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凤群主任医师治疗不寐经验述要
2020-06-04李建丽蔡凤群
李建丽 蔡凤群
【摘要】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不寐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当今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之一。笔者有幸跟师三年,蔡凤群主任医师善用经方加减化裁,在经典中加入自己的独特见解,效果良好。
【关键词】不寐;经验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7..01
中医学将失眠称之为“不得眠,”“目不暝”,临床以“难以入寐、寐后易醒、醒后难寐”为主要临床表现,是脑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不寐与五脏阴阳气血失和密切相关,病在阳盛阴衰,阳不交阴。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因为阴阳气血之来源,由水谷之静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则神志安宁。
1 验案一
患者宋某,女,73岁,2018年5月20日因“失眠30余年”就诊。患者3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入睡困难,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每晚睡眠2小时左右,病后曾口服中药(酸枣仁汤等)、西药“劳拉西泮、”“奥氮平”、“右佐匹克隆”等,收效甚微。现症见:精神疲惫,善太息,乏力懒言,动则汗出,伴见头晕,食欲不振,舌红苔白,脉两寸细,左关弦滑,右关弱,两尺沉。诊断:不寐-肝郁脾虚证,治以疏肝健脾,养心安神。处方:柴胡12、赤芍10、川芎10、枳壳9、陈皮6、甘草9、香附、炒白术10、黄芪12。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5日后复诊,症状改善,醒后亦可很快入睡,乏力减轻,汗出减少,舌红苔白,脉两寸细,左关弦滑,右关和缓有力,两尺沉。每晚睡眠约4小时左右。但诉食欲仍较差,予上方中加焦三仙,继服5剂,患者睡眠进一步改善,食欲好转。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病史较长,结合四诊,脉症合参,属肝郁脾虚。肝主疏泄,性喜调达,情志不遂,肝失疏泄,則善太息。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川芎活血行气,助柴胡解肝经之郁滞,共为臣药;佐以白术、黄芪益气健脾,甘草为使药。全方疏肝解郁,益气健脾,使肝气得舒,脾气建运,气机调畅,五脏得安,终不寐得以好转。
2 验案二
患者李某,男,42岁,2018年9月5日因“入睡困难3年”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睡不安宁,每晚睡眠2小时左右,病后曾口服“安定片”,睡眠改善,但停药后仍不易入睡。平素嗜肥甘厚味,嗜酒。刻下症见:神思倦怠,烦躁,舌红,舌质胖,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不寐-湿热中阻证,治以健脾祛湿,清热除烦。处方:清法半夏各15、米25茯苓30、炒白术12、茯苓12、栀子10、煅龙骨30、煅牡蛎30、甘草6。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5日后复诊,烦躁减轻,入睡仍较困难,调整清法半夏为各30,继服5付,患者入睡困难明显改善,无烦躁,夜寐5小时左右。
半夏汤,又名半夏秫米汤,出自《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距今已有两千余年。本方由半夏、秫米组成,用于湿痰内盛、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失眠症,有祛痰和胃,化浊宁神之功。据《内经》述,本方服用,"新发病者,覆杯则卧,汗出而愈","久病者,三次饮服而愈",可见疗效迅捷。半夏,辛散温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本经疏证》云:“半夏味辛气平,体滑性燥,故其为用,辛取其开结,平取其止逆,滑取其入阴,燥取其助阳。而生于阳长之会,成于阴生之交,故其为功,能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本草纲目》记载:“(半夏)治腹胀,目不得瞑。”本例患者平素嗜肥甘厚味,嗜酒,易滋生湿热,湿痰内盛、胃不和则卧不安。重用半夏,效从吴鞠通“半夏一两降逆,二两安眠”之理论;炒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化痰;患者长期失眠,烦躁,予栀子清心除烦;、煅牡蛎、煅龙骨重镇安神,共达安神之效。
心得体会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或由阳盛阴虚(《宋案》),或由心肾不交(《边案》),或由胃气失和(《陈案》),或由营卫失常(《扈案》),或肝气郁滞,但无论哪种病机,终究越不过“阴阳失和,阳不入阴”八个字。因此,在施治的过程中,老师以调和阴阳为根本,在此基础上再辅以交通心肾、和胃祛痰、镇敛心神、疏肝解郁之法,注重“整体观念”。老师认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过大,易致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肝火上炎而扰动心神,嗜食肥甘厚味易酿生痰热上扰心神,胃不和则卧不安。治疗中强调形体与心神的统一,顺四时、节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蔡师治疗失眠重在调整脏腑气血阴阳、补虚泄实,从根本上调和阴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参考文献
[1] 戴心发.失眠从肝论治的体会[J].四川中医,2008,26(2).
[2] 李丽娟,李 慧.80例失眠患者重用半夏的临床治疗与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