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急流勇退”?
2020-06-03傅瑶刘肖岑
傅瑶 刘肖岑
“今天,天天小朋友又是第一个来到教室的,他放下自己的书包就和程老师一起打扫卫生。”“在制作虫虫道具的时候,天天独自完成了蜻蜓的制作,很棒!”……中八班的天天一直在同班小朋友的心目中扮演着“大哥哥”的角色,他总是能在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勇敢地冲在前头,他也似乎总是能把自己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经常收到老师们竖起的“大拇指”和其他小朋友崇拜的目光,可就是这样一个在大家看来十分优秀的孩子,近期的表现却让大家大吃一惊。
案 例 呈 现
故事一:一次班级户外活动,老师选择了一座“独木桥”让小朋友们逐一从“桥头”走到“桥尾”,这个游戏既可以锻炼小朋友们的身体平衡能力,又能增强腿部肌肉的力量。游戏开始了,男孩女孩各排一队站好后,于老师说:“小朋友们站好自己的位置,一个一个地走,不推不挤,咱们一起来看看是谁走得又快又好。”从幼幼开始,小朋友们在细细的“独木桥”上走得很认真。马上就要轮到天天了,他紧紧地攥着拳头准备“大展身手”,一旁的小朋友也在热情地鼓劲:“天天哥哥加油!”天天上了独木桥,刚开始走得很平稳,到三分之一处时,一个不小心,两条腿直接滑下了独木桥,跌坐在了桥上。小朋友们吃了一惊,随即看着天天哈哈大笑起来:“天天哥哥掉下去啦!”听到这个,天天的脸腾一下红了,立刻流下了眼泪:“你们尽管笑吧,我不玩了!”天天哭着跑开了,我默默地跟在他身后,只见他走到了一棵大树旁,把手重重地砸向了树干,脚不断地踢打着树根,嘴里嘟囔着:“我才不会输……”
故事二:一次冬日的武术课上,武术袁老师拿出了放在一旁的棒槌和大绳,带领孩子们玩起了“打地鼠”和“跳大绳”的游戏。游戏开始,只见小朋友们扮演的“地鼠”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按照游戏规则,被棒槌“打”到的小地鼠将到“惩罚区”等待被“惩罚”。孩子们左闪右避,开心地玩着游戏。一些被“打”中的小朋友来到了“惩罚区”,表情仍十分兴奋,纷纷说着:“打地鼠太好玩了。”“我还要再来,就不信能抓到我。”“下次我要跑得快一点。”……不一会,天天红着脸走出了游戏队伍,走到了“惩罚区”。只见他用力地跺着脚,嘴里大声地嘟囔着:“烦死了!我不想再玩这个游戏了,我老是输!”
“跳大绳”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颇具挑战的游戏,因为孩子们还不能准确地掌握大绳抡起的速度和起跳的节奏,除了少数几个小朋友能顺利跳过大绳,大部分小朋友都是在大绳抡起的时候脚就已经落地了。就这样,小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尝试,马上又轮到天天了,只见他紧紧地抓住老师的手,走到绳子下面,因为着急而过早抬起了脚,最终没能够配合绳子落地的节奏跳过去,失败了。看到这个情景,他的眼泪“刷”地一下流了出来,两只手叉腰。“没事儿的天天,好多小朋友都没成功,一会我们再试一次。”袁老师连忙安慰他。“不,我再也不玩跳大绳了!”天天哭着跑走了。
原 因 分 析
案例中一向优秀的天天,却在游戏时表现得特别“玻璃心”,一遇到挫折就“急流勇退”了。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输不起”的孩子,更有甚者,因为怕输而一开始就放弃了尝试。孩子在失败时表现出来的逃避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失败恐惧。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孩子“输不起”呢?
第一,“输不起”和孩子的性格有关系。研究动机的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指出人在竞争中会表现出两种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本案例中天天的动机就是一种典型的回避失败的动机。他在班里扮演“大哥哥“的形象,一直以来受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赞扬,所以凡事追求尽善尽美,“我要当第一”的念头在他小小的心里生根发芽,成为他认真做事情的动力,也成为衡量事情结果的唯一标准,一旦失败,他无法接受心理上的失落感,如若此时没有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他就会对自己失望,为了避免失败,拒绝再次尝试。
第二,“输不起”和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有关系。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是从依从性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逐渐过渡的,幼儿对自我的认识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即以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评价自己。同时,幼儿期待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因此当他们面对失败或他人的负面评价时,就会感受到强烈的挫折感,从而失去信心。“输不起”的天天正是因为听到其他小朋友的评价,才伤心地以为自己不再被喜爱,从而选择“逃避”挑战。
第三,“输不起”和成人的评价标准有关系。在充满竞争的成人世界中,教师和家长常常以“第一名”“最优秀”“最棒”等话语来鼓励和要求幼儿,造成幼儿对结果的重视高于对过程的体验。尤其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根深蒂固,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拔尖”,所以往往以极高的标准严格要求孩子,一旦孩子经历失败,就严厉指责,孩子担心被父母责怪、害怕自己失败后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于是办什么事得都战战兢兢,生怕失败。老师的一句“看看是谁走得又快又好”实则在孩子的心中添上了重重的一笔,“我一定能走得又快又好”成为天天心目中第一名的标准。
最后,“输不起”和教师活动设计的适宜性有关系。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从大多数孩子的发展水平出发,使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若活动设计太简单,完全停留在孩子原有的发展水平上,既没有挑战性,又不能很好地激发活动兴趣;若活动设计偏难,超出了孩子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导致他们对于活动失去兴趣。从“跳大绳”的游戏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极少数幼儿能顺利跳过大绳”,可见游戏活动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难度较高。
教 育 建 议
当孩子面对失败表现出“怕输”的情绪时,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十分关键,它决定了一个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勇往直前”还是“知难而退”。以下是可供老师们参考的策略。
首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输赢观。当孩子的任务完成得不够出色时,其自身的自我评价感会降低,“怕输”的天天在因为失败而哭泣时,比起劈头盖脸的批评和呵斥,他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和肯定。老师在鼓励孩子积极向上时,还要告诉孩子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不一定在所有方面都必须最优秀;同时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鼓励孩子只要自己尽最大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都值得尊重。“玻璃心”天天需要老师帮助调节情绪和分析失败的原因,为下次的活動总结经验,同时还要鼓励他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第二,合理降低要求,采取适当形式的表扬,增强孩子应对挫折的心理弹性。心理学家Weiner发现,个体一般会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等方面。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儿童会体验到满意和自豪感,自我价值感也会随之得到提高。因此当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时,老师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表扬应该指向孩子在行为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即过程取向的表扬),例如“你真努力”;而不应该是能力和个性特质方面的认可(即特质取向的表扬),例如“你真聪明”。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帮助孩子进行内归因,利用适当的表扬形式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第三,家园携手,增强日常沟通与交流。想要帮助天天更加从容地面对“输赢”,老师需要和天天的家长持续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天天的家庭教育背景及父母在家的教养方式,可以向家长介绍天天在幼儿园的表现以及老师的应对策略,以便家园配合,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最后,关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宜的游戏活动。老师在组织游戏活动的时候要关注游戏本身是否适合本班的孩子,避免过易或过难。如不能准确地掌握大绳抡起的速度和起跳的节奏,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连续跳大绳显然过于困难,极其容易挑战失败。可以调换成跳房子、走平衡木等活动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动作的灵活性,同时使他们获得愉快的体验,对于天天等“怕输”的孩子,也能避免由于连续挫败带来的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