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碑学”专题
2020-06-04
中国书画 2020年4期
编者按:“碑学”从明代末期滥觞,晚清达到高潮,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为书法热潮主流,可见其学术与创作生命力。无论是对每一字体尤其是篆隶的艺术美学定位,还是对书法美学的拓展和延伸,“碑学”不啻是一次书史上的革命,也是书法认识史上的理性与平民意识的觉醒与启蒙。本期清代“碑学”专题,从艺术史学的立场对数十年来“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作了学术上的梳理,并对艺术史的“碑学”做了全方位的解读,既有宏观的学术视域又有微观的风格阐释,让读者对“碑学”有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对于“二王”“帖学”泛滥成灾只见二三流写字匠辈出而有人文价值的书写几乎绝迹的当代书法创作,本专题也希望作为注入看似热闹却又万马齐喑的当代书坛的清醒剂。
[清]郑簠 隶书介雅三章之二轴 206.5cm×63.3cm 纸本 1678年 南京博物院藏释 文: 百福四象初,万寿三元始。拜献惟衮职,同心协卿士。北极永无穷,南山何足拟。百味既含馨,六饮莫能尚。玉罍信湛湛,金波颇摇漾。敬举发天和,祥祉流嘉贶。介雅三章之二。介雅者,取《诗·大雅》“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也。戊午嘉平月,谷口郑簠。钤 印:郑簠之印(白) 脉望楼(朱)鉴藏印:南皮张氏可园收藏庚壬两劫所馀之一(朱) 第三品(朱) 可园清供(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