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携手甘孜州 对口支援在雪域藏区结出累累硕果

2020-06-03杨琦

经营管理者 2020年5期
关键词:甘孜甘孜州对口

杨琦

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的指引下,2014年广东省对口支援甘孜州。7年来,广东省始终遵循“以民生援建为龙头,产业援建和智力援建为两翼”的总体思路,累计安排对口支援资金29.96亿元,实施项目275个;组织广州等8市计划外投入和广东省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约2.05亿元。

7年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四川省委、省政府,甘孜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对口支援在雪域甘孜结出了累累硕果。这是跨越万水千山的心手相牵,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关山万里飞渡,情洒雪域高原。他们从民生援藏、产业援藏、智力援藏三个方面,讲述了一个粤川一家亲,携手奔小康的故事。

/民生援藏/

生活甜如蜜 日子有奔头

初春的高原,阳光和煦,碧空如洗。

行走在甘孜高原边远牧区,一栋栋崭新的牧区寄宿制学校楼房巍然矗立,一座座标准化卫生院拔地而起,一幢幢公寓式的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干净整洁,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首首幸福赞歌响彻雪域高原……

藏区民生的改善,在日新月异的城乡风貌中,也在藏族同胞舒展的笑颜里。

国之兴以厚民生为本。去年以来,广东省聚焦甘孜州民生领域短板,着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重点领域问题,不断提升藏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2019年9月17日,一所高品质、全日制的现代化公办小学——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实现开学。学校占地70亩,教学楼、食堂、体育设施等配套完整。1700多名藏族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在这里,大城市里学校有的,这里也一样享受“同等待遇”。

“项目总投资超过1亿元,建设中广东省给予大力支持,帮助我们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甘孜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唐红说,学校的投用,将有效提升全县边远牧区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让边远牧区适龄儿童接受城区优质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问题,推动甘孜县教育再上一个台阶。

13岁的呷绒呷瓦去年9月份刚转入育才学校。谈起和以前学校的差别,他说:“以前的学校位于200多公里外的牧区,学校很小,设施简陋。现在的学校有很大的教学楼、操场,还有食堂,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校。在这里特别兴奋,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

2019年,广东省投入援助资金18893万元,在甘孜州实施双语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24个、远程教育网络项目3个,惠及学生3.8万余名,助力适龄儿童100%入学。

除了硬件投入外,广东还采取学校精准结对、挂职锻炼、专家送教上门等形式,共享广东优质教学资源。广东31所中小学结对帮扶甘孜州28所学校;举办9期“强师工程”培训班,累计培训校长和教职人员606名;选派10名教师到甘孜州内高中开展1年期支教,广州大学派出专家组送教上门。

6年来,从“马背小校”“帐篷小校”“点校”到双语寄宿制学校,从最初解决高原山区孩子“难上学”的初衷,到现在要追求“上好学”的目标,广东教育帮扶为甘孜藏区教育带来了喜人的变化。

在民生援建中,广东深化“组团式”医疗支援甘孜。去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与甘孜州人民医院、广东省疾控中心与甘孜州疾控中心继续深化结对帮扶,两所医院分别选派34名、11名专家到甘孜挂职帮扶,打造“医教研”三位一体的结对帮扶体系。

广东卫健委还协调中山大学为甘孜州138名医技人员开展卫生健康综合能力培训;先后派驻专业技术过硬、责任感强的各类专家团队25名到甘孜州开展支医活动,培训基层医务人员500余人次。

同时,广东还支持甘孜州稻城县、石渠县建立首个乡镇互联网医院,实现在线同步医疗,利用“网络医院”为甘孜藏区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广东“组团式”医疗帮扶有力促进了甘孜州人民医院的飞速发展。目前,医院设有临床科室31个、医技科室16个,其中“眼科”和“包虫病治疗中心”为四川省甲级医学重点专科,儿科等专科为在建省级重点专科。

在广东对口支援下,如今在甘孜藏区,全州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州”“小病不出县”的目标。

“我这个住房有100个平方米,易地搬迁资金投入17万元,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 银多村村民巴扎兴奋地对记者说,能够住上好房子,是托共产党的福。

在甘孜县茶扎乡草原上,银多村一排排风格统一的牧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被白雪装扮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去年,广东省安排16690万元,加快甘孜住房安全保障,帮助全州585户农牧民兜底解决特殊贫困群体住房安全问题,打造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 (村)64个,帮助理塘等9个县70个村实施“五改”“六通”“四好”新村建设。

同时,针对甘孜州内“包虫病”顽疾,广东省还安排4020万元实施城乡安全饮用水项目6个,让群众喝上干净放心水,村民直夸“党的政策好,水往高处跑”。

“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義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生活甜如蜜,日子有奔头。” 在谈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现年50岁的巴扎不禁感慨万千。

/产业援藏/

路子走对了,咱心里就更有底了

阳春三月,在甘孜州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桃花、梨花、油菜花……百花争艳,笑迎八方游客;一座座黑色大棚里,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村民正忙着采摘、装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广东省共安排资金11480万元,打造甘孜州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去年,首批打造的42个村“五一”“十一”黄金周共接待游客27.6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627万元。

在海拔4000米的理塘县濯桑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机器翻土、犁地,村民们在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不误农时开展春耕备耕,一派忙碌的景象。

“我们种植的萝卜等‘极地果蔬绿色、生态、口感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走进了都市人的菜篮子,希望今年能够走得更远!”理塘县康藏阳光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帆说。

在广东省对口支援下,理塘县濯桑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建成面积2.3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依托冷链物流,理塘已成为成都市农业产业转移重要生产基地和川菜直供港澳台试点基地县。

“如何增强藏区群众稳定脱贫增收‘持续力?我们立足甘孜产业基础、资源优势,深入分析甘孜有什么、缺什么和广东能做什么、给什么?着力找准与广东的互补点。” 广东省援川前方工作组负责人告诉记者。

通过调研分析,广东省“找准方向、突出特色、靶向攻坚”,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培育的“造血式”扶贫,增添可持续发展动力。

在“引”上做文章,加强产业对接。去年,安排援建资金300万元,开展招商引资、平台搭建和宣传推介等活动,举办了“圣洁甘孜”走进香港、广州、珠海等系列投资推介会,签约项目67个、签约总额374.8亿元、到位资金188.05亿元,其中与广东企业签约项目8个、签约总额10.53亿元、到位资金5.1亿元。

去年,在广东省援川前方工作组的支持下,得荣县成功引进江苏康佳雅汉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高原汉麻产业,在得荣县不同海拔高度试种若干个高原汉麻品种共计600亩。

“通过试种发现,得荣县是种植和发展汉麻产业的理想地区。下一步,我们将对汉麻进行加工,完善产业链,提高汉麻种植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脱贫、企业增产增效,为促进得荣县脱贫及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广东佛山市援建干部、得荣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叶平介绍。

在平均海拔3800多米的炉霍县斯木乡吉绒村,占地1000多亩的241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在鲜水河畔铺展开,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成为春日高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棚内小番茄、黄瓜、土豆等各类时令蔬菜鲜嫩欲滴、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碌采摘,准备运往成都等地的各大知名商超。

在广东省对口支援下,这里就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民”的炉霍县“飞地”扶贫产业园区。

“能吃到新鲜蔬菜,多亏了对口帮扶的广东省。” 石渠县洛须镇村民拉姆说。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石渠县,寒冷的气候,让很多果蔬在这里生存困难。

“吃新鲜蔬菜难、吃新鲜蔬菜贵。”多年来,成为石渠干部群众面临的一大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从2018年开始,广东省援建资金4100万,在石渠县洛须镇建农业科技观光示范产业园。

如今,园区100个连片的冬暖式大棚成为了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各类蔬菜在棚内蓬勃生长。2019年,园区生产蔬菜1680万公斤,实现产值3600万元,解决当地124人就近就业,村民实现务工收入456万元。

在“育”上下功夫,创建特色產业基地。去年,广东省安排产业援助资金19588万元,通过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贴息贷款、股权投资和运费补贴等方式,支持甘孜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共38个。创建了理塘县濯桑现代农业产业园,炉霍县冬暖式生态有机蔬菜大棚种植大棚等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

支持巴塘县措普沟、丹巴县中路藏寨等知名特色景区扩容提质,建设特色乡村旅游项目5个,发展特色旅游业。

同时,利用广东援建资金1400万元,支持德格县在麦宿实施19处特色民族手工艺扶持项目,促进“小作坊”向“扶贫车间”转变,扶持特色民族手工艺。

在“实”上出效果,突出产业带贫扶贫。甘孜州出台了《关于建立更加精准有效产业援助政策的指导意见》,构建贫困户入股分红、土地流转、保价收购、务工就业和技术培训等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以前种青稞,家里10亩地年收入3000多元,现在将土地租给公司,一年收入5000元;自己在园区务工,年收入3万多元;加上老公在园区配送蔬菜,每月收入5000元。加起来,我们家每年有8万多元收入,足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在园区采摘蔬菜的斯木镇吉绒村村民曾兴容高兴地说。

在广东对口帮扶下,炉霍县“飞地”园区已投入资金1.69亿元,建成蔬菜大棚300座,覆盖炉霍县88个贫困村及83个非贫困村,采取“土地租用+返聘务工+提成分红”模式,实现集体经济分红900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890元,打造出产业扶贫“新样板”。

同时,对德格县麦宿19处特色民族手工艺项目扶持,新增就业岗位600余个、人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

在广东援建方和甘孜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甘孜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位居四川省首位。

“得益于国家好的政策,我们土地入股,在园区就近上班,有持续增收的产业,路子走对了,咱老百姓心里就更有底了。” 曾兴容感慨。

如果说“搬得出、稳得住”是“输血”工程,那么“能致富”就是“造血”工程。只有在特色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实施产业扶贫,让贫困群众手握脱贫“法宝”,提升老百姓的造血功能,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脱贫致富。

/智力援藏/

拥有一技之长,致富的路子更宽广

“这次算是来对了,开挖掘机很早以前就想学,这次政府给我提供了一个免费学习的机会,而且聘请了专业的老师,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这门技术。开挖掘机薪水很高,只要懂技术、能吃苦,就能挣钱。想趁着年轻,到外面去打工,多挣点钱。” 来自道孚县30多岁的加措手拿职业资格证书高兴地说。

为提升贫困家庭劳动者就业能力,2019年10月15日-16日,由广东省对口援助、甘孜州就业局组织实施的就业培训扶贫专班和就业技能培训精品班在康定开班。

“好像发动机轴承上密封圈坏了,要换个新的,你看看,修理费和零件给80元行不?”“哦呀!都是村里人,你看着给哈!”去年12月20日,在道孚县维它乡维柯村,牧民阿金公布正与摩托车主扎巴交谈。

45岁的阿金公布先前居住在纯牧区维它乡维柯村最偏远的高山上,妻子长年患病,3个孩子都还在上学,全家5口都靠他挖虫草和打散工的微薄收入以及低保等政策性收入过活,家庭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左右。

2015年底,阿金公布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曾经倍感失落的他抓住县就业局组织的技能培训机会,参加了免费摩托维修技能培训。2017年,凭借手艺,阿金公布开起了阿金维修店。

配件齐全和维修技术不断提高的阿金维修店逐步得到乡亲们的信赖,生意越来越好,成为全乡摩托车修理店中的“排头兵”,加上政策性收入,他家每年纯收入达4万元,2018年他家如期实现脱贫。

“感谢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没想到家门口就能实现脱贫增收,接下来,还准备去县城开个店,以便获得更多的收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阿金公布信心满满。

在广东对口支援下,去年甘孜州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劳动技能培训30期,累计培训514人次。建立甘孜州职校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深化职业教育合作,推动实施粤甘“五年一贯制”中高职合作培养模式;积极服务“控辍保学”工作,对15周岁以上300多名辍学失学青少年开展实用技能培训。

在丹巴县格宗乡格宗村,村民兰卡初因自身文化程度低、没有一技之长,就业稳定性差,收入也很低。

2016年3月,在州县就业局相关工作人员的极力推荐和珠海市人力资源公司的介绍下,兰卡初被广东省珠海市润兴泰公司录用。后来被推荐到广东省珠海市晨新科技有限公司上班。

靠着吃苦耐劳,兰卡初现在每月工资已达到4000余元。在外打工四年多,兰卡初家里的经济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孩子们也都上大学了。兰卡初的丈夫用她寄回家的钱在家乡开始种植羊肚菌,家里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

兰卡初只是甘孜州众多贫困家庭通过广东对口支援,到广东务工的农民工中的一员。通过组织广东企业现场招聘等方式,提供就业岗位2.91万个,帮助405人转移就业。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多学一门技能,就多一条走出高原大山就业门路。如今,在甘孜州劳动技能培训基地里,学习劳动技能已经蔚然成风。

去年,广东紧紧抓住扶贫先扶志这一关键着力点,着力实施 “三扶三转”人才就业帮扶,即扶志转勤、扶技转能、扶智转富。实施“润育工程”,举办“农民夜校”“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扶志教育体系,安排214万元完成214村远程教育站点更新提档。

同时,广东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交流培训平台,全年举办教育、医疗、农技、旅游等方面甘孜急需、短缺的干部人才专题培训班17期,累计培训3028人。

构筑队伍共建联动机制,广东选派各类人才到甘孜挂职帮扶,甘孜新选派各类人才到广东各市挂职进修。拓展计划外干部培训渠道,为甘孜州培训领导干部,全面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宝贵人才干部隊伍。

“‘三扶三转相得益彰,不仅让贫困群众在思想上立志通过就业实现脱贫,也让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脱贫致富的路子也更加宽广。”甘孜州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猜你喜欢

甘孜甘孜州对口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山西省2020年对口升学考试 数学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模拟试题 数学(一)
守望绽放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