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致精朴厚以达
2020-06-03邓孝琴
邓孝琴
摘要:致精与精致不同,致精课堂不是追求教学形上的精巧,而是通过某些策略达到学生学习的精确、精深、精达。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对语文这个人文性、思想性强的学科来说,越是急切、越是追求“效率”、越是想走捷径,就越偏得远。致精,需要遵循语文知识的习得规律、语文素养的构建规律,朴拙、积厚。
关键词:小学;语文;致精课堂;构建;规律
构建致精课堂,首先得清楚什么是致精。致精与精致不同,精致是形容词,是指形表,而致精是动宾词,是指通过某种手段或途径以达到目标。绝不能理解为教学过程或形态上的精巧、紧凑或华丽。就语文这个学科来说,致精其实就是教师通过某些策略使学生达到精确、精深、精达地学。
语文学科学习和素养发展,与其他学科不同。因为其人文性、思想性强,是需要一个熏陶、浸染、积累过程的。宋代大儒朱熹曾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用句俗话,就是“心急吃不了热豆包”。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认为,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致精,反而应避免急躁、机巧之心,带领学生静下心来,沿着语文的习得规律,去慢慢地品、细细地悟,朴素古拙、积淀而厚,从而达。
一、学前要铺垫
可能有些教师会想,致精课堂要使学生学得深、学得透,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就应把进度、环节安排得紧凑些,不能“浪费”时间。所以,主张致精课堂理念下的教学一定要直奔主题。一开课,抓紧时间带领学生去分析文章结构、主题,然后找出重点、要点、关键来,让学生赶紧背过、记住。其实不然,因为文本大多是需要情感参与、思维介入才能真正理解、领会的。这么急地切入进去,学生反而是消化不了。所以,在让学生进入中心环节之前,一定要先进行一些充分地铺垫工作。
一是要把学生情感融入文本相近的氛围中,二是要把学生的思维由课间、上节体育课的兴奋中带出来走进课文中去。比如要学四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的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三首田园诗。虽然内容上是“农家乐”,但是那种宁静、祥和、闲适的乐,与城市的喧嚣之乐完全不同。所以,教师要先在读诗之前,给学生播放一曲淡雅的古琴曲,同时用多媒体播放些农村闲适生活的风景、场景画面,把学生从城市、学校的嘈杂心态中带出来,等学生安静下来了,再去让他们去与诗人“对话”。
二、要反复诵读
语文学习是绝对不能少了发声朗读的。一是,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生字的读音,如果有错误也可及时得到纠正;二是朗读可培养良好语感。比如节奏、断句、韵律等等,都是需要通过朗读来体会的;三是朗读与默读相比,对读者的精神刺激作用要强得多。朗读可以通过声音强化情感,也因为朗读时思维高度集中而容易进入文本精神世界。因而,朗读可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情感、意境把握。
为什么说在课堂上诵读文章最好不是一遍即止呢?因为第一遍诵读的时候,学生对文章不熟悉,主要是要熟悉文章的内容并掌握生字、词。所以,这一遍诵读时,学生一般是顾不上赏析、体悟的。第二遍是个熟练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一遍诵读能够脱离生涩。直到第三遍诵读,学生才能真正腾出思维、情感来边读边品。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做一次范读。这一方面让学生对文章的节奏、句读有个直观感知,另一方面教师对文章比较熟,能把作品的情感、思想通过读表现出来,能把学生的情感带起来。
三、要进行交流
语文的理解需要独立思考和体悟,一个人在独立环境中对文章进行个性的解读、欣赏是最能得到阅读之趣的,也是最能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的。但要达到这样的阅读收获,需要读者有较高的社会阅历、情感体验和文学素养水平。但显然,小学生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受自身思维能力、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对这个问题,如果教师通过直接讲授的方法来解决,又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参与度。学生听是听懂了,但不能达到内化、认同或共情。学习层面是不到精深、精达的。所以,还是需要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参与到学的过程中。那怎么办呢?就是通过交流、互动、探讨的方式。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或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一方面,因为学生要参与交流,其思维就不可能是停滞的、被动的,一定会在聽的时候考虑自己如何表达。这就进入了深度的思;另一方面,大家进行开放的交流,各种思路、思想、经验就集中到了一起,可以极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弥补其经验、积累上的不足。也就是集思广益。
以上,就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的致精课堂谈了三点。其实,构建致精课堂还有很多内容是需要教师研究和把握的。之所以重点谈这三点,是因为铺垫、诵读、交流这三种策略其实都比较消耗时间,很容易被“惜时如金”的教师们在构建致精课堂时抛弃。但正如文中所论,语文课堂不能太追求机巧、捷径,还是要注意把握节奏和语文习得逻辑,遵循章法、讲究次序,越是慢静、朴拙,越能厚达致精。大概就是与“慢工出细活”同理吧。
参考文献:
[1]闻实.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J]. 成功之路, 2009, 000(001).
[2]杨秀玉. 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 赤子(上中旬), 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