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实证研究

2020-06-04

高教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幸福感心理健康

董 蓓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各高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把“心理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为加强预防干预,众多高校在新生入学后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根据测评结果开展后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是广泛使用的测评工具,元分析和部分高校的研究表明大学生SCL-90的得分逐年缓慢上升,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加,心理健康水平下降[1-3]。

大部分高校会根据心理测评的情况预约阳性检出的学生谈话以明确是否有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并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或转介工作。依据工作经验,被关注到的学生基本上都能顺利毕业,少部分退学或休学,而突发心理疾病、自杀未遂或自杀死亡的学生反而不在心理测评阳性检出名单中,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心理排查和后续关注的措施是有效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心理测评遗漏了一部分测试时没有症状却易发心理疾病的人群。因此,有必要反思传统的心理病理学模型,探索能够甄别心理疾病易感人群的心理健康新模型,以达到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治“未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前置”的现实需求。

传统的心理病理学模型关注心理病理症状指标,认为治疗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症状,但因过度关注症状,而忽略了个体自我恢复和自我更新的能力[4]。目前许多研究表明:个体的积极因素对心理疾病有预防甚至治疗的效果。2001年,Greenspoon和Saklofske首次正式提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DFM))的概念,认为:心理健康同时包含心理病理症状和主观幸福感这两个既独立又相关的维度,心理健康的个体不仅没有心理疾病,还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根据心理病理学和主观幸福感维度,将人群分为“完全心理健康”“易感者”“有症状但满意者”和“心理疾病”四组[4]。完全心理健康者具有高主观幸福感和低病理症状,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最佳状态。易感者也叫部分心理健康者,具有低主观幸福感和低病理症状,因心理疾病症状未达到心理病理学诊断要求,被传统心理病理学模型高估,因此不被列为需关注或干预人群,而实际上他们可能需要心理帮助。有症状但满意者也叫部分病态者,具有高主观幸福感和高病理症状,由于积极因素的影响作用,即使经历有心理疾病被诊断为异常,仍具有较多的个人资源容易自动康复。心理疾病者具有低主观幸福感和高病理症状,不仅有心理病理性症状,还对生活不满,社会和心理等功能均较低。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不仅强调积极预防,还特别强调对“易感者”和“有症状但满意者”的鉴别、预防和干预。有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存在并对人群有较好的区分,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身心健康、学业功能、社会支持[5]和德育成绩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国内对本科生和中学生的相关研究较多,针对高职学生的实证研究较少,纵向追踪研究较为缺乏。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有两个:(1)探索双因素模型在高职学生中是否适用;(2)追踪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双因素模型是否稳定。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学生5445人,其中男生3859人,占70.9%,女生1586人,占29.1%,平均年龄19.5岁,标准差0.96岁;城市生源1738人,占31.9%,农村生源3707人,占68.1%。

(二)研究工具

1.测评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 简称 SCL-90),有 90 个项目,10个因子, 用于测量调查对象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广泛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2)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有64个项目,对心理问题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良好的信效度,常用于大学新生心理普查。

(3)总体幸福感量表,单题:“总的来说,你觉得你生活得幸福吗?”要求调查对象对幸福程度进行11级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总体幸福感越高。

(4)自编学生基本信息调查表。主要包括学生的性别、成长环境、近亲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社会支持等具体情况。

2.统计分析工具为Excel2010和SPSS22.0。

3.施测标准为班级统一测试,利用北京心海心理测评软件进行在线测试。

二、研究结果

(一)SCL-90和总体幸福感量表测试数据分析

高职学生SCL-90各项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杨海波2010年建立的全国大学生常模[6],和刘媛媛2018年建立的18-29岁全国青年常模[7]相比,除焦虑因子和偏执因子统计不显著之外,其余8项因子均显著低于全国青年常模。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男生的各项因子分均低于女生并且差异显著。成长环境相比,敌对因子和偏执因子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其他因子无显著差异。从近亲有无精神疾病情况来看,除躯体化、人际关系和焦虑因子差异不显著外,其他7个因子近亲有精神疾病的学生都显著高于近亲无精神疾病的学生。从社会支持的分类来看,认为自己社会支持多(可得到支持和帮助的亲戚朋友人数在3个及以上)的学生SCL-90所有因子和总均分均显著低于社会支持少的学生(可得到支持和帮助的亲戚朋友人数为2个及以下)。

高职学生总体幸福感较高,平均分为8.89分,性别、成长环境及近亲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等因素对总体幸福感无显著影响,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即认为自己社会支持多的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社会支持少的学生。

可见:高职学生心理相对健康。社会支持多少、幸福感高低、性别这三个因素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

(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验证

使用SCL-90和总体幸福感量表的测试数据来验证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SCL-90总分等于或高于160分以上的作为高症状组,总分低于160分以下的作为低症状组;总体幸福感得分在平均值以上的作为高幸福感组,在平均值以下的作为低幸福感组,根据此分组标准对双因素模型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验,将受测高职学生分为四类,详见表1。

表1 基于SCL-90和总体幸福感双因素模型的心理健康状况分类

此分类与之前的研究者结果类似[8]。大部分人属于完全心理健康组,易感者次之,有症状但满意组和心理疾病组的人数较少,说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能合理划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表2 男女生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分类

从表2可以看出:男生完全心理健康者人数比率高于女生、心理疾病人数比率低于女生,这和SCL-90测试的结果相互印证,即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女生有症状但满意者比率高于男生,易感者的比率低于男生。

(三)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追踪

1.根据SCL-90和UPI测试,对测试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追踪访谈

测试完成4个月内,邀请617名学生进行心理访谈,访谈学生至少符合下列两个条件中的一个:

①UPI测试结果为第一类或第25题做肯定选择的学生;②SCL-90任一因子大于等于3分以上的学生。

访谈是针对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包括学生适应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他学生愿意谈及的问题。根据访谈结果,最终有35名学生被列为关注对象,他们有心理疾病或严重心理问题或较为强烈的自杀意念。

2.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四种类型学生在4个月内主动预约心理咨询的情况

考虑到心理访谈的局限性,把4个月内主动预约心理咨询的大一学生共40人也列入追踪研究的范围。

四类高职学生(表1)中后续参加访谈、被列为关注和主动预约心理咨询的人数见表3。

可见:访谈学生、关注学生和主动咨询者大部分(比例分别为53.3%,74.2%和35%)属于心理疾病组,需要关注的学生中完全心理健康者数据为0,主动预约心理咨询的学生中有22.5%属于易感者,说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完全心理健康者较为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能够主动预约心理咨询(占30%),心理疾病组主动咨询的比例不高。

表3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分类中访谈、关注及咨询学生情况

三、讨论

1.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适用于高职大学生

在传统心理病理学SCL-90测试中,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被高估了,他们虽没有较多的症状,却体验到较多的负性情绪、缺乏对学业、生活和社交的投入,进而导致情绪不稳定、低自尊、迷茫及人际关系紧张等,这部分学生恰好符合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中易感者的表现,他们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模型中具有低症状、被定义为心理健康者,但他们的幸福感水平和生活质量比较低,有研究表明他们学业成绩相对较低、经历更多的生活事件并且罹患心理疾病的比例较高[9]。另外,6.2%的高职大学生属于有症状但满意者,他们有较多的心理疾病症状,在传统中被归于疾病者,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常被低估。基于以上讨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更适宜于高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实际生活中,有心理疾病症状的人只是少数,对生活是否感到满意、拥有较多的积极情绪却是所有人都会考虑的问题,如何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水平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幸福感的提升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注重统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推动多部门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一定的预测性

对617名学生的追踪访谈结果表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较为稳定地划分了高职学生人群,74.2%被确定为关注对象的学生和53.3%被访谈学生属于心理疾病者。对心理疾病的学生,不仅要关注症状的减轻和消除,还要采取措施提升积极情绪和积极力量,帮助学生学会积极健康的交往方式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性,例如:完全心理健康者在未来一年内免受心理疾病的困扰;易感者虽然罹患心理疾病风险大但无明显症状,通常不会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有症状但满意者经过自我调整,症状可能会自动消失;心理疾病者需要重点关注等[9]。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对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负责,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3.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追踪时间仅为4个月,今后的研究可增加追踪时间,以利于更为准确地探索双因素模型的稳定性;样本均为高职大一学生,未来可选取更为广泛的样本并对多种心理因素进行更准确的测量。

四、结论

1.高职学生SCL-90测试各项因子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心理相对比较健康,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女生,高职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也较高。

2.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适用于高职学生,追踪访谈表明具有较大程度的稳定性,访谈后被确定为关注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心理疾病组,少部分属于有症状但满意组和易感者。

3.根据不同类型学生主动预约心理咨询的情况来看,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还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性。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幸福感心理健康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心理疾病是“想不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