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助力云南边疆贫困地区精准扶贫
2020-06-05闫刚彭远菊余东
闫刚 彭远菊 余东
摘 要: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云南地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多、高寒山区多,需要集聚全社会的共同力量来帮助云南边疆地区如期脱贫、步入小康,挂帮包责任高校可以发挥优秀学生干部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为精准扶贫队伍注入新的力量,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干部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优势,既有效促进云南边疆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又作为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实践和尝试。
关键词:精准扶贫;学生干部;贫困地区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脱贫是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打响的第一枪,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要举措。云南地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多、高寒山区多,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的重点省份,需要集聚全社会的共同力量以帮助云南边疆地区如期脱贫、步入小康。云南边疆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较为保守落后,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比较普遍,不愿意接受新知识新技能。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普遍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较强的示范带动能力以及服务奉献精神,挂帮包责任高校可以发挥优秀学生干部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干部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优势,从而,既有效深入推进云南边疆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又作为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实践和尝试。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是针对十三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粗略泛化的扶贫概念。精准扶贫突出精准二字,意义在于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社会经济提出相应具体化举措,运用针对性的精细方式精准管理和帮扶的一种扶贫战略,从而使得根本上摆脱贫困。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点工作,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1]
精准扶贫,首先要了解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家庭收入、具体困难等等,对他们进行精准分析,精确识别贫困居民,开展建档立卡工作;[2]其次要精确帮扶,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制定确实有效的帮扶措施,根据当地的实际生产现状,合理制定符合当地生产发展的模式,确保帮扶效果;然后要精确管理,将扶贫政策落实到位,让贫困居民受益于精准帮扶,使帮扶措施和帮扶项目真正有效的执行下去,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
二、高校优秀学生干部的特点
(一)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
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普遍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积极主动、乐于奉献,有着较强的服务意识,凡事从同学、集体的利益出发,愿意为广大同学服务、为老师分忧。他们看待事情积极向上、勇敢乐观,分析事情比较客观、冷静,总能从乐观、积极的视角着手处理问题。
(二)具有更加健全的人格特质
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普遍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在性格方面更加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心理素质好,沟通能力强。他们总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一样,散发着温暖,能善解人意、包容他人、乐于奉献,真诚与他人相处,具有较強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
(三)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能力
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普遍学习刻苦努力、自觉性强、成绩优秀;工作责任心强、勤恳踏实、有担当、有责任感;具有优良的生活作风,吃苦耐劳,有较强的进取心;参与校内校外活动积极,表现突出,综合素质较高,在广大学生中能起到很强的示范带动和模范带头作用。
(四)具有较强的领导组织管理能力
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普遍善于沟通交流,讲究说话艺术,团队协作意识强,具有较强的领导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事务工作能力。在一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文体活动中具有独当一面的策划、组织、领导能力,能独立开展多项活动,在一定的程度上对高校学生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很大的协助作用,是老师和学校的得力助手。
(五)具有较强的应变创新能力
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普遍思维敏捷,聪颖好学,善于思考,想法多、点子多、愿意尝试,富有挑战竞争意识及创新能力。他们思想相对活跃,对新事物、新风潮的关注度较高,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当出现新问题、新情况时,能积极思考、不怕挫折、勇于创新、出谋划策、正确应对与妥善解决,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战胜困难的决心以及创新创造能力。
三、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一)能改变云南边疆地区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
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既充满知识、又充满朝气,如此积极向上、优秀的高校学生干部当他们进入云南边疆地区后,会有很强示范感染作用。透过这些优秀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充满学问的言行举止,云南边疆地区农民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们去比较,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也能像他们一样拥有智慧、知识、力量,对生活充满希望、梦想,满怀愉悦感、幸福感,有动力、有价值地创造美好的未来。从而,他们会慢慢地改变读书无用论的认知,引起对下一代教育培养的重视,鼓励和要求孩子们努力学习,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时间、金钱,对孩子寄予深厚的希望,而不是只顾眼前的吃饱穿暖,重复着年复一年的生活模式以及贫困状况。
云南边疆地区没有脱贫的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主动脱贫致富、主动发展产业的愿望不强烈,等待观望、依赖国家和政府的思想普遍存在,他们总是坐等国家的帮扶政策,把政府和社会的帮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以往的“救济式扶贫”、“慰问式扶贫”等扶贫方式使一些贫困群众养成了“等、靠、要”的懒惰思想,患上了典型的“精神贫困”症。[3]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在身份上只是一名普通学生,他们手中没有权力、没有经费,他们有的更多是热情、知识、技术,他们会主动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村民的情况、帮助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地赢得村民的喜爱与信任,慢慢地转变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高校优秀学生干部身上散发出的积极上进的热情,这种热情不是一般的领导干部、驻村队员所能散发的,也正是这种高校优秀青年学生所独有的、真挚的热情能感染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为他们长期的“精神贫困”注入新的希望,有效消除他们的懒惰思想,引导和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决心,从而,愿意为幸福生活而辛勤努力耕耘,产生坚定的不辞辛劳的意志和改变现有生活状况的决心。
(二)能唤起云南边疆地区农民子女对教育的渴望与珍惜
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能唤起云南边疆地区农民子女对教育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对学习机会的珍惜。云南边疆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教学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的落后,教师的教学质量、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都受到很大影响,当高校优秀学生干部进入云南边疆地区后,会为他们带去新知识、新思维、新视野,为云南边疆地区农民子女教育注入新的力量。他们会同村寨的孩子们一同游戏、嬉戏,开展亲情陪伴活动;他们会教孩子唱歌、跳舞、绘画,拓展素质教育;他们会帮孩子们补习功课,引导孩子们刻苦学习,赶上学习进度;他们会同孩子们进行互动沟通,开展心理辅导,鼓励他们自强、自信、自立,和孩子们一起憧憬美好幸福的未来。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会影响其对自我的认知以及整个世界的认知,形成固有的、复制型的认知模式。云南边疆地区农民子女原本有着求学、求知、探索的渴望,但由于长年生活在农村,思维、视野受到了限制,村里的同龄孩子们都不怎么爱学习,长辈们也没有学习的想法、不重视教育,受教育的条件有限,本应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青少年时光就在无意中荒废了。当云南边疆地区农民子女亲身感受到高校优秀学生干部身上所集聚的知识力量、所散发的青春热情、所洋溢的美好梦想,他们是既羡慕、又期待,从而,他们也开始憧憬美好的未来,更加刻苦学习、珍惜学习机会,下定决心勤奋学习、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期盼着有一天也能像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在城市的大学里学习知识、实现梦想。
(三)能为云南边疆地区传递知识与技术
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认为,教育的普及有机会让社会下层群众克服贫穷,良好的教育不但可以改善生活质量,还可以获得高收入从而有能力摆脱掉贫困。当前的农村建设需要知识、技术以及高素质的建设者,云南边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农民的生存发展能力受到严重的制约,相当多的农民是“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意识较差,他们急需通过学习、培训获得知识、技能,从而,改变农村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4]
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是集知识、专业、技术于一体的青年群体,他们可以为云南边疆地区开展政策宣讲、健康宣传、科普宣传等宣传普及工作;可以为云南边疆地区提供教育支援,教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举办素质拓展活动;还可以为云南边疆地区村民带去专业知识与技能,结合地域特点、农作物品种给出新的农村发展模式,提高贫困地区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和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能力,推动产业“造血式”扶贫。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思维敏捷,新想法、新点子多,在当前“互联网+”的营销模式、生产模式下,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扶贫方式和内容,为云南边疆地区搭建电子商务的平台,解决村民农产品的销售困境,促进农村营销经济畅通发展。[5]
(四)能促进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成长成才
高校優秀学生干部助力精准扶贫,能激励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更加珍惜学习机会、主动勤奋学习、乐于奉献与承担社会责任,为祖国的富强贡献力量。当前的高校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00后,大部分同学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从小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中长大,很少有机会了解深入云南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很少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品格、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享受劳动的快乐。助力精准扶贫工为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深入基层提供了条件,让他们有机会零距离了解云南边疆地区的情况,促进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情,是广大青年学生在成长路上的重要实践和尝试。
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可以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和智力优势,将知识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将所学知识用于农村生产中,帮助农村、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和难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既有助于检验他们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创新创造能力,发现他们知识的不足,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增知识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又有助于增强他们深厚的社会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助力精准扶贫、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祖国富强贡献力量。
四、选派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
(一)组建高校优秀学生干部队伍助力精准扶贫
学生干部助力精准扶贫,组建优秀的干部队伍是关键。学生干部队伍的组建,政治素养、理想信念要排在首位,必须爱党爱民、忧国忧民、具有奉献精神、综合素质强,能展现优秀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感染云南边疆地区村民和青少年,让他们从这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中感受到温暖与希望、知识与力量。只有学生干部队伍政治觉悟高、理想信念坚定,才经得起组织的信任,才能担任起助力精准扶贫的责任,也才能传播正能量、传递知识与技能。比如,高校学生干部在实地扶贫期间,与村民建立深厚的感情,深得村民的喜爱,与村民一起分享致富的思路与美好情景;返回学校后,继续关心云南边疆地区村民和青少年的情况,通过书信、电话等与他们取得联系,鼓励村民要敢于尝试、改变生产方式创造更多的生产力,鼓励青少年努力学习、珍惜学习机会,未来用自己的能力建设更加富裕的家乡。
学生干部队伍需要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深厚的文化知识、广泛的兴趣特长,这样在助力精准扶贫的过程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助力精准扶贫。比如,可以有针对地选择在美术、音乐、绘画等方向有特长的优秀学生干部参加精准扶贫,改善云南边疆地区素质教育的不足,拓展云南边疆地区青少年的素质特长;可以有针对地选择在英语、语文、数学、科学等课程优秀的学生干部参加精准扶贫,为云南边疆地区青少年进行学业辅导,提高他们的课业水平;可以选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干部参加精准扶贫,为云南边疆地区进行政策宣传讲解,将政策传递落实到位;可以选择具有文艺表演特长的优秀学生干部参加精准扶贫,为云南边疆地区举办文艺汇演,丰富村民的情感生活,激发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高校优秀学生干部队伍助力精准扶贫,帮助云南边疆地区脱贫,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要从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入手,而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关键还是要靠技术。[6]精准扶贫重在精准,选派具有专业特长的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助力精准扶贫,开展一对一帮扶,帮助云南边疆地区转变生产观念,改变生产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组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精湛专业技能的优秀学生干部助力精准扶贫,向农村、农民传递知识和技能,努力发展农村的农业技术,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和指导。可以结合云南边疆地区的地域特点、农作物情况,选择相关的农学类优秀学生干部参加,帮助村民进行生产规划,开发特色产业,帮助村民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产品效益;可以挖掘云南边疆地区的养殖优势,选择相关的畜牧业类优秀学生干部参加,传授养殖技术,开发养殖市场;可以选择电子商务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干部参加,打造农村农产品营销模式,将生产与营销密切结合,开辟农产品销售市场。
(二)为高校优秀学生干部选派专门指导教师助力精准扶贫
高校优秀学生干部,主体身份是学生,思想意识尚处在发展阶段,知识、专业技术暂处在学习阶段,这就需要为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选派专门的指导教师,能在思想、知识、技能、工作方式等方面给予指导。重视思想政治素质是学生干部青年价值观形成的根本,只有这样,学生干部才具有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才能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愿意真正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比如:高校党委书记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责任人、团委书记作为分管学生干部的团学领导,可以作为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指导教师,主要从思想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指导,增强学生干部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干部愿意走出校门,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使学生干部在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得到提升,以促进他们在参与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要选派具有过硬专业技术优势的高校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重点对学生干部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指导他们将新知识新技术运用于贫困地区生产实践中,解答他们在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让问题能得到科学的解决,从而,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选派具有科研优势的高校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干部将科研推广作为云南边疆地区发展改革的突破口,强化科技扶贫,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将科研技术进行推广、应用、转化成生产力。当前具有科研优势的高校教师普遍都有重大研发课题以及大量项目研究经费,可以借助扶贫开发项目的研究和项目研究经费的支持,大力支持农村扶贫工作,解决云南边疆地区经费不足、制约生产方式探索与实践而影响发展问题;同时,将培育出的优质新品种、研发出的新种植技术和生产新设备投入到扶贫地区,以促进贫困地区品种的改良、种植方式的科学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提高。[6]
(三)鼓励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基层就业助力精准扶贫
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是从大学生中产生出的一小群优秀分子,是高校学生中的骨干和精英,是活跃在校园内的积极分子,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健全的人格特质、较强的示范带动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有效执行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7,8]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政策的不断实施和推进,为扶贫工作注入了力量,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保障。高校可以鼓励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到基层就业、到边疆地区就业,从而,更好地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持续重要作用,以防止云南边疆地区脱贫后又陷入贫困的局面,促进云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
当前的确存在优秀的高校学生干部毕业生就业机会优厚、可以选择更好的工作岗位,条件好、待遇高、发展前景好的工作岗位愿意吸纳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高校要鼓励优秀学生干部到基层就业,在思想意识上引导他们具有崇高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以及责任意识、担当精神,让他们愿意选择在基层就业、长期呆在基层发展,在基层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其次,无论是高校、还是国家,都要加大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待遇,推动和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干部主动到扶贫单位就业,真正入村、入乡扎驻,着实了解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脱贫计划和长期发展规划,用智慧、決心帮助困难群众早日脱贫,引导困难群众从走脱贫之路向走富裕之路转变。
云南边疆地区教育条件差,师资力量缺乏,高校优秀学生干部生文化高、观念新、有激情、有责任,可以鼓励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到贫困山区支教,为云南边疆地区输送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云南边疆地区孩子们接受教育创造条件,打开孩子们的思想认识、思维视角,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云南边疆地区“造血”功能提供智力支持。[9]
云南边疆地区农村生产模式单一,还停留在靠天吃饭、靠力气种植,可以鼓励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到基层就业,运用所学知识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组织农业前沿及时事方面培训、农业科技及信息化方面培训、农业经营管理方面培训、农业技能方面培训。[10]比如: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或者所具备的资源聘请专家积极开展云南边疆地区农作物种植、果林种植、中草药种植、动物养殖等,开展技术培训、创业法律知识培训、电子商务培训等,帮助村民更新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包装方式,打造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形成有特色的农村产业项目。通过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帮助农民根据区域情况建立产业覆盖,让每个贫困户都有产业增收项目,推动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云南边疆地区村民思想观点落后,思维视角狭窄,可以鼓励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到基层就业,改变云南边疆地区村民的思想观点,鼓励他们进城务工,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积极发展保洁、保安、保绿、保姆等社区服务,帮助他们进行就业指导,提供家政服务、维修、餐饮等培训。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培训工作,为进城务工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结合云南边疆地区实际,引导村民向旅游、餐饮、住宿、工艺品制作等领域转移,开展创业培训,鼓励村民创业,改变农民增收的方式。招商引资企业,不单是资金的引进,还有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理念的引进,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鼓励企业吸纳当地村民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助力精准扶贫、实现云南边疆贫困地区如期脱贫,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高校优秀学生干部集聚青年热情、先进思想、专业知识、创新观念,挂帮包责任高校可以将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参与精准扶贫作为他们成长路上的重要实践和尝试,为精准扶贫队伍注入新的力量,帮助云南边疆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共享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和美好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 https://baike.so.com/doc/7851572-8125667.html.
[2] 华海琴.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经济师,2018(1)41-42.
[3] 马慧龙.基于“扶智扶志”模式下的高校精准扶贫策略探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3):110-112.
[4] 王行.新时期农村教育扶贫与救助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2):103-105.
[5] 关于医学生运用“互联网+”对于基层扶贫的探索[J].中国市场,208(2):108-111.
[6] 陈新芝,邓天丽.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参与农村扶贫的路径分析[J].昭通学院学报,2018(1):34-36.
[7] 高源洁.高校学生干部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8] 梁凌鹤.高校学生干部思想现状研究及对策分析[D].中北大学,2016.
[9] 吕腾飞.高等院校在精准扶貧中的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8(6):133-134.
[10] 范荟.精准扶贫视阈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分析[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97-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闫刚(1985- ),男,云南丽江人,硕士,讲师,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团委书记,主要从事共青团方面的管理与研究;彭远菊(1983- ),女,湖北荆州人,硕士,副教授,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研究;余东(1998- ),男,云南玉溪人,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学生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