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心灵的引导
2020-06-04袁青娟
袁青娟
摘 要: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水平能够直接影响班级氛围和学生的成长,只有善于总结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经验,抓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关键,才能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本文主要探究班主任德育工作艺术化的措施,基于以往班主任德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质量的有效教育改革措施。
关键词:班主任 德育教育 实施措施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1.062
德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当代学生普遍追求个性化、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班主任要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提高德育手段的艺术性,以科学、灵活和有效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
1.对德育认知不足
不少班主任缺乏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没能认识到思政课程、德育课程与班主任德育之间的关系,没能找到班级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不能在班级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引导。
有些班主任不擅于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疏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没能适时解决学生心理与思想的困惑,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时分心,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还有的班主任所采取的德育方式过于死板,德育成本高,收获小,学生认可度低。
2.不满足德育需要
班主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有些班主任开展的德育工作不及时、不深入,缺乏德育针对性,无法在日常班级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一些缺乏灵活性、实效性和科学性的德育方式,甚至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不符合德育工作要求。
3.德育科研力度低
部分班主任不注重钻研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对当前德育的新形势缺乏了解,不注重收集时政热点信息,不能根据学生思想情感与认知的变化创新德育方法。
班级德育不到位导致班级班风欠佳,无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不能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温暖,班级凝聚力不强,各项工作难以有序开展。班主任要提高德育创新意识,积极改变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总结以往德育工作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德育教育的创新,为做好班主任工作奠定基础。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艺术化的必要条件
1.深入了解学生
德育工作艺术化的本质在于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恰当的德育方式,从而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引导。德育艺术化的魅力在于拉近班主任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促进学生听其道、信其言和遵其行。
首先,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捕捉学生的言行特点,根据学生的言谈举止制定德育引导的策略。在德育过程中,既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又能够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
其次,班主任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有效消除一些集体主义观念不强、性格孤僻学生的错误观念,在潜移默化中纠正学生的身心问题,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工作效果。
第三,现代德育教育必须具有预判性和超前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及时做好德育引导工作,这样才能防止学生出现不良的思想行为,确保德育的前瞻性。
2.充分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认可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引导不是单纯灌输,以往的理论说教式、训诫批评式的德育教育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限。
首先,班主任应当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提高德育引导的质量。
其次,班主任还要营造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氛围,既要注意观察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又要真心帮助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温暖,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使学生更愿意从心理上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和思想引导。
第三,班主任还要擅于征求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与自我反思的空间,不应当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德育引导的质量。
3.强化班主任的素质
学生处在多元化的生活空间,各种各样的社会理念与时代现象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认知。班主任不仅要掌握思想教育的一般方法,发挥榜样的作用,还要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运用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德育的质量。
此外,班主任必须熟悉网络化的思想教育方式,在互联网中与学生保持充分的互动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道德引导的价值,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进一步提高德育引导的效率。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构建以班主任为主导的德育体系,提高班主任与家长、任课教师的沟通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班主任工作。
三、班主任德育工作艺术的探索
1.做好学生心理疏导
学生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对班主任又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班主任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和心理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学生心理水平、思维能力、情感特征以及“三观”等,制定具体的心理沟通策略。班主任必须尊重学生,放低与学生交往的姿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当前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加上学生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容易被一些虚假现象所迷惑,有时会产生负面情绪。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状态,适当进行引导,用正确的方法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例如,对于特别叛逆的学生,班主任应当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在谈话中加以引导,在学习生活中多了解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多与其他同学交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再如,有些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与同学交往,敏感多疑。班主任应当正确看待学生在生活中受到的困难与挫折,帮助学生积极调整心态,鼓励这样的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得到锻炼,这对于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学生成长,意义重大。
2.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心理引导需要良好的沟通氛围,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必须在一个愉快、平等、民主的环境中进行。班主任既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又要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具体的德育方案,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班级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
当代学生更习惯通过网络交流,学生与家长、班主任的直接溝通有所减少,班主任要想深入了解学生,就必须放低姿态,主动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既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又要主动与学生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采用民主的管理策略,激发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有些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与其他学生沟通交流的意识。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基于学生的艺术、学习、体育等特长,为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鼓励他们多参与相关活动,将德育教育理论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再如,有些班级的班干部往往是“终身制”,导致一些学生养成干部作风,不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班级环境。班主任要优化班级管理模式,建立班干部的轮换机制,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任班干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激发班干部为集体做贡献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制力,进一步营造融洽、热情、谦虚、礼貌的班级氛围。
3.增加交流互动机会
交流互动是了解学生想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推动学生改变认知与行动方式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工作量较大,进行班级管理的时间有限,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班级卫生管理、纪律管理、班风建设等任务。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备良好的亲和力,而且要求班主任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优化与学生交流的方式。
首先,班主任要起到榜样作用,同时采用鼓励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从而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
其次,班主任应当与学生建立非正式的交流渠道,能够在课后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时政热点,以及学生生活中的趣事进行交流,既要丰富互动的内容,又要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深邃性,这样才能实现引导学生的目的。
第三,班主任还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网络互动,通过利用微信群与学生保持交流,同时采用一对一课下指导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起到对学生心理进行全面引导与强化的效果。
4.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组织活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活动对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化学生的认知具有重要的价值。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德育主题的实践活动。
首先,利用班团会的机会,围绕既定的主题组织一系列思想认知转化活动。例如,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等问题组织开展主题讨论。还可以开展班级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案例讨论分析等,从而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人际关系、金钱使用等实际问题。
其次,班主任还要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可以给学生介绍传递正确价值观的电影,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互相交流。
第三,班主任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互助帮扶活动,以及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德育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产生道德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
总之,班主任德育工作应当具有艺术性,在工作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德育教育的任务是优化教育方式,创新活动形式,通过开展各项班级活动,推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实现事半功倍的德育教育效果。教师采用个性化、互动化、实践化、趣味化的德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晓莉《初中班主任德育功能的具体表现》,《新课程(中)》2018年第12期。
[2] 魏小琼《初中学生德育方法的艺术性探究》,《中华少年》2017年第2期。
[3] 马兴绪《浅议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