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林木 科学育种
2020-06-03吕腾波
吕腾波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入21世纪这个绿色世纪以来,我国林业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林业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和世界林产品生产、贸易、消费第一大国。
“现在我们国家的林木遗传育种已经在高速发展,批量的良种、技术脱颖而出,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科学研究与应用生产衔接度不够紧密等问题。科学研究要么顶天,要么立地。我们的研究就是希望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并可以得到推广与应用,真正为老百姓带来效益。”心怀这一质朴信念的正是一位“80后”的林业研究学者。多年来,他投身林业一线,默默耕耘,不断用科研成果助力地方林业的发展,为当地百姓带来实惠。他就是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曦阳博士。
立志成为“林地守护神”
来自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赵曦阳自幼就对林木情有独钟。“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在树林中玩。当时看到很多乡亲为了多种一小块地,绞尽脑汁地去砍树,心里就特别难受。那时我就有一个想法:长大后一定做一个林地的保护神。”这个淳朴的理想就像是赵曦阳人生之路上的一座灯塔,为他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有志之人立长志。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懂事的赵曦阳奋发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时,北京林业大学就成为了他的第一志愿。但当时家人和他对专业的具体内容并不十分清楚,懵懵懂懂地就报考了生物科学专业。4年间,在学校“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理念的影响下,赵曦阳对林木遗传的专业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幸运的是,“当时北京林业大学的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与林木遗传育种专业均设在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我本科的毕业设计就是在林木遗传育种专业做的,所以那时我就认识了林木遗传育种专业的张金凤老师、续九如老师和张志毅老师。他们为人都特别好,我很喜欢育种专业的老师们,喜欢和他们一起学习和工作。”采访中赵曦阳回忆道。
本科毕业时,成绩优异的赵曦阳得到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在北京青岛啤酒三环有限公司工作,同时还能解决北京户口。这对来自东北农村的赵曦阳及家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离开学校后,他马上投入了繁忙的工作中,成为公司里最努力工作的员工之一。如果一直就这样继续下去,应该可以收获一份光明的前途。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赵曦阳觉得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我还是喜欢与林木打交道,儿时的梦想总是萦绕在脑中”。
就像登山时,难免沉醉于途中美丽的风景,但登上顶峰才是心中原本的目的。有了明确的目标,即使走了一些弯路也终会再次踏上征途。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工作之余的赵曦阳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重新拾起课本。经过3个月挑灯夜读,原本基础知识就很扎实的他,最终顺利通过了研究生考试,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据了解,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始建于1954年,是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第一个硕士点和博士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里,赵曦阳努力汲取着专业知识,认真完成北京林业大学张金凤教授与合作导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王军辉研究员交代的每一项科研任务,心无旁骛地展开研究。他的努力得到了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带头人张志毅教授的认可,2007年,他顺利成为张志毅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开始了博士生涯。在博士期间,赵曦阳以毛白杨为研究材料,常年下基地做实验,为毛白杨良种选育提供第一手数据材料。博士毕业时,导师张志毅希望他能够在北京林业大学继续深造,并把前期的科研工作进行总结、形成成果,因此他加入了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沈应柏教授和邬荣领教授。然而2011年时,张志毅教授因心梗突然辞世,这也成为赵曦阳心里永远的痛。“恩师严谨的治学之风,大度的为人之道都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赵曦阳心怀感激地说道。怀着对恩师的崇敬之心,他辅助几位育种的老师将张教授生前遗留的资料整理,并以其为第一完成人申报了国家林木新品种与良种。
博士后工作完成后,心怀林学人最赤诚的梦想,肩负恩师未完成的使命,赵曦阳拒绝了多个南方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北京一些事业单位的邀请,离开自己在北京的小家庭,毅然决然地来到了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我想为家乡的林业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赵曦阳坦言道。
用科技实现林木育种改良
“五一刚过,经过一冬严寒风霜的抽打,红松的叶子早早地泛出了绿意,它挺直著腰身,显得那么大气壮美……红松在八九点钟太阳光芒的照耀下,处处显示出盎然的生机。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红松树或长在沿途的路边,或长在高高的土坡上,或相互缠绕像恋人般相拥着,或孤独地矗立像哲人般在思考着什么……”曾有人这样描写红松,并将其称为树中的“伟丈夫”。
加入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后,赵曦阳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东北红松、杨树等树种的遗传改良。据了解,红松是东北林区重要的生态树种与经济树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红松松子的需求越来越高,但在天然林的条件下,红松一般需等到20~30年才开始结实,难采摘,且产量较低、结实不稳定。这就极大地影响了红松松子产业化发展,也限制了红松推广与应用的进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赵曦阳及其团队开始对红松良种选育与高效培育发起挑战。
“我们在天然林、人工林中选择结实量大的优良单株,在红松小树上进行嫁接,争取在3~5年内实现结实,在缩短红松结实年限的同时,对树体进行矮化,降低采摘成本和风险,从而促进红松产业化的进程。”赵曦阳解释说。
据介绍,目前赵曦阳他们以红松不同用途良种选育与种子园升级换代为目标,以吉林省多家国家良种基地红松亲本及子代为材料,对其生长、木材、结实及光合等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建立不同用途红松良种选育技术体系,选出一批红松省级林木良种。相关成果已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吉林省东部山区林木良种少、良种使用率低的问题,不仅为地方红松优良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也为良种大面积应用建立了示范,对地方经济起到带动作用。据悉,由赵曦阳为第一完成人申报的“吉林省红松良种选育与推广示范”项目已荣获第10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7年来,赵曦阳不仅在科研上兢兢业业,在教学上同样尽心尽力。“科学是不能掺杂半点马虎的,工作时我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培养他们内敛、努力科研的精神。生活里我们亦师亦友,我培养他们外向、与人交流的性格。衷心希望我的学生们在毕业后,能在社会上快立足、立稳足,早日为国家林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作为林业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主任,赵曦阳依托该实验室申报了黑龙江省林木种苗检验检测平台,并已获得省质量监督局的批准。据悉,该平台可以检测林木种子与苗木质量,可严格为黑龙江省造林苗木质量进行把关。同时赵曦阳带领的科研团队目前正在进行东北地区乡土树种的指纹图谱构建技术研究,希望构建东北地区主要用材、绿化、经济以及生态树种的无性系指纹图谱,也希望可以对各品种进行亲缘关系鉴定等,从而切实解决地方苗木混杂的问题,切实体现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
鉴于赵曦阳奋力攻关的科研精神和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他荣获了第15届林业青年科技奖。“能得这个奖我很开心,这是对我过去工作的一种认可。真心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你们的帮助就是我前行的动力。北京林业大学的赵海燕老师,她教会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硕士导师张金凤老师和王军辉老师,带领我走入科学研究的领域;博士导师张志毅老师,让我懂得了做人的大度和做事的谦和。”赵曦阳满怀感激地说道。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这些奖项是对赵曦阳的肯定,更是对他的鞭策与鼓励。未来,他将继续脚踏实地地搞科研,努力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需求提供科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