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2020-06-03王力华
王力华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情节,能复述故事。(重点)
2.能与同学交流对文中人物的看法,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难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对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竹外桃花三两枝---,水光潋滟晴方好---,横看成岭侧成峰---,明月几时有---。(出示苏轼图片)苏轼不仅能诗善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就是他为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牛》而做的题目。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注意停顿,齐读。解释题目。简介作者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东坡,一起走进这篇文言文。请同学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默读)
1.读通文意,并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情节,能复述故事。
2.交流对文中人物的看法,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流程
过渡: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进行预习,现在就一起接受一下挑战吧。
(一)检查预习
1、认读词语:蜀 处士 戴嵩 锦囊玉轴 曝 搐 谬 婢
教师检测,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声音宏亮干脆,及时纠正。)
2、质疑释义。
(二)学内容
过渡:同学们字词掌握的还不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再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请同学们看要求。(读准 读通 读懂)请生解释要求。(时间:3分钟)
1.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评议朗读,给短文画出节奏,生再读
师:注意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4.出示文言文,生释义。
5.出示现代文,生对接古文。
6.出示古文,生翻译。
过渡:面对同一幅画,杜处士和小牧童为何却有不同的表现呢?
(三)小组合作 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画出能表现杜处士和小牧童形象的相关语句,展开想象,并批注你对人物的看法。
2.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感受。
3.学生汇报
①认真倾听,大胆发言,及时补充。
②做好补批。
预设1:杜处士对画尤所爱。抓住“尤所爱” 想象他的表现:他可能这样夸......可能这样爱惜……还可能……
预设2:牧童“拊掌大笑”:拊掌是拍手,那是怎样的笑,想象牧童的动作神态,加上语言,指名演练。全班起立演练。“笑”什么,笑谁?①杜处士②戴嵩③围观群众……牧童(天真可爱,有什么说什么,挑战权威)
预设3:杜处士笑而然之。他的笑一是欣慰的笑,满意的笑。这个牧童,善于观察生活,能够和这幅画作比较,看出它们的不同。所以,杜处士对此感到欣慰、满意。二是欣赏的笑,赏识的笑。因为满意,杜处士是在用这份笑鼓励牧童,你是好样的!三是揶揄的笑。杜处士心里可能会想,艺术是用来审美的,而你如此求实求真。这一点,牧童还不清楚。他这一笑,就是在笑牧童还太小,太年轻,认知太浅。既然如此,杜处士为什么要“然之”呢?这就是杜处士作为“处士”的一面了,他不仅有才学,更有德行,更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他的这一“然之”,是对孩子的欣赏和肯定,是在帮助和鼓励孩子的成长,这正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过渡:一个笑字刻画了两个人物,苏轼的语言多么精妙。杜处士会不会因为牧童的话而嫌弃这幅画呢? 师:他依然会爱他所爱。
故事的最后苏轼引用了一句古语发表自己的观点(生齐答:)告诉我们:{生答}你同意吗?
(四)思文本辩启示。
1.你是否赞同“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原则,批注看法,并试着按你的想法改一改这句古语。
2.学生分享学习体会。
师:①“耕可问奴,织可问婢”②会问就够了吗?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
四、总结拓展
讲讲“我”的故事。
小贴士: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还没出村子,我看见……
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
(1)选择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讲“我”的故事。
(2)指名讲故事,评价交流。
小贴士:合理想象 角色转换 形象表达
结语:寥寥的93个字,把我们传统的画作之美,语言之美融为一体,讲述了一个丰富有趣的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最后,让我们拿起课文再读全文,感受文言文的简约优美。
板书设计: 書戴嵩画牛
杜处士 牧童
笑而然之 拊掌大笑
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