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
——评《产城融合发展—常州实践与特色》
2020-06-04徐海燕
书名:《产城融合发展》
作者:芮国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328-1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定价:89元
城镇化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显著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的城镇化建设存在诸多弊端,譬如:体制不健全、产业机构调配不合理、资源过度浪费等问题,严重阻碍中国城乡建设进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建设开始注重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以产业为发展动力,城市为发展载体。经验表明,产业与城市有效结合的发展模式,符合新时代中国城乡建设的发展要求和特点,有利于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对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冲击、缓解生产过剩的投资拉动都有重要的缓解作用。20世界90年代末,我国经济面临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为此,中国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等战略方针,以国家干预形式拉动经济增长,并有效缓解了产能过剩的经济问题。由芮国强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产城融合发展》以常州实践与特色为例,以深化产城融合改革、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为研究内容,向读者深度探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本书分别从现实基础、基本做法、初步成效、特色亮点四个方面介绍常州市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情况。内容涵盖了常州市向江苏省提供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以及在国内外其他地区推进产城融合的经验与研究基础上,提出常州市乃至全国深化产城融合综合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为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思想驱动和理论引领。该书可作为产城融合发展领域设计、工程技术以及项目投资等人员的参考资料。
在新时代背景下,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该工程在取得重大发展成效的同时,由于时代、社会阶段以及社会体制等问题,使城镇化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影响新时代产城融合健康发展。很多地区对城镇化的本质和内涵认识不到位,片面注重城市化规模扩张,忽视产业结构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以及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产城融合的深化改革。产城融合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保持其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首先,注重人口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城镇化过程是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的过程,是劳动、产业转移或调整的过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应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调整、经济转型的重要改革。这是深化产城融合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次,以地区带动地区的发展模式。以东部地区带动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带动贫困偏远地区,促进产能有效流动以及资源合理分配的问题。实行大小城市、东西部地区联动的发展模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经济带。最后,加快以体制改革为核心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体制建设。加快城镇化的土地资源管理、劳动技能培训和文化能量利用、管理等相应内容的体制管理和建设,是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已进入高速增长期,产城融合综合改革成为多个地区城镇化的主要研究内容。产城融合以城市为基础,产业为城市发展驱动力,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化、增加人口就业、促进城市配套更新、完善功能系统、构建城市新生态体系,对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加快城市一体化进程有重大意义。《产城融合发展》一书的编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小城镇化建设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随着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传统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研究并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小城镇产业与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真正意义的产城融合,才能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