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素质导向下中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

2020-06-05王冬梅马嫦英朱晓琴全英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共情关怀人文

王冬梅,马嫦英,朱晓琴,全英萍

(1.核工业卫生学校,湖南 衡阳 421000;2.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湖南 衡阳 421002)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医学是一门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的学科。然而,现代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并没有使“医闹”事件的发生率下降[1]。林珍等[2]认为患者最不满意的是护士的职业素养、交流沟通能力和人性关怀,而非专业技术问题。因此,医学界发出了人文关怀回归的呼声,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逐渐被社会所关注,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成为我国面临的医学教育问题。作为医学人文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共情,是医务人员必备的职业素养。本研究以某校中职护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改革,以共情能力量化评价和护生对临床见习的评价为观察指标,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某校2018级全日制中职护理二年一期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两个成建制班级作为实验组,两个成建制班级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年龄14~19岁,平均(16.18±0.84)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以马嫦英[3]主编的《护士人文修养》为教材,全校统一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进度,主讲教师均为有多年临床护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即通过教师讲授、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组织教学。实验组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临床真实的医疗环境为体验基地,在实践中查看、在互动中引导、在体验后感悟触动。课程教学具体实施如下。

(1)为期一个学期,每周六上午到医院进行为期半天的临床见习,两人一组,每次固定在同一间病房。主要任务是学习观察病区的人际关系,深入了解患者的需求,当患者或其家属有生活不便时,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帮助患者,但与治疗有关的活动只观看不动手。见习目标:第一个月熟悉医院环境,学会自我介绍;第二个月了解护理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第三个月关注患者心身特点及治疗护理情况;第四个月能较自如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适时地给予患者生活上的帮助。

(2)每个月书写反思日记或人文关怀叙事,教师逐一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感受患者的痛苦和家属的压力,理解患者,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给予人文关怀。

(3)学期末以班为单位进行人文关怀故事分享,讲述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既可以是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关怀故事,也包括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关怀故事,其他人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1.3 效果评价

1.3.1 调查工具(1)一般资料调查: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家庭居住地。(2)共情量表测量:本研究采用李霞[4]等对杰斐逊共情量表(护生版)编译的中文版对护生进行测量,量表共20个条目,包括观点采择、情感护理和换位思考3个维度,采用Likert 7点计分制,总分20~140分,得分越高说明共情能力越强。对220份有效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后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值为0.847,折半信度为0.828。信度和效度良好。(3)实验组临床见习评价调查。

1.3.2 评价方法 学期结束,完成护士人文修养教学,并且实验组完成了为期4个月每周一次的临床见习后,研究者向护生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填写注意事项,强调保密和知情同意原则,通过问卷星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共情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共情能力及各维度得分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生共情能力及各维度得分情况比较(±s,分)

组别 观点采择55.96±5.19 51.47±4.34 6.953 0.000实验组对照组113 107 t值P值n 共情能力总分115.12±7.94 97.04±8.83 15.988 0.000情感护理47.85±3.36 35.80±6.50 17.131 0.000换位思考11.58±1.33 10.64±1.51 4.948 0.000

2.2 实验组对临床见习的评价(见表2)

表2 实验组对临床见习的评价(%)

3 讨论

3.1 人文关怀需要在实践中体验践行

医学人文精神以求善、求美和关注情感体验为特点,强调尊重患者的情感世界和意愿,遵循整体观念,遵照仁术信条,强调临床感受[3]。中职护生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人文关怀品质的关键时期。我国护理人文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方式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护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加之护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生活阅历,很难将人文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进入临床实习后,带教教师多注重护理实践技能的教授和培训,系统性的人文知识培训相对有限,也容易导致护理人文理论与实践分离[5]。Gelazis认为“关怀不是靠讲授的,而是被感染的”,人文关怀的学习不能仅靠上人文大课、听人文讲座、看人文书籍获取[6],更需要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并终身践行[7]。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无论是共情能力总分还是3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达到了预期效果。

3.2 课堂学习与临床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了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只是帮助学生掌握人文关怀相关知识,而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掌握的人文关怀知识内化成关怀能力,加深学生对人文关怀知识的理解。学生深入临床一线,接触患者、观察患者、了解患者,体验患者在病痛中的情感情绪变化、心理活动历程,从内心深处对患者的情感世界、心理活动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将课堂上学到的沟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的护患沟通中,收获了成功,也收获了快乐。虽然牺牲了休息时间进行临床见习,但90%的护生认为有必要开展临床见习,通过见习,65.65%的护生表示更热爱护士这个职业。

3.3 有引导的体验助推了中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

有研究表明[8],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共情能力得分呈正相关。此外,也与教育体制、教学环境、文化背景等有关。共情得分与被测者参加护理学习前的学历层次呈正相关。中职生,绝大部分来自未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年龄小,本研究组护生年龄14~19岁,平均(16.18±0.84)岁,他们生活阅历浅,学业成绩差,学习兴趣不高。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督促,可能会在短暂的兴奋过后归于平淡。本研究中,研究者和临床护士长密切配合,随时掌握护生见习的动态,通过线上线下引导,特别是对反思日记的点评和人文关怀故事的分享,极大地调动了护生的参与热情,表2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和氛围,不论是人文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还是临床带教教师,都肩负着护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任,多学科教师之间相互配合是职业素养培育的保障。

猜你喜欢

共情关怀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