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赫希望哲学与中国梦的逻辑关联
2020-06-03王伟
王伟
关键词:布洛赫;希望哲学;中国梦
一、布洛赫希望哲学的理论来源
(一)乌托邦思潮和犹太神秘主义
1516年,英国人莫尔在《乌托邦》一书最早提出“乌托邦”一词,阐发了对构建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此后,“乌托邦”便成了人们批判现实的苦难,寄望美好未来的代名词。1921年,布洛赫出版了《作为革命神学家的托马斯.闵采尔》,书中布洛赫对闵采尔的历史功绩作了高度赞扬。其次,布洛赫对犹太神秘主义也十分感兴趣。布洛赫把关注点聚焦在蕴含在犹太教中的救世主义精神,并且深受这种以人的拯救为核心理念的启发,后来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就是围绕着人的自由与解放而展开的。
(二)德国古典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我可以希望什么”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提出的三大经典问题之一,他从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两大领域来阐述希望问题,即希望是指向幸福的,而追求自由与幸福是人的本能。这种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能动性在布洛赫希望哲学里得到了充分展现。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黑格尔也是布洛赫热衷研究的对象,1951年出版的《主体——客体:对黑格尔哲学的解释》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创造性解读。但是,“布洛赫并不赞同黑格尔哲学的泛理性化和泛逻辑主义的特征,他反对黑格尔以绝对理念吞没个体主体性的做法。”[1]由此可见,布洛赫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从中挖掘出并探讨人的主体性这一重要概念。
(三)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理论
布洛赫是一位忠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希望哲学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找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通往科学之路。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具体的乌托邦”,因为马克思在分析具体社会运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的革命纲领,号召广大无产阶级行动起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最终人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与布洛赫通过唤醒人们内心的激情,建立起一个充满希望的乌托邦国度是一致的。
二、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基本内涵
(一)超越的维度:乌托邦精神论
布洛赫还对抽象的乌托邦与具体的乌托邦进行了区分。抽象的乌托邦意在寄托主观的幻想去构建理想的社会,是根本无法付诸实践的无稽之谈。与之对立的是具体的乌托邦,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称马克思主义才是具体的乌托邦,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未来的美好社会形态,并且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社会革命的实践,去变革现存社会,推翻资本主义的剥削统治。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建成物质财富充分涌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正在生成过程:“尚未存在”本體论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就集中体现在“尚未存在”本体论中,由此出发,布洛赫将历史上的哲学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培根、洛克等人为代表的形而上学、机械思维的流派;另一类是以亚里士多德、普洛提诺、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运动发展,动态思维流派。可以看出,布洛赫希望哲学是具有鲜明的运动、发展、变化特征的哲学学说,而不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空想之中。“尚未存在”本体论以“希望”为本,着眼于正在生成的未来,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超越性。
(三)人的存在结构:希望本体论
布洛赫还明确地指出人是希望的主体,他认为:“希望的主体和本质是人,只有人在需要驱动下的内在期待意识即主观希望与指向一种客观实在的可能性发生关联时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希望。”[2]希望哲学旨在告诉人们,世界是充满新奇和希望的,人作为希望的存在,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不能被现存所困,而是要怀揣希望的激情不断超越现存,探索未知的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三、希望哲学与中国梦的内在关联
(一)中国梦的基础:倾向性—潜在性和需要
通过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物质财富充分涌流,如今人们提出了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努力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此可见,“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在具体现实条件下形成的主观诉求和期待意识。
(二)中国梦的内涵:人内在希望本性的唤醒
希望是人最本质的属性,希望哲学的价值在于唤醒人内在的乌托邦冲动,使人成为具有积极意义的人,这是布洛赫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认为,人的希望本性一开始是沉睡的、未被激发的,人生活在现实世界的黑暗中。黑暗与饥饿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求生欲,人因为不满当下的压抑而去探寻光明的未来。“中国梦”就是对深藏在全体中华儿女内心希望的唤醒,一经提出便迅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令人为之一振,激动不已。“中国梦”描绘了一幅国家富强,民主振兴,人民幸福的美丽画卷,是我国未来发展趋势的美好愿景。但“中国梦”并不是黄粱一梦,不是鲜艳的泡沫,而是奋斗出来的梦,是靠各行各业的人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实现的梦。
(三)中国梦的实现:具体希望的生成
希望哲学的现实意义在于高扬人的主体性,使人们意识到自身蕴藏的巨大能量,人们可以通过激发内心的潜能走出困境并迈向成功,这一点与“中国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共同理想,不仅是一种价值引领,而且还是具体的行动方法。我们只要心怀信念,积极应对,不断磨砺,就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
[3]刘晓欣,宋雅朕.潜能、趋向与可能——布洛赫希望哲学视域下重释“中国梦”[J].学理论,2015(0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