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孩子,还是相互尊重

2020-06-03杨方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布景陈老师纲要

“教育诊断”栏目的专家:

您好!

最近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时,老师们关于如何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讨论引发了我的思考,分享如下。

大班综合教学活动“恐龙蛋历险记”中,扮演恐龙妈妈的陈老师设置了三个布景,分别是大树、草地和石头堆,请幼儿思考“在哪里藏蛋最保险”。孩子们很快就做出了相对合理的选择,全部跑向了第三个布景,并异口同声地表示“蛋藏在石头堆里最保险”。这时,“恐龙妈妈”却说:“我怎么觉得藏在大树下、草丛里也很保险呢?”说完便带着大家走向了第一个场景……

在课后教研中,教师们再次观看了教学视频,当回放到这一环节时,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A老师:陈老师,当孩子们都认为第三个布景最适合藏蛋时,你为什么不停下来,先听听他们这样选择的理由,而是要他们顺应你的想法跟着你去第一个布景呢?

陈老师:因为我觉得尝试在大树下、草丛中藏蛋也很有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提出“让幼儿能用比较、推理等简单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所以相对孩子们做出正确选择而言,倾听他们推理的過程则价值更大。

B老师:《纲要》提出“教师要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如果孩子首选的就是石头堆,你就应该先倾听他们这样选择的理由,然后再以恐龙妈妈的口吻提问“那你们为什么觉得藏在大树下、草丛里不好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样孩子的表达意愿第一时间得到了满足,而教师希望听到的思辨过程也得以实现。

B老师一说完,大家对其观点纷纷表示赞同。这时,C老师举手表达了自己相反的意见:“我刚才在视频中看到,当老师让孩子们跟着她去第一个布景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失落、抵触,而是蹦蹦跳跳地跟着老师前往,然后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没有选择将蛋藏在这里的理由。并且当他们跟随恐龙妈妈回到第三个场景时,也仍然踊跃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孩子们都没有感觉自己未被尊重,那我们又何必质疑老师的行为呢?同时,我觉得之所以他们的反应很自然、愉快,是因为陈老师是以恐龙妈妈的身份提出要求的,孩子们扮演的也是小动物,顺应别人的想法在这样的情景设置中并不显得突兀。陈老师的回应既体现了幼儿为主体的地位,也发挥了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数位教师听完C老师的观点,纷纷表示认同。

《纲要》一出,幼儿教师纷纷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集体教学的师幼互动中,一改以往管理者、指挥者、高控者的角色为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一时间幼儿的自主需要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然而,教育改革一旦矫枉过正,便会走入误区。AB两位老师的观点便是这一误区的现实反映。笔者根据日常观察,总结了几种常见现象,归纳如下。

现象     :一味迎合幼儿,导致教学无章法

语言活动上,当老师讲故事《小兔乖乖》讲到一半时,一个孩子大声说:“老师,我在菜场里看见了小兔子。”老师出于对孩子的“尊重”,就停下故事进一步询问:“你看到的小兔子是什么颜色的呀?”这一下,班上炸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地嚷嚷起来:“我有一只白色的兔子”“我喜欢灰色的”……教师面对孩子的“跑题”一味迎合,导致教学毫无章法,教学目标难以达成。集体教学是围绕教学目的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孩子的思维是跳跃的,他们往往会“跑题”。这时教师既要敏锐捕捉其中的教育价值,又要灵活机智地将其关注点迁移到教学主题上。在此案例中,教师可以这样回应:“故事里的小兔子真的被大灰狼抓到菜场准备卖掉吗?请你说说是怎么回事儿?”借机引导这名幼儿续编故事,然后教师再说:“那我的故事里小白兔被抓走了吗?你认真听完就知道了!”这样回应既尊重了幼儿的自我表达欲望,又保证了集体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委婉地提出了让幼儿倾听的教学要求。

现象     :视“规则”为绳索,抛弃规则游戏

学习《纲要》精神后,有的教师开始质疑“规则游戏”是在高控幼儿,致使规则游戏被弃之角落。一次体育活动中,教师让孩子根据背景音乐的节奏,大胆挑战在平路、陡坡、宽窄不同的独木桥以及S形桥等不同路段推动轮胎按节奏行进。课后,评课的教师一致认为音乐是在控制幼儿,教师要求的行进路线图也是在控制幼儿,并提出疑问:“为什么不让幼儿自由选择在自己喜欢的路面推轮胎?”似乎“规则”成了绳索,束缚了幼儿的个性发展。殊不知,游戏中的规则会让幼儿体会到更多的快乐,发挥更大的创造性。教师可带领大家一起听音乐,看路径,共同制定游戏规则,以此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提醒幼儿遵守规则,挑战难度系数不断升级的游戏,体验成功的愉悦。

现象     :教师谨言慎行,集体活动成了“哑巴教学”

有的教师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表达应该占百分之九十,教师尽量不要多说话”,以此来体现对幼儿主体地位的尊重;当幼儿表达时,教师尽量用肢体语言回应,减少自己的声音,由此“哑巴教学”成为主流。教师的谨言慎行真的是在“尊重幼儿”吗?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导”的作用如何体现?缺少教师“导”的教学还有教育意义吗?积极的教学应该是幼儿乐于参与,能体验活动带来的身心愉悦,并且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教学魅力——“老师真厉害,让我们学到知识和本领;我回答问题时,老师会积极回应;谁不遵守规则了,老师会善意提醒……”因此,教师应该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执教过程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方可最大化发挥教学的教育价值。

改革往往会矫枉过正。如何把握尺度,笔者认为“互相尊重”才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良性互动的基础:一方面,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另一方面,幼儿以关心、敬爱、尊重的态度与教师互动,耐心倾听,细细思考,遵守规则,以积极的态度回应教师的要求和希望。

这是我的看法,不知其他幼教同仁是否赞同?

湖北省黄冈市实验幼儿园   杨方

猜你喜欢

布景陈老师纲要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我的科学老师
小陈老师来上课
谈舞台布景的创新发展
艺林辨踪——浅析越剧布景的特色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谈舞台布景技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