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磁共振成像质量保证
2020-06-04何鑫郭靖
何鑫 郭靖
【摘要】成功的高质量磁共振技术在临床上需要以高质量的设备以及专业素质的人才来进行控制,保证各项指标以及相关参数符合要求并且合格,同时为患者提供一个优质化的影像服务,在目前阶段来看,高质量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有效的避免所存在的不规范环节,通过场地管理、日常模体图像的获取,以及安全控制等来保证质量要点。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保证;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7..01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目前医疗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相比于其他设备来说,辐射较小,同时也能够对患者的软组织提供良好的检查,而且可以进行参数扫描以及对比度的分析等,但是成功的磁共振技术在临床上离不开场地的管理工作,辅助监督质量控制手段等。
1 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不稳定性
1.1 静磁场环节
静磁场所提供的共振频率会出现均匀性的降低,如果磁场中心频率发生偏移,移动到线圈带宽之外,会发生系统敏感性降低现象,在像素内所产生的共振频率漂移后会造成区域性的信号高低不均匀情况,因此在进行扫描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静磁场环节的质量控制。
1.2 射频环节
射频环节主要发生在发射线圈以及接受线圈两个部分,由于射频发射器出现增益或衰减的波动影响偏转角,造成信噪比的损失现象,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放大器出现故障,噪声水平显著提升,影响到实际的图像质量。
1.3 梯度环节
梯度不准确往往会造成图像几何变形,梯度的不长、主动以及被动匀场的不正确调节,往往会造成梯度不准确现象发生,临床上进行磁共振的检查过程中往往梯度不准确所带来的现象是图像定位的失准现象。
2 磁共振的质量控制
日常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对模块进行扫描来判断系统的整体检测,通过专业人员结合操作扫描仪的方式来进行密切的观察,结合定量分析图像质量的变化情况来进行控制[1]。
一般来说日常的质量控制环节主要包括对静磁场的稳定性以及信噪比等指标状况进行检查。
2.1 静磁场的稳定性
在当前阶段磁场的稳定性以及局部磁场随着时间会发生一定的漂移,长期的观察会发现中心磁场稳定的减弱现象。测量中心频率的方法可重复性对于保证静磁场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成像模型的使用会在局部的地区由于磁场的变化而发生附加磁场,也会让水信号发生扭转以及变形,影响到中心频率的测定现象,因此固定的模型位置非常重要。
2.2 信噪比
通过检测信噪比主要是借助信号稳定的区域来进行,避免模型磁化造成的磁场波动以及射频信号的不均匀性所引起的空间变化。模型所使用的生物导电性如果与人体的组织不匹配往往也会出现线圈负载异常现象,射频信号的稳定性应当通过常用的线圈来进行控制。通过确定好序列参数后,需要避免更改,因为每个参数往往都是影响到信噪比的检测结果。根据研究显示,核磁信号的噪音是完全随机的,但是系统误差也会造成一定的背景噪声,如射频信号发生传输环节的相位漂移现象,因此在分析信号的过程中应当选择多幅图像进行整体的分析评估噪声现象,通过对同一个物体进行多次的成像来判断图像的差别。
2.3 伪影检查
磁共振图像当中存在伪影现象,表现形式也非常多,第一为静磁场相关的主要由于静磁场不均匀性、局部磁场磁化所造成,其次為射频相关,主要为二维成像过程中所出现的层间干扰、梯度的非现象扭曲现象造成。因此在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相关专业人员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伪影来判断是否出现了硬件故障等问题[2]。
3 MRI的整体质量控制
磁共振的质量控制应当让具备做医学物理师资格的专业人员来进行,一般来说每年都需要对相关人员的日常质量控制数据以及相关测试进行分析,静磁场均匀度进行测量,测量的方式包括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磁共振波谱进行最大值的带宽分析方式。同时二维成像层面定维成像定位的精确性、信噪比的测试。数字化设备的显示器、扫描仪所造房间的频闭型等也是安全监视设备的日常测量项目[3]。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当前磁共振在不同层面上的质量控制以及相关的技术发展要点,在当前随着磁共振技术在医学影像学技术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进行磁共振的质量控制方面更加显得日益重要起来,在进行规范化的日常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当保证规范化的质量检测手段、检测人员的高素质检查方式,保证磁共振检测方式的有效性,为更好的患者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 凌.比较经颅多普勒(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测颅内大动脉的实际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7):147.
[2] 于泽亚.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7):151+156.
[3] 陶玉贵,江志超,葛 飞,朱龙宝,吴文斌,黄月玲,宋平,李婉珍.靶向核磁造影剂Gd-DOTA-E-[c(RGDfK)]_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8,53(18):1541-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