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自芳香
2020-06-03小艾
小艾
刘恩兰的父亲非常开明,在山东潍坊广文大学教书的他把刘恩兰带在身边,亲自启蒙。坐在父亲的膝上,幼小的刘恩兰读书识字,学英语,背唐诗宋词,听天文地理……既聪颖又有强烈的求知欲。
1919年,只有14岁的刘恩兰进入南京汇文女子中学,成为高中二年級的插班生。虽然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但她优异的成绩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在学校,她勤奋刻苦,时刻提醒自己:要自立自强,为妇女争气。
仅仅一年半,刘恩兰就读完了高中三年的全部课程,考入金陵女子大学。为赡养多病的父亲,资助弟妹上学,她放弃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
1929年,学校送她去美国留学,攻读自然地理。当身材瘦小、黄色皮肤的她出现在克拉克大学校园时,立刻遭来学校师生的侧目。可是不久,他们就被她的钻研精神、领悟能力折服。三年后,长达400页的论文完成,在自然地理学的领域中,第一次出现了来自中国的女硕士。
学业完成后,揣着印有中国地图的大手帕,刘恩兰选择了一条艰险的回国路:横渡大西洋,周游欧洲进行科学考察。漫长的旅程中,她边研究边记录,浑然忘我。在挪威考察冰川时,山体突然崩塌,千钧一发之际,修剪树枝的当地妇女齐声喊叫,她才躲过惊险。半个世纪后,她深情回忆:“是善良的挪威妇女救了我!”
经三大洲十二国长途跋涉,26岁的刘恩兰成为中国第一位连续考察北美、西欧的女地理学家。回国后,她在金陵女子大学创办了地理系,讲授地理、地质和气象学课程。不久,抗战爆发,在随金女大迁移中,她除了带学生野外实习,还积极向国外媒体投稿,揭露日本侵略军的暴行。影响力渐至欧洲时,牛津大学以可观的奖学金邀请她攻读博士。
在牛津,刘恩兰以研究室为家,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她受命帮助英军测量英吉利海峡。地形复杂,水流湍急,潜艇上的她沉着勇敢,测量报告数据精准,为反法西斯贡献了一份力量,从此奠定了海道测量专家的地位。
谢绝导师的留英邀请,刘恩兰回到战火中的祖国。这年,她36岁,回母校继续担任地理系主任。她一边教学,一边参加红十字会,宣传抗日,救助难童。带学生在边疆考察时,她打绑腿,穿草鞋,身体力行。露宿山洼、野外断炊、竹索过江时脚下惊涛如雷,恶劣条件早已习以为常,刘恩兰以超乎寻常的勇气献身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研究成果源源不断。
抗战胜利后,她应邀赴美讲学,在科学领域的贡献受到赞赏,被美国学者称为“大地之娇女”。
硝烟散尽,刘恩兰怀着满腔热情投身新中国的建设,院系调整后,到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身材瘦弱,一身布衣,未说话前,她像个朴实的劳动妇女,可一旦开口讲课,渊博的知识立刻让学生入迷。
地理系步入正轨后,刘恩兰奉命进入海军航海保证部。当年近六旬,一身蓝布衣的她走上舰艇时,一脸惊讶的船长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被周恩来称为“海洋界巾帼英雄”的瘦老太太,正是测量海岸线任务的领头人。海湾、岛屿,地质演变,潮汐涨落,在从小热爱的大海上,刘恩兰指导学生完成的一幅万分之一比例尺的水深测量报告图,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科学研究的空白。
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就是她的战场,颠簸在风浪里,她为海洋学贡献了最后的力量。为了科学事业,她终身未婚,临终前唯一的心愿是:“把我的骨灰撒在大海里,我永远是海的女儿。”
1986年,刘恩兰魂归碧波,山的那边,海的那边,幽兰自芳香。
刘恩兰(1905-1986年):山东安丘人,中国第一位女海洋学家,地理学家。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