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浪潮下美食题材纪录片的新范式

2020-06-04苗雨邓涵予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5期
关键词:饮食文化短视频

苗雨 邓涵予

【摘要】随着短视频浪潮对美食类型纪录片的冲击,《早餐中国》第一季以新颖的短视频形式创新了短纪录片形式的新形态。上线后,腾讯视频评分高达9.5分,豆瓣评分8分。《早餐中国》巧妙运用算法赋能、充分把握内容与用户之间的关联、精准把控影片数据。以国人早餐为切入点,展现各地民众对于早餐选择上不同的饮食习惯,彰显中国之味。其创新运用短视频模式,以每集约5分钟的时长,早8点进行线上播放。此举有效地整合了观众零散的观影时间。《早餐中国》带来的纪录片新形势、新业态将会丰富影视传媒领域并更加积极的探索和开拓纪录片的创作类别的可行性,为纪录片带来更多可能的同时也加深受众对于中国美食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早餐中国;短视频;饮食文化

1. 短视频浪潮下《早餐中国》中的算法赋能

1.1 “内容为王”向“用户+内容”转变

一直以来“内容为王”是媒体行业遵守的行业准则和基本原则。随着媒介的深入融合,取代“内容为王”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无论受众的内容消费趋势如何改变,“内容”的质量仍然是不可取代的。对于从业者以及制作者来说,如何将“内容”与用户需求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影响力是十分重要的。《早餐中国》作为2019年播放量上亿的纪录片,在对内容与用户的“精准定位”上下足了功夫,将受众口味与内容生产进行有效整合,利用年轻受众观看时间碎片化、分散化的特点,将纪录片的播放时长定为5分钟左右,最大限度的赢得了年轻受众的喜爱。互联网时代,作为传统播放媒介的各级卫视在受到新兴媒介的挤压下寻求着新的、有效的制作方式从而挽回流失的受众。而融媒体的到来也极大的将传统媒体挽救于水火之中。市场促使着用户生产内容(UGC)向专业生产内容(PGC)转变,协同用户创新生产机制,从而让用户获得参与感与成就感。

1.2 数据权利的运用与判断

《早餐中国》(第一季)是一部100集的纪录片,在影片上线播放的同时,影片的拍摄仍在继续。由于分集为100集,集数的内容分配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影片的前期准备阶段,据导演王圣志坦言,影片得调研历时3个月,略微短了一些,应该用大致一年的时间来调研全中国的早餐形态。此时,这就凸显了数据权利的重要性,大范围、长时间地对全中国范围内的早餐进行调研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但也会增加影片内容的丰富性和观看性。《早餐中国》的导演在完成相关数据统计、整合数据分析数据后会为之后的拍摄地和拍摄内容进行一个系统地规划。利用数据来整合判断后续拍摄的省份以及具体拍摄的内容。这些数据主要用于了解观众需求、制定拍摄机制、影片后续的包装宣传等。导演王圣志表示,由于摄制组团队大多以南方人为主,在进行对北方早餐进行拍摄的过程中,组员并不太习惯北方的早餐。正是由于“千人千面”的原因,数据权利会将这些因素考虑进节目的拍摄之中。让数据说话,让影片符合大众口味,了解观众由于生活习惯、地域等因素造成饮食文化的差异。

2. 《早餐中国》的文化底色

2.1 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

美食就是人性,它承载着的是人类不同种族之间在历史共时性中所带来的定位价值,是凝结族群的情感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以食为天的俗语更是广为流传。饮食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底色,散落到中华大地之上的部分民族美食也代表着各地的风俗习惯,承载着我国的历史记忆,延续着我国的文化血脉。56个民族,34个省级行政区,8大菜系,都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川人爱辣、粤人爱甜、渝人爱麻,每个不同地区的人民拥有者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偏好。贵州的凯里酸汤粉,湖南长沙肉丝粉、福建龙海柴火面这些特色早餐代表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美食文化。各地早餐也似乎代表着各地的美食文化符号,这些美食文化符号是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是历经数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而流传下来的文化传承。“匠心”代表着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初心。时代在变,匠心不变。《早餐中国》传递给我们的是影片中的小人物背后的大传承。他们坚守岗位,十年如一日,传承着我国民间美食文化的技艺。《早餐中国》带给我们的是生活的艰辛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每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间的变化。它凸显出美食中的国人气质以及民间的美食味觉审美。

2.2 生活浸润下的人文光泽

《早餐中国》表现的是小人物背后的故事,是每个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的日常。早餐店的工作注定是忙碌的。经营者起早贪黑,用自己的汗水书写着劳动人民的光辉。劳动最光荣,即使作为大众最容易忽视的职业,他也在角落中发光发亮。或许并没有完全展示出从业者一天的工作,即使一集的长度仅仅只有5分钟左右,导演仍旧设计了一个“单曲循环”环节,让早餐店老板选择一首最喜爱的歌曲放在节目的最后,让这首歌曲作为影片的结束。当然,“一百个观众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早餐店老板们也不例外,每个老板心中的“那一首歌”或轻快或低沉,但无论生活带给他们的是沧桑还是历练,他们仍然初心不改,坚守着自己心中的底线。每一首歌代表的不仅是他们对于生活乐观豁达大度生活态度,也代表着生活浸润下的人文光泽,即使追赶着日月星辰,跨越着生活布下的重重障碍,也能够笑看人生。每一首歌都是普通劳动者的颂歌。这才是《早餐中国》带给我们的人文感受,带给我们的奇妙相遇。

3. 《早餐中国》的创新与扩散

3.1 打破传统认知,迎合短视频大潮

将传统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与新型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进行比对,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偌大的差异。具体差异体现在《早餐中国》的“奇”在于影片的选题切入点为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早餐。早餐是一日三餐里最简单和便捷的,也是最容易被大众忽略的一餐。而在《早餐中国》的短片中,一集五分钟的时长,一共制作100集,将简单的早餐用最快捷和全面的方式将全国各地的知名早餐进行呈现。大大加深了受众对于早餐问题的重视以及期待。而传统的美食纪录片选取的大多是当地著名小吃,影片大多选取市井街边的早餐店来进行介绍,选中的早餐店早已是当地颇具名气的早餐店。传统的美食纪录片拥有着较长的时长、拥有着完整的叙事、拥有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画面。这些条件能够丰富美食纪录片的内容并让观众产生喜爱感。但《早餐中国》并没有耗费大量的篇幅去着重体现美食本身,而是创新纪录片的模式,采用短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和传播。短视频的形式既整合了受众零散的时间,也迎合了大众近期喜爱短视频浪潮的口味。简短、有趣、方便、快捷这已经成为当下年轻受众选择短视频观看的四大要素。“内容为王”是中国传媒行业出现的高频率词汇,传媒行业是信息服务行业,内容既是其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传媒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看来短视频市场不够规范,有大量内容低俗、毫无任何教育意义的短视频充斥其中。只有优质的内容、合理的时间、富有创新的形式才能够博得受众喜爱。

3.2 畅想未来,为纪录片创作带来新范式

不难发现,《早餐中国》取得豆瓣8.0的分数得益于它的新形式。《早餐中国》率先从播出形式上进行改良,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进行传播。线上指互联网传播,实现多屏互动,让观众随时随地观看节目。线下指的是媒介融合,将传统的卫视栏目与新媒体传播想结合,相得益彰,使得凤凰卫视在进行融媒体整合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值得其他卫视借鉴。《早餐中国》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视觉奇观,而是一场美食文化风暴。《早餐中国》对于美食题材的切入点选择没有《舌尖上的中国》那样的传统美食纪录片的“大排场”,也不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对于美食本身的精雕细琢。《早餐中国》的拍摄重点在于早餐小店背后的故事,在于“人”的精工细作。俗话说:大隐隐于世。《早餐中国》中的早餐店大多都是民众身边的小店,充满着“烟火气”这样的形式也让受众产生“参与感”。让观众感受到影片中出现的小店就在身边,不在充满距离感,而是满满的參与感。更好的吸引观众的兴趣,形成收看的习惯,也更好的增加了节目的收视率。而探店的模式,也让观众感受到满满的“干货”。许多观众可能因不知如何选择每日早餐而产生郁结,但《早餐中国》的播出让观众产生更多选择,以至于观众喜爱上某地的早餐而进行美食“探店”。《早餐中国》的内容类型也较为多样,南北美食都有涉猎介绍。但并不是连续播放同一地区的美食,而是南北美食进行混合播放,让观众感受不同地域的美食,以及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

作者简介:苗雨,河北邯郸人,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电影批评、美国电影的国际化。邓涵予,四川自贡人,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影视传播。

猜你喜欢

饮食文化短视频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四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从方言词汇看乌鲁木齐地区回民的饮食文化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