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防护服主要技术要求
2020-06-05中国服装协会
医用防护服是指医务人员及进入特定区域的人群(如患者、医院探视人员、进入感染区域的人员等)所使用的防护性服装。其作用是可隔离病菌、有害超细粉尘、酸碱性溶液、电磁辐射等,保证穿戴人员的安全和保持环境清洁,防止细菌穿透引起间接传染和病毒交叉感染。
医用防护服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应的标准,但有所差异。我国在抗击“非典”疫情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医护人员面临的生物职业危害,这也开启了我国相关领域对医用防护服的研发和生产。
目前国际上较通用的标准是美国NFPA标准和欧盟的EN标准,本文选取美国、欧盟医用防护服的分类情况,以及中国、美国、欧盟防护服性能方面的要求,分别进行说明,为企业做好防护服类型的产品定位提供参考。
疫情发生以后,我国为缓解医用防护服生产供应严重不足问题,采取了疫情防控的临时应急措施,进行了海外标准的衔接,加大分级分类供给。其中,增加符合欧盟标准的紧急医用物资防护服供给,紧急医用物资防护服应符合欧盟医用防护服EN 14126标准(其中液体阻隔等级在2级以上)并取得欧盟CE认证(上表所示),或液体致密型防护服(type3,符合EN 14605标准)、喷雾致密型防护服(type4,符合EN 14605标准)、防固态颗粒物防护服(type5,符合ISO 13982-1&2标准)。
美国、欧洲防护服等级、类型划分
防护服的“防护性能”是最为重要的性能要求,主要包括液体阻隔、微生物阻隔和对颗粒物质的阻隔等方面。目前国际上较通用的医用防护服标准是美国NIOSH(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标准和欧盟的EN标准。下面就主要国家医用防护服标准中的防护性能进行简单比对。
我国2003年首次颁布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国家强制标准,并于2009年进行了修订,GB19082—200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中规定的性能指标相对较丰富,如“过滤效率”指标就是其他国家标准中未提及的。
国际上基本采用一次性非织造(无纺布)材料制成医用防护服,这种防护服经过进一步的抗菌、抗静电等处理,可穿着性跟传统纺织品比较接近,而且价格较低。因此,在医疗领域的隔离衣和防护服中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各国家对于防护服指标考虑的侧重点、产品性能要求、测试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