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2020-06-05梁杏芳
梁杏芳
刚回到办公室,一张粉色的教师节祝福卡片映入眼帘,透过熟悉的字迹我知道是他——小林。
接触过小林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脾气暴躁、动不动就跟人干架的男生。记得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小林突然掀翻了桌子,抄起椅子就要去打一个同学。我立马飞奔过去拦住,他仍不肯罢休,直到我的手被椅子上的钉子刮出了一道血痕,才不甘心地把手上的椅子放下。
由于我刚接手这个班不久,班上许多情况还不够了解,于是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出了一道作文题——《我的一家》,想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他们的写作能力。作文交上来后,大部分学生写得都还不错,可当我看到小林的作文时,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他居然只写了一个题目。我正想着在评讲作文时如何批评他时,他正好从我的办公室门口路过,我立即叫住了他。
“为什么不写作文?”我质问他。
他一声不吭。
“家人你最熟悉不过了,怎么就不会写?”我继续追问。
他还是一言不发。
看着他满不在乎的表情,我气不打一处来。
“看来我要到你家做一次家访才行。”我刚说完,刚才还满不在乎的他居然开始急了。
“老师别……别去我家……”他恳求道。
“为什么?那你可以跟老师聊聊你的家吗?”我試探着问。
“可是你会相信我说的话吗?”他有些犹豫。
“你说说看,我会听的。”我回答。
“老师,我已经没有家了。”说完,这个平时嚣张、脾气火爆的“问题学生”,居然哭了。
我的心不禁惊了一下,怎么回事?小林告诉我,他的父母两个月前离婚了,母亲离婚之后不知去向,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跟着奶奶生活。听了这些话,我沉默了。作为他的老师,我非但没有了解过这些,还准备拿他“杀鸡儆猴”以示师威……想到这些,我感到无比自责。
我轻轻拍了拍小林的肩膀,说:“你有家!在学校,在班里,这就是你的家,同学和老师就是你的家人。”听完我的话,他流着眼泪,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上,小林的作文本出现在我的办公桌上,他主动补写了作文,题目是《我的新家》。他在文中写道:“我以为已经没有家了,可是她的微笑像极了妈妈;她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让我感到母亲般的温暖;她温和的话语,犹如冬日里的阳光,照亮我的心房。原来,我没有被世界抛弃,班级就是我的家!”看到这一段话,我的眼眶湿润了。
从这以后,小林开始亲近我,而我对他也更加关心和有耐心,有事没事就找他帮忙,让他感受到我的关注。有时我还会跟他聊起他的父母,引导他理解父母的决定。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小林真正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校运会上,他参加200米赛跑获得年级第二名,同学们热情地拥抱他;他感冒发烧,我带他去医院,同学主动给他补习功课;他生日时,许多同学送他贺卡、小礼物……
“老师,谢谢您愿意倾听我的心声!谢谢您没有放弃我!祝您教师节快乐!一日为师,终身为母!我永远铭记您的教诲。”小学毕业后,小林顺利进入向往的那所初中,离开前他送给我这张贺卡,留下这段话。细细端详着他工整的字迹,我欣慰地笑了。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