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砚边断想

2020-06-04文/逊

艺术品 2020年1期
关键词:国画观点书法

文/逊 芝

逊 芝

原名刘元飞,号两笑山房主、驴屋檐下人,1972年生于山东即墨,1997年毕业于聊城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曾任聊城大学美术系书法教研室主任,2004年考取鲁迅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2007年留校任教,现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书画之余,自己经常浮想联翩,但是懒的缘故,所有的思考又都往往是碎片式的,实际上这也是对今天西式论文形式不自觉的逆反。明明几句话大家都能理解的,却偏要长篇大论,尤其是要实践者也搞那么多文字游戏,以示有学问,我认为太假。用“砚边断想”这个题目,就是告诉大家我关于画画的观点是如此不经意的记录,但却真实。

我的国画学习过程太普通,先是从小喜欢书法,后来高中接受美术高考培训三年,上了大学本科,读的却是美术教育专业。课开得全,以至于现在都记不起当时学过啥,直到本科的后两年选专业,才算与国画结缘,又因为学习书法在前,更加上骨子里思想落后保守,所以国画分科时也是只暧昧于写意山水与花鸟。不意毕业留校时做了书法专业的教师,这种专业的取舍有时候完全不是自己的意愿,却又是佛家的“因缘”。好在教书法的同时,我也一直坚持画写意画。本来这样做是想让其成为书法学习之余的一种调节,现在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所费时间已与书法作等量观,颇有点不务正业的节奏。幸亏系里领导、师长、同事鼓励有加,才略微安心些。这样倒更多了些学习和思考的自由,画不好可以以业余人士自嘲,也就无所谓尴尬了。

当然这种任性与自由也有副作用,就是缺少煌煌巨制与力作,特别是能代表阶段性水平的作品。同时更缺少艺术治国安邦的社会责任感和大情怀。当下的书画界充斥着太多的各种“大思想”“大口号”。“创新”“艺术”……让我迷茫而不知所措。后来我才琢磨出来,原来这都是培养“大师”用的招数。经过认真思考,自认为与“大师”相当无缘,尤其是现阶段,一点迹象也没有,心下就轻松多了。以至于再听到类似的口号时,心中更暗自庆幸“不是‘圈中人’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有了这种心态,学画时我更多的是采用时下常被人诟病的学习方法—模仿前辈大家的画作。甚至在个展作品中也一再声明仿于某某家或拟某某笔意,这么做是向大家表明,我现阶段很乐意做一个“书奴”“画奴”。我的想法很笨:“艺不如人,不作‘奴’又能作什么?”前辈大家谁又没做过“奴”?后来成“角”了,不提这茬,还真给后人的“认识”制造了不小的误导。历史上很多“大家”的艺术观点本来就不是对一般水平的人说的。比如苏轼曾说“我书臆造本无法”。其实他是说给掌握“法”太过的人听的。如果只“三脚猫”水平的人也信,那就只能冤自己了。所以说很多观点,也包括我前面提到的那些“高大上”观点,确实有道理,只不过对很多人不适合罢了。所以我认为培养自知之明与培养高大上的理想同等重要,是成人成事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只强调一面,必然会带来相当大的问题。

关于作品的时代性、个性风格,我听过太多的观点,自己也经常思索。石涛提“笔墨当随时代”,我认为他其实还是在阐释自己的个性,是向世人昭示他的作品与人不同。清以前的时代也没有强调“时代”,又有哪个时代的作品不具备那个时代的特点?虞世南、米芾极力崇尚晋人,最后还是他们自己。赵孟高标自许,以复古为己任,最终还是“元代赵子昂”。今天我们常喊“时代性”也不过是自我标榜的一种手段罢了。所谓时代的特征你不说其实它也存在。提念多了总感觉是形式主义,也显得很假。我倒认为刘熙载评论书法的一段话概括得非常好:“书,如也,如其才,如其志,如其学,总之如其人而已。”虽然是评书法,以此关照绘画、音乐、文章……,道理都是一致的。简单说,就是“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因此说,中国人的一种理念是“事成在人”。“修身”是除一切客观因素和天赋之外最重要的人生目标,“人”成则事“成”。所以个性风格其实就是人的“才”(天赋)、志(志向、审美、情趣等)、学(后天努力、人生阅历)等因素综合之后的外化。有了人的不同,何患艺术风格的缺失?也由此可知,今天很多作品的所谓表面语言符号其实是评价作品一个不太重要的因素。我们知道人类生存的本质有两大需求,一为物质,二即精神。绘画毫无疑问属于精神层面的,在人们的精神需求中,从来都是两种状态,一是对未来充满好奇与向往,二是对过往充满不舍与留恋,绘画者的感情寄托与表达也不外乎这两种情形,对应这两种精神需求,才会出现所谓的“传统派与创新派”,这是历史的常态。所以一方意欲压倒另一方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我认为作为画家只需关照个人的精神需求而不必纠缠于“新旧”之争。因为“新与旧”的后边都会有一大批“同病相怜”的人。不论新旧,只说雅俗,因为人类的生存需要充满正能量。

猜你喜欢

国画观点书法
书法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书法欣赏
书法
用映射的观点证明一道几何题
书法欣赏
国画欣赏
业内观点
引起我思考的教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