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幼儿园博物馆教育实践活动更有价值

2020-06-03刘晓琴张琳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展品博物馆汽车

刘晓琴 张琳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展示及教育作用,“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博物馆数量大幅增加,根据2012年至2016年全国博物馆名录统计,中国博物馆数量在2016年达到4826个,5年增长了24.8%,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尤其是儿童。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机构和文化基础设施,有着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开放性、综合性、文化性等特点,对幼儿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体验中心和知识宝库。

我园位于首都朝阳区的文化休闲功能区,多年来深入挖掘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结合幼儿发展需要及园所课程建设,创新开展“幼儿园博物馆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的有效路径”。自2013年以来,我园共带领927名家长与幼儿走进18座博物馆,共计开展了37次博物馆探秘之旅,努力实现家、园、社会的资源共享,打破界限,实现互融、互通、互动。我园的博物馆教育实践活动也在一次次的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再总结、再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成熟与完善。我们更是通过参观前、后的诸多教育环节,充分挖掘了博物馆教育实践活动背后的亲职教育、亲子教育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多重价值。

重视家园沟通,开展亲职教育

面对如此庞大的博物馆教育资源,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博物馆,让幼儿能够与展品“对话”,与博物馆产生良性互动,进而获得超越文物本身传递的知识的价值,让幼儿爱上博物馆,陶冶情操,培养博物意识,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

充分给予幼儿话语权,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博物馆教育实践活动并非是教师和家长的一言堂,我们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与意愿。活动前期,对于到底要去哪个博物馆,我们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决定备选博物馆,给予幼儿充分的主动权,通过幼儿集体投票选出最后要去的博物馆。

以思维导图为指引,明确整体架构。我们每学期初进行的教研活动,都围绕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以及学习方式,设计博物馆教育实践活动的思维导图,并邀请家长参与其中。教师先帮助家长理解幼儿具体形象的学习特点和游戏化的学习方式,然后家长根据自己的育儿经验,提出相关建议,共同制定博物馆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体内容框架。这样的教研活动让家长更充分地理解了幼儿园博物馆教育实践活动的意图,有利于后期充分发挥家长的参与价值。

实地考察,共挖教育价值,选择适宜的參观内容。在确定了要参观的博物馆之后,我们首先邀请家长先于孩子走进博物馆,通过现场参观、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等多种途径深入挖掘博物馆内的教育资源,发现并分析适宜幼儿参观、探究的馆藏资源,以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为线索,商定博物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与主要内容。

以北京汽车博物馆为例,通过实地考察,教师与家长发现:虽然汽车博物馆是幼儿投票选出来的,但是汽车博物馆内展品内容丰富,既有现代汽车也有古代汽车,既有整体的汽车造型也有各部分零件以及各种功能介绍等,这些内容都需要向幼儿和盘托出吗?这些内容适宜所有年龄段的幼儿吗?汽车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但幼儿对它们既熟悉又陌生,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汽车有不同的疑问与感受,所以结合家长的反映与教师的日常观察,我们确定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典型兴趣与需要:小班幼儿关注汽车的外型、能动起来的特点,中班幼儿更加关注汽车的构造,而大班的幼儿则会溯源,关注汽车到底是怎么来的等等。结合这些兴趣、需要,家长和教师在挖掘教育资源时也更加有针对性:馆内种类多样的汽车以及造型夸张的汽车外型都比较适合小班幼儿,进步馆内有关汽车生产构造、汽车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比较符合中班幼儿的兴趣点,创造馆中对汽车历史的介绍及古今中外的汽车则能很好地满足大班幼儿对汽车溯源的需求。这样的活动比一般的家长培训更适合调动家长积极性,又能唤起更多家长参与幼儿园博物馆教育的主动性,也让家长亲身体验到幼儿学习的特点。

共同设计参观活动手册,深挖教育内容。为了让幼儿和家长能更有价值地在博物馆玩起来,激发他们的求知动力、探索欲望,我们还和家长一起开发了系列的博物馆参观活动手册,作为亲子参观博物馆的具体指南。我们邀请家长来园,一起进行头脑风暴,确定了活动手册的基本原则——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主要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与动手操作。比如,在小班的汽车博物馆参观手册中,教师与家长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对圆形比较感兴趣的需要,结合馆内展品,确定了以车轮为主要的探究内容,并设计了粘贴、连线、数一数、拼拼乐等游戏,有效引导幼儿在馆内进行自主探究。除此之外,家长还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体需要,提出除了集体的探究游戏外,参观手册中还应有“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参观需求。

尊重幼儿自主,融入一日生活

创新“快乐转桌”活动,引导幼儿自主制定个性计划书。在走进博物馆之前,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快乐转桌,即每桌固定要素内容,幼儿就要素内容讨论注意事项、出现问题时应怎样解决等,通过参与每桌的要素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在一次次的小组共同合作与相互完善中,细化参观细节,形成自己的个性计划书,包含出行时间、出行地点、出行方式、物质准备、资料收集、同伴选择、任务分工、主要参观内容、分享形式、分享时间等。

日常渗透教育,铺垫相关前期经验。为使幼儿更好地与展品进行有效互动,教师将展品的相关知识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有效铺垫前期经验。以中班亲子参观中国古动物馆为例,在参观博物馆之前,幼儿有许多疑问,这些古动物都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这些展品有好多都是骨头呢?这些骨头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直接跟幼儿解释这些骨头都是化石,都是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幼儿难以理解,于是教师便组织了一次“考古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藏有恐龙化石模型的石膏板和三种简单的考古工具,让幼儿体验一下当小小考古学家,亲手挖凿出恐龙骨架模型,并组装成完整的恐龙骨架。通过“考古活动”,幼儿知道了原来博物馆里的这些骨头都是古动物的化石,是考古学家辛辛苦苦挖掘出来然后再组装到一起的,为之后的博物馆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多元巧妙延伸,拓展幼儿体验

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家长和幼儿一起带着活动参观手册,走进博物馆,按照自己制定的参观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探究与观察,共同完成其中的小游戏与小挑战。在此过程中,家长还主动引导幼儿关注展品信息,并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与方式为幼儿进行讲解,帮助幼儿实现与展品的充分互动。

参观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博物馆实践活动的结束,为了支持幼儿的兴趣,我们还借助园所现有环境与已有资源,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打造属于幼儿的班级博物馆。班级博物馆中的所有藏品都是幼儿带来的,幼儿的关注点从自己的喜好发散到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带来的藏品从“我喜欢的”转变为“有特殊意义的”。幼儿化身小小收藏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广泛关注生活中的事物,细致观察,深入探究,博物意识不断增强。

在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商定下,我们安排了每日固定的博物馆分享时间,设计了“耳朵里的博物馆”活动。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在博物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小伙伴们共同分享。除了分享幼儿园组织的博物馆实践活动,幼儿还主动将自己跟爸爸妈妈去过的博物馆在班中与大家进行分享。

幼儿和家长都逐渐爱上了博物馆,幼儿想将博物馆中的所见、所闻与家长进行分享,家长也想了解幼儿在博物馆活动中的收获,由此,便有了家中的“每日亲子时光”。如在亲子参观海淀公共安全馆的活动结束以后,大班幼儿运用自己在馆中了解到的营养知识,跟爸爸妈妈一起共同设计属于自己的营养食谱。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亲子彼此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同时促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一次次的博物馆教育实践活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幼儿的自主管理能力也逐步提升,在教师与家长的支持下,开始尝试自主规划晚间、周末时间与制定计划。

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了社会资源共享,打破了幼儿园的资源限制,为幼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在直接感知、动手操作、多感官体验和自主探究中,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展品博物馆汽车
展品被盗了
博物馆
《Radio World》公布IBC 2019“最佳展品奖”名单
汽车的“出卖”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露天博物馆
3D 打印汽车等
博物馆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
2009中国(昆明)东盟赏石石材博览会展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