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天地玄黄》影像风格设计与成功之道探究
2020-06-04李宣萱
【摘要】纪录片《天地玄黄》是罗恩·弗里克导演团队历时14个月,穿越24个国家创作而来的作品,通过地球、人类与社会的进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为主要创作题材,直面生存之道。宏大的取材与崇高的主题,超越性的叙事手法与美轮美奂的摄影呈现,使其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本文将从主题结构、视听语言和隐喻特色入手,浅析《天地玄黄》的影像风格设计与成功之道。
【关键词】《天地玄黄》;《Baraka》;罗恩·弗里克;外延叙事;视听语言;隐喻蒙太奇;生存;人类
天地玄黄,以火为媒,熔融尘埃浮游;宇宙洪荒,以水为灵,接连生死轮回。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此消彼长,生生不息。
纪录片《天地玄黄》以人类信仰为核心串起整个世界,以散文式结构进行叙事,大量诗情画意的镜头语言配之直击人心的听觉艺术,没有明晰的叙事线,没有任何旁白和解说词的引导,运用大量精巧细腻的隐喻与象征手法重新架构整部影片,于无声中讲述自然、社会与人类的关系,于无形中启迪思考人与自然、生命与轮回。
1. 形散神不散——杂而不乱的层次性结构
纪录片《天地玄黄》以宗教信仰为核心载体展现了万物的生长、人文与自然交织联系的世界。影片采用了大量有关于生命和信仰这一类关乎人类深沉而永恒的内容题材,自然山水和城市景象等构成影片的全部素材,小到雏鸡与头骨,大到众神与宇宙,这一切都通过影像再进行新的架构,体现出新的、具有个性化的生活内容,最后达到人类所能通感到的深沉意识与生命感悟,生死与善恶,和平与战争,生存与挑战,影片所追求的美学高度,既有人文价值,又有自然品质。
影片采用了“形散而神聚”的散文式叙事结构。虽然素材广泛,包罗万象,看起来似乎没有明晰的叙事脉络,但做到了复杂却不杂乱,层次分明地诠释了人类诞生与发展。影片的一开始便是不断推进的猿猴出现,自然地带出人类冥想诞生的最高普世价值;大量的宗教朝圣和礼拜祷告是影片的信仰核心,是架构整部影片的主要线索,同时也是人类世界的中心提要;故事随天空中突现的闪电转至从现代文明的角度诠释人文与自然的融合与冲突;最后又在此回望影片的初始,再次强调人类的信仰,融入五行转换和生命轮回实现叙事结构的紧密完整。影片不同于其他纪录片的参与式拍摄,正如兹韦坦·托多罗夫所认为的全知视角“不仅全知全觉,还可以不向受众解释这一切它是怎么知晓的”,其中所采用电影眼睛的方法能真实自然地记录,原始地再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程转变,且深刻地揭示了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万事万物遵循着其规律生长消亡,生命生于火融于水,以信仰为载体继续五行转换,以万物为主题进行生死轮回。
2. 无意却有意——简单而深沉的视觉效果
影片中的素材有神秘莫测的原始部落,也有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景象,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平凡与朴素,但是导演利用到的镜头语言的处理方法,却将原来的简单明了推向更深层次。影片中的镜头运动也极富特色,“动与静是紧密联系的,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写静才能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所以其中沒有非常明显的镜头运动,只有缓慢地推与移,这在放大每一寸画面艺术色彩的同时也避免了对每一个画面镜头内容的干预,尽可能地保留了事物原有的事实内容,更好地将画面内容与艺术追求进行完美融合与统一。但是影片中多次使用到升降格地处理,尤其是在表现现代文明中的城市景象之时,以钟表时间为前景,用降格处理展示现代文明中的城市场景,更是强调出快节奏与机械化的生活与工作景象,同时利用到升格处理表现原始部落的宗教活动的场景,更是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展示了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影片中在光线与色彩的处理上也与镜头内容旋律节奏相统一。在表现礼拜祷告时,画面往往呈现高中调或中调值,由此形成一种干净而又神圣的气氛,将人类的宗教信仰架构在高层面之上,从而更着重突出了信仰这一核心;在展示古文明之中的原始部落与土著人时,始终采用明亮的自然光,真实记录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时刻。然而当转向现代文明的诠释时,突然的一道闪电与一声雷鸣将画面转向暗调值,整体光线偏暗,由此展示了一种现代文明对于自然的冲击感与威胁感,表现了现代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当硝烟升起,枪支弹药涌现,画面随着战争场景的出现而转变为暗中调,中性偏冷的色调渲染了杀戮的残忍与可怖氛围。
影片中经常运用长镜头与特写镜头将画面内容不断放大细致,令其悄然进入人的内心。在表现城市生活机械化景象时,固定的长镜头呈现了长时间不变的城市生活与工作景象,令人不禁思考当下的快节奏生活究竟带给人类什么。同时,也用到长镜头来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柬埔寨S-21监狱的场景,缓慢而持续地推进展示内部景象,特写镜头下的受难者遗照、堆积成山的头骨残骸与衣衫旧鞋,用画中画的处理技巧不断放大战争与杀戮的阴森与可怖,映射那段历史的惨痛。
3. 无声胜有声——别具一格的听觉特色
影片最大的艺术特色便是全程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任何字幕导引,但却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没有一字一句的讲解说辞,既能让观众全身心投入到影像之中去,体会到每一细微之处的魅力,又能让影片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还原最本真的万物原貌,同时还能让观众自己从影像中去探索不同的奥秘,思索不同的感悟,拥有更多层次的理解。
影片中对于音乐与音响的使用也十分具有特色,与画面内容形成同旋律的输出。纪录片伊始从星辰日月到冰川高原再到泡在温泉里的猴子,伴随着尺八和人声的出现渲染出玄之又玄的氛围,人类就此诞生,故事就此开始。随后便是多种多样的宗教活动场景,在此是以同期声为主的音响设置,展现了真实自然的人类宗教信仰进行的画面,并且能带给观众更强的身临其境之感。而当开始叙述起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音乐开始转向为节奏感极强,快速度的电子音乐之中,并且常常伴有明显的鼓点,在降格中表现城市的车水马龙、日复一日的生活场景时,出现上发条的声音,更加凸显了机械化、程式化生活的特点,极易将观众带入到情境中,再慢下来时便自然而然地开始反思这种生活形态。伴随着特写镜头下艺伎狰狞面孔的出现,影片突然出现警车救护车等急救铃的声音,这仿佛在诉说着在这种生活情境下的人们被折磨成了这般模样,让人开始生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随后便急转至凄凉悲怅的女声,升格镜头下垃圾场拾荒的人群、露宿街头的夫妻与孩子们,由此展示了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不同的生活场景,展示了生存与存在的现实意义,呼应主题。当战鼓声敲响,号角吹起,硝烟也开始燃起,战争与杀戮随之而来,而震耳的鼓声再击来临的是科威特油田失火的场景,生命的消逝、存在的灭亡就在此得到淋漓尽致地诠释。
4.无义却有义——隐喻与象征中的深远概念
影片最伟大之处在于用最朴实的题材传达崇高深远的意义,将一系列的题材串起,用大量的隐喻与象征为其套上美丽的外衣,展示更深远的概念,于无形中引导着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斗转星移,风云转换,日光照射,猴群的出现指示着人类万物的诞生,在开头就呈现了一种最高的普世价值;点亮整个卓康寺的贡灯,明亮的烛火充斥着整个镜头画面,象征着万物的繁衍和长生;土耳其旋转舞、在克尔白神殿绕圈的朝圣者,用圆形象征一种美好和谐的存在,表现了在时间长河中宗教信仰在人类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用圆形象征了生命的轮回意义;吴哥窟普隆寺被繁茂树根缠绕的残墙断壁,暗示了自然生命于与人文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令人不禁思考生命生存于资源掠夺的关系,从而让人联想到世间万物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矛盾;当最后的色彩斑斓、璀璨夺目的圣彼得大教堂和查拉库圣庙与成群教徒礼拜的画面出现,就象征了漫漫历史岁月中被信仰所滋养成长的世间万物。
当电锯锯倒树木后,紧跟着的是土著人的凝视特写,无声中形成了一种现代文明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暗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增强了两者之间的对峙感;香港高楼林立,密集的像是一个个小方格似的房屋立马切至厄瓜多尔白城墓地,两者形成了外观上的惊人相似,生活在繁华的城市中卻如同生活在墓地中一般狭小得令人窒息,由此让人不禁思考高速发展下的城市生活所带给人的心理感受到底如何;浴池中拥有大花背的大哥站起身来后紧接着是原始部落群中的画满图腾的孩子们,后者是为了驱赶野兽怪物而形成的部落传统,而前者是为了在社会中形成自己的威严,恐吓社会中的人,两者目的的转变又暗示着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转变,再次启示人们引发深刻地思考;生产线前的工作者们和传输带上的鸡蛋,地铁上拥挤的人群和传送带上拥挤的雏鸡等等一系列镜头的交替出现,更是让人引发深刻的思考,或许城市中的人们就如同养鸡场中的鸡一样渺小,在机械化的传输带上不断长大,以此更强调人类逐渐淹没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启示人们该仔细思考该如何自如处于自然与社会之中。
5. 小结
天地万事,各处其地,世间万物,各行其是。生与亡,长与消,是贯穿于人始终的永恒命题。纪录片《天地玄黄》用影像记录世间,但却拥有超越影像的意义,它敲响了引发人们反思社会现状,审视生存之道的警钟。
参考文献:
[1]魏钟.从全知视角到有限视角——论亨利·詹姆斯对小说叙事角度的创新[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31-135.
[2]耿占春.隐喻[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宣萱(2000.11-),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湖南郴州,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