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究
2020-06-05向蕾
摘 要: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实现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基于湖北省大支坪镇基层党建实践的调查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面临着现实困境。在新的伟大时代,大支坪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正视问题、科学研判,对照新的目标任务,精准发力,不断增强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
关键词:组织;振兴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推动”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振兴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就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推动的坚强战斗堡垒。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大支坪镇有效实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一)包含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共有五大任务: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组织振兴内在包含在了乡村战略之中。所谓组织振兴,实际就是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它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主心骨”和”魂”,而且其振兴程度直接关系到其他四大振兴目标的实现。
(二)推动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可见,农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把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齐心聚力投身乡村经济社会建设”,由此看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力,乡村振兴就会蹄疾步稳,反之,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就会步履维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好坏,会直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走向。
综上所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不容分割,这说明找准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尤为重要。
二、大支坪镇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大支坪镇现有15个农村基层党支部,农村党员500余名,构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依靠力量。调研发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推进,该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不断完善。不过,伴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大局以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大支坪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依然面临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现实困境,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组织力的发挥。
(一)党员队伍结构失衡
据调查,大支坪镇下辖1个党总支,26个党支部,现有党员629名。从年龄结构看,28岁以下44名,28-44岁204名,45-59岁199名,60岁及以上182名,平均年龄51岁,其中45岁以上占比60.6%;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学历342人,高中学历155人,大学及以上学历)(含专科)仅165人;从常住性看,在家党员482名,流动党员147人,占比22.76%。这些数据反映出大支坪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队伍结构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年龄结构偏大,二是学历普遍偏低,三是流动党员较多。队伍结构的失衡直接导致了党员数量与质量的严重不平衡。该镇下辖的15个村支部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党员比重高达70%,年轻一代大多都外出工作或者务工,普遍不愿意回到农村发展,村里剩余的主要是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在外出的这批党员中,大多成了流动党员,极大削弱了农村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在这部分大龄党员中,普遍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新型劳动技能与新的经营管理经验较缺乏,部分党员不会使用微信等大众化的通讯方式,不会操纵电脑,也不会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这势必会导致他们与时代脱轨,影响经济发展进程,这显然不符合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
(二)组织作用有所弱化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除了搞好党建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外,还要统筹做好社会事务,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保证一方平安稳定。据调查,2018年大支坪镇各村换届选举中,共配备村”两委”成员113名。在貌似强大的班子中,仍有6个村的书记空缺,镇党委从政府机关抽调6名干部,下派担任村书记。这反映出村级领导班子建成过程中,党支部陷入了后继乏人的组织发展困境。一方面,下派干部虽然年轻有为,但在村里缺乏威信,群众基础薄弱,主要事务还得依靠村主任才能”摆平”;另一方面,村书记在引领乡村振兴过程中,本应该有决策权,但是下派书记却丧失了这种权力,反倒成为了村主任的”助理”,这直接导致了基层党组织在领导组织群众上陷入困境。另外,部分基层党组织能力不强、担当不够、精力有限,不能有效发挥其在强化乡村治理中的坚强后盾作用。还有部分党员干部缺乏奉献精神和团结精神,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内部矛盾重重,班子建设貌合神离,这就极大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内聚力作用的发挥。
(三)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工作的展开必须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当前,大支坪镇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及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经费,但在各村党建工作保障机制上却相对不足。党建经费相对欠缺,村干部工作任务繁重,但工资待遇较低。多数男性党员干部本是一家之主,要承担一个家庭的生活开销,但是繁重的工作任务与基本的工资待遇不相匹配,因此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经营副业,这势必会影响基层干部的士气。同时,由于激励措施不足,部分村党组织成员存在”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心态,非常不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这种现状下,村党组织难以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加入,后备干部极度匮乏。
三、大支坪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路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村组织振兴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政策机遇,要善于抓住机遇,让其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实现全面小康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努力。
(一)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
一是严格入党程序,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弄清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严把入党关口,切实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二是高度重视农村中的优秀农民青年,通过思想政治引导,吸引他们真诚加入,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出谋划策。三是创新思维方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活动,动员广大党员为身边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示范作用。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作为,提升为民服务热情。四是充分发挥镇委党校阵地作用,对广大农村党员及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方法、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多种培训方式,针对流动党员,可采用微信公众号、钉钉等网络平台,录制高质量党课视频,发挥线上课堂作用,提升政治素养和技能。五是全力健全农村党组织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动员村党组织书记及其他党员干部,晒工作、亮思路、比业绩,促进真抓实干、比学赶超,实现”能者上、劣者汰”目标。六是设立党员责任区,开展结对帮扶,对困难老党员、流动党员等党员群体实行重点帮扶。继续坚持和完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推动精准驻村帮扶。
(二)推进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抓作风就是强组织,组织强则振兴有望。一是持续开展”三会一课”制度,以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为重点,”以学习强国APP为党员自学有力工具,以丰富党日活动为吸引党员有力手段,以关心党员日常生活为重要工作,以分类管理党员为方法”,通过党建工作站轮流转的方式,采取室内学、室外看、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广开言路,向广大党员征求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红脸出汗,推动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二是完善推广”214”村级民主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党务村务财务公开,通过综合施治,让基层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公开透明作为,及时回应党员和群众关切,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满意度;三是严格落实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村级重大事项制度,认真落实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坐班值班等制度,督促村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四是建立健全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任期述职、责任追究等制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五是充分发挥村纪检委员、监察信息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作用,纯洁基层党组织队伍,打造风清气正的工作和发展环境。
(三)落實基层组织保障政策
农村基层组织承担的任务繁重,只有给予足够保障才能推动组织高效有序运转。一是地方党委要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设定每村每年最低补助标准,可每隔3-5年调整一次,让基层党组织看到希望,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二是科学布局产业链,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不断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广大农民愿意留在乡村发家致富。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拒绝”等要靠”思想,不断开拓发展视野,提升自我发展本领。村支部书记可领办合作社,统筹整合光伏收益、美丽乡村、基层治理等方面的重点资金,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夯实组织经济基础,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李冰,岳春雨:基于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建构的基层党组织作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 张瑜,倪素香:乡村振兴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路径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8(7).
[3] 陆红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农村、农业、农民,2019.
[4] 吴梅芳: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探索,2013.
作者简介:向蕾(1991- ),女,硕士研究生,湖北恩施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