家乡建言献策的那部分乡贤来说,缺乏一个与村民或者基层党组织实时沟通对话的平台。即便部分新乡贤借春节等重要节日偶尔返乡为家乡出谋划策,但他们依然与乡村之间缺乏持续性、常态化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所以,建立一个专门连接“不在场”乡贤的参事议事平台极为重要。
2. 新乡贤捐赠资金管理平台缺乏
课题组走访“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福建中部某镇,通过访谈从事公益图书馆资金筹备运转的负责人,了解到虽然目前有新乡贤通过基金会或者公司积极地参与公益图书馆的建设和捐助,但是资金都是对公转账。目前该镇并未注册一个专门的基金会或其他平台来管理这些资金,而且这些资金都由吴某一人来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二) 新乡贤本身组织程度不高
1. 新乡贤力量较为分散
新乡贤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才,其背景多元,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方式多样,但是新乡贤每个成员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大多数新乡贤分散各地,无法集中统一发挥作用,导致新乡贤潜力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
2. 新乡贤组织管理不到位
乡贤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弊端:一是合法性存疑。乡贤组织是按村规民约等形式自发组建起来的,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它并非真正的农村社会组织,不具有法人资格,其在运行过程中极易造成资金管理混乱等现象。二是乡贤组织异化。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6],熟人社会难免会掺杂一些人情成分。乡贤组织的成员大多是由村民选拔出来的,其在处理村民事务时“以德代法”“宗族化”等乱象仍有发生。
(三) 保障激励挖掘机制不健全
1. 保障机制不完善
党和国家在不同场合、不同政策中提到、表述和论述乡贤以及乡贤文化,为新乡贤的“返场”提供政策依据[7]。但是关于新乡贤“返场”之后的住房、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并未提及。新乡贤回乡居无定所、医无保障、生活环境差乱等状况,可能会使新乡贤返乡有所顾虑。所以,建立相关保障机制,筑巢引凤也是当务之急。
2. 激励机制不完备
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机制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乡村建设,但仍然不太完备。例如: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 持 企 业 家、党 政 干 部······服 务 乡 村 振 兴 事业。”[8]但是关于采用何种激励机制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并未有详细说明。
3. 新乡贤资源挖掘机制不充分
目前国家虽然提出要“要积极地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但是关于新乡贤的数量、种类、各地区新乡贤分布状况、所拥有的资源等,并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摸底。所以,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源挖掘机制。
(四) 社会对于新乡贤认知有偏差
1. 社会对新乡贤的身份界定不清
公众对新乡贤身份的认同是新乡贤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一是以年龄辈分来界定新乡贤。有些地方把年龄大、辈分高的人认定为新乡贤,却把相对年轻、辈分偏低的返乡贤达排除在外。二是以片面视角看待新乡贤工作。有些村民甚至乡村干部对在乡新乡贤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新乡贤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并无作用,有人甚至认为是在“管闲事”“帮倒忙”[9]。所以,让公众充分了解、肯定新乡贤是非常必要的。
2. 社会对不同类型新乡贤价值的认知有误区
当前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重商贤而轻德贤、学贤[9]。公众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使乡村发展受到局限,也有损新乡贤回乡热情和信心。
四、 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新乡贤是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也是检验乡村文化振兴成果的新力量。需要政府、个人、社会组织等多方合力,乡村和城市相互融合,既从外部力量通过搭建平台、加强政府引导及完善相关保障激励政策,又通过内部培养手段,内外联动来助推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
(一) 搭建平台,拓宽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渠道
1. 建立新乡贤工作的线上线下平台
平台的搭建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先决条件。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平台。建立动态更新的乡贤人才信息数据库,通过开展“干部访乡贤”、线上评选“新乡贤”等活动,加强与外出人才的沟通联络;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实行村委会成员或党员与“不在场”新乡贤一对一联系,通过建立微信、QQ 群把这些精英汇聚起来为家乡建言献策。由党委组织牵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县、乡镇、村级乡贤理事会,聘请德行高尚、事业有成的人士担任顾问或委员,并定期举行乡贤座谈会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2. 筹建新乡贤基金会
新乡贤基金会是汇聚、分配新乡贤财力的重要平台,它的建立便于充分发挥其功效,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建立专门针对新乡贤捐助资金管理的基金会,成立“新乡贤+党委+群众”的委员会进行监督。基金会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当地公益、创新创业等项目发展,让基金来源、出处更透明,让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更便利、更公开化。
(二) 加强政府引导,提高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组织程度
1. 加强顶层设计
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政府的合理规划:制定好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规划与政策措施;做好新乡贤参与的制度与程序设计;制定财政税收政策引导新乡贤进入;扶持大学生等创新创业者返乡创业;尤其是促进新乡贤各主体之间的通力协作方面,可以先对新乡贤的数量、资源优势进行摸底,对各地区乡村所需文化进行调研了解,发挥各地区党委的作用,对资源进行一对一分配。
2. 强化对新乡贤的监督和管理
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不仅是对新乡贤的督促,而且也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保障。加强对新乡贤的监督和管理,通过法定程序选举新乡贤参与乡村事务,明确规定新乡贤的义务和责任,完善新乡贤纠错改错机制。同时应加强新乡贤内部监督、群众和村委会成员的外部监督。
3. 健全对新乡贤工作评价机制
一套完备的工作评价机制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要充分肯定新乡贤为建设美丽家乡做出的贡献。可以对新乡贤的工作进行一个群众满意度调查,对那些群众满意度高的新乡贤给予一定的荣誉鼓励等。让新乡贤有一定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从而更好地为基层服务。
(三) 健全政策法规,强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保障激励机制
1. 建立健全新乡贤住房医疗保障机制
住房和医疗等保障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力。在住房保障上予以一定的政策优惠。如把农村闲置房利用起来,让新乡贤暂住;对于有意向长期留在乡野的新乡贤,在住房申请、公共服务、环境美化等方面有先考虑他们;对于住宅荒废的新乡贤应帮助其修缮住宅等。此外,在医疗保障方面,既要加大农村医疗硬件设施的投入,又要提升乡镇医疗水平;同时,政府应加快实行医保资金在全国方便划转。总之,让新乡贤返乡有希望、留乡有保障。
2. 建立正向鼓励引导机制
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器。通过授予荣誉、冠名、履职激励等机制,增强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的身份认同感和荣誉感。以乡情为纽带,积极鼓励退休老干部、企业家、专家、学者、大学生、非遗传承人、文化志愿者等等投身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
(四) 发掘培育新乡贤,营造全社会学识懂乡贤的氛围
1. 广泛开展新乡贤评选表彰活动
充分发掘新乡贤和壮大新乡贤队伍是乡村文化振兴顺利实施的有效人才保障。首先,选拔新乡贤。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甄选身边最美人。把品行好、口碑好、有突出才能的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农村企业家、退休老干部等等新乡贤选拔出来,并颁发荣誉证书,让乡贤有参与感和荣誉感。其次,举办文化活动,借助筹划举办“乡贤文化节”“乡贤文化研讨会”等主题活动,提升群众参与程度,用乡贤精神凝心聚力。
2. 积极开展新乡贤事迹报告宣讲
对新乡贤先进事迹的宣传不仅有利于群众全面认识和肯定新乡贤的工作,更有利于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首先,成立宣讲队。组建由村委+村民+新乡贤的宣讲团,让乡贤事迹进礼堂、进课堂,弘扬新乡贤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其次,发挥新媒体作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推介作用,按新乡贤种类将其先进事迹拍成系列宣传片,讲好新乡贤故事,激发新乡贤参与热情,营造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氛围。
3. 培育典型营造氛围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要培育造就一支扎根基层的新乡贤队伍,必须营造推崇新乡贤的社会氛围。第一,用新乡贤文化涵育文明民风。通过培育和挖掘本地乡贤人物及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感化村民,唤醒村民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第二,用道德模范引领文明乡风。通过开展道德模范系列评选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典型作用,用榜样的力量影响乡村的每个家庭,引领文明乡风、民风、社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