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欢喜》看当代中国家庭教育
2020-06-04刘静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了孩子能成为优秀的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在他们身上。但是,很多家长太爱孩子,又太不會爱孩子,导致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误区。
关键词:小欢喜;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2-003-001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视剧《小欢喜》的热映,高考、家庭关系等教育话题不断引发社会大众的热烈讨论,从中也能窥察出在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
1.“咆哮式”教育
方一凡是春风中学的学生,高二考试考了年级倒数第一名,母亲童文洁上演了一出“河东狮吼”加“棍子烧肉”。这种“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传统教育观念在中国其实还是很多的,采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威慑孩子,至少让他们因害怕“棍棒”,以至于不敢犯错。
2.“绑架式”教育
为了女儿乔英子的学习,单亲妈妈宋倩辞去了春风中学金牌物理老师的工作,全天候照顾女儿的日常学习,但凡女儿有抵抗情绪,就以“你可是妈妈的一切啊”“妈妈为了你放弃了很多”这样歇斯底里的说词对女儿进行情感绑架,让女儿乔英子喘不过气来。反观我们的身边,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家长吗?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没能实现,于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替自己实现。甚至有的父母放弃自己的工作、生活,“忘我”“陪读”,我国各大城市的学区房高昂的房价和紧俏的市场或多或少也反映了这一点。
3.“走丢式”教育
孩子“走丢”,家长们一定很着急,那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走丢”了呢?电视剧《小欢喜》中季杨杨一家正是这种家庭教育现状的体现。季杨杨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长期在外地。于是把季杨杨从小就托付给了亲人,使得季杨杨从一个性格开朗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内向叛逆的学生。其实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和二三线城市是很多的。为了能有更好的物质经济条件,有的父母不得不在外打拼,牺牲了对孩子、家人的陪伴。
另外,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走丢”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父母虽然在孩子身边,但由于工作繁忙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要什么就给什么,其他一概不管,放任自流[1]。或者完全寄希望于学校、老师,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殊不知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了孩子。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和原因
1.缺乏有效陪伴
季羡林先生曾这样说到他的妈妈:“想,到老了还想,还想。世界上无论什么名利呀、地位呀,什么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是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谁都无可取代的。父母的陪伴其实是对孩子最长情的告白。父母只有去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去与孩子共同体验、感受世界,去与孩子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去分享他们成长中的酸甜苦辣,才能真正地读懂孩子,孩子才能茁壮成长[2]。
2.忽视平等和尊重
其实父母都是关心疼爱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优秀的人。但是“关心则乱”,于是演变出童文洁式的“河东狮吼”和宋倩式的“情感绑架”。殊不知孩子虽然是父母所生所养,但他们本质上是和父母一样的独立的个体,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同样需要平等对待和尊重。当父母责打或情感绑架子女的时候,某种意义上只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附属品来对待,强加意志,并没有真正考虑他们的感受,也就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尊重,也就很难有健康和谐的家庭教育了。
3.过于重视智育
个人的求学成长经历以及成人世界的激烈竞争,让父母们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力量,于是在子女经历与自己相似的经历时,家长们选择了费尽心思、不遗余力地发展孩子的智力。这样自然而然也就弱化了对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忽视了体育、美育以及劳育。殊不知孩子的成长具有差异性,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也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过度追求“智育第一”“揠苗助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损伤,得不偿失。更何况“德育”,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4.重身体而轻心理
当代学生中有心理问题者越来越多,这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来自家庭。家长们普遍重视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吃的什么、吃的好不好,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殊不知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父母不加以关注和引导,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小欢喜》中母亲宋倩给女儿吃海参、喝中药,其实都是在关心她的身体情况,但当女儿出现抑郁情绪时,非但没有发现,反而仍然对其施加学业压力,甚至当心理医生判断乔英子患上中度抑郁症时还不敢相信,也就说明她根本就没有想过孩子会患上心理疾病,这说明她作为母亲,平时也根本不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如果乔英子像另外一个孩子丁一一样轻生,那父母亲可就追悔莫及了。
三、如何走出误区
如何走出误区呢?电视剧《小欢喜》中第三组家庭家长的做法值得借鉴。第三组家庭里的季杨杨同学的父母突然“空降”回来,并要和自己重新生活在一起,使得他一开始不知所措,甚至充满了排斥。但是季杨杨父母并没有“河东狮吼”“拳打脚踢”,也没有“情感绑架”“道德勒索”,而是选择理解孩子,给他空间,通过平等沟通,甚至是主动了解接触孩子的兴趣爱好(赛车)去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甚至勇于向孩子道歉,用爱一点点去感化孩子。季杨杨的成绩不理想,家长也不是认为孩子非要考上大学不可。就连最后高考成绩出来后,季杨杨考上了大学,母亲刘静也同意他放弃就读,而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自己去国外勤工俭学,以便更好的学习和发展自己的爱好。这是一般的家长做不到的。总结起来,如何走出误区呢?父母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原因,对症下药:平等对待并且尊重孩子;摒弃“智力第一”观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惟分数论;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健康,这样家庭教育才能和谐健康发展。
《小欢喜》里三组家长都从各自的家庭教育问题中找到了出路,也希望中国的广大父母也能找到这份“小欢喜”。
参考文献:
[1]杨善华.中国当代城市家庭变迁与家庭凝聚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2]刘称莲.“陪伴”胜于“陪读”[N]中国妇女报,2016-12-15 (B02)
[3]缪建东著.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