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考试题为例谈化学复习课教学的策略

2020-06-03包义才

化学教与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考题课标教材

包义才

摘要:以南京市部分申考化学试题为例谈申考化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从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教材、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等多维度阐述中考复习课教学策略。提出“研读课标找依据”“阅读课本找源头”“立足课堂巧设计”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考题;课标;教材;课堂;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5-0087-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5.023

一、引言

义务教育化学是化学的启蒙学科,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九年级化学的内容体现基础性,但深度、难度、广度却没有被弱化。中考复习课堂教学时间极其有限,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为例,下学期化学课新授和复习实际上课时间不超过80节,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的设计和课堂结构形式化的设计,使复习课不再是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充满生机、活力和持久的一个学习活动过程,再次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持续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复习的效果,使学生的能力、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如果课堂复习的策略不正确,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按照教材上下册依据单元顺次复习,重复旧课,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二、研读课标找依据

1.理念先行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标”是不同版本教材编写的依据,虽然不同地区教师使用的教材版本不一样,但是不同地区教师教学的依据“课标”确实相同的,“课标”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课标”规定了学习化学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教师要研读“课标”,深度的解读“课标”,才会守住教学的底线。在复习课中教师依据“课标”才会明确要复习什么知识内容,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层次。依据“课标”在复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标”就是教育教学的明灯,依据“课标”使我们在引导学生复习时做到方向明确,设计出更科学的复习课结构。

2.课标和教材的融合

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标,还要做到把“课标”和教材的高度有机融合,使每一节课都能在“课标”的指导下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融会贯通。

例1[南京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第18题.(1)]表1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出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启示:本题就是很好的把课程标准与教材高度的有机融合,“课标”出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P19(二)水与常见的溶液,活动与探究建议③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教材出处“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P36探究溶解度曲线1.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依据表9-1所提供的数据,在图9-11的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一溶解度曲线。

三、阅读课本找源头

课本中的知识点、实验、课本后面的习题、课外实验、资料卡片、图表等都是中考命题的基本素材和原创题的重要依据,大多数试题都是在教材的基础上依据“课标”再加工、再现发展而来的,教材既是化学知识的载体,也是化学知识和方法的“生长地”,在中考化学复习中关注教材是提高复习的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

1.回归教材抓基础

中考试题有百分之七十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考查,有些试题是直接取材于教材知识和课后习题,不少教师和学生在中考复习中不注重基礎,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理解不到位。教学效果反映出答题效果就不好。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回归教材,绝非简单的看书、背书,而是应该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彻底扫除盲点,并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教师应在每节课的教学结构化的设计中融入回归教材的环节,这样的课堂设计才会使复习全面而丰满,知识的网络才会结密结实,知识的盲点才会被彻底扫除,学生的知识系统才不会出现问题。

2.教材内容整合与重组

复习最基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碎片化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化,只有让学生把知识和技能系统化、网格化,学生的能力才会达到不断的提高。不要把回归教材等同于那种简单的浏览课本、识记一些基本知识点,而是在复习课的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中,要把教材的前后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把教材各章节各单元相关联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的整合和重组,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提高化学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2(南京市2015年中考化学试卷第20题)图1中的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且分别是由H、O、S、Na、Ca、Cu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其中B、E是氧化物,E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2:3;C、F、H为相同类别的化合物,F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热;G的溶液呈蓝色。图中的“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G的化学式为____。

(2)写出E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3)G和H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

(4)写出C→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启示:此题就是一个将知识和技能系统化,把教材前后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很好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一个经典精品题。若未对教材进行整合和重组的复习,解答本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教师在复习酸碱盐性质时能够把上册教材P21“实验1-6”和已学酸碱盐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学生通过“实验1-6”的实验现象很容易得到“氢氧化铜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和水”的结论,此题就不再是个难题了。

3.拓展与延伸

中考复习是对学生一年学习的提炼和总结,中考试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不仅要重视对教材上的知识点的复习,又不能仅停留在教材层次上,还要在每节课教学内容结构化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梯度,既有基础又要有拓展内容和适当的延伸内容。将教材上相关的知识点形成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在学生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拓展并延伸至“高中化学必修一”上和初中化学有关联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关联,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并建构知识网络体系,并最终实现从知识上升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再遇到有拓展提高的试题时,不至于手忙脚乱,无从下手。

例3(南京市2017年中考化学试卷第21题)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钠的某些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它们溶液的酸碱性及与酸反应时溶液的pH如何变化?

[实验探究1]向等体积、等浓度的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加入几滴紫甘蓝汁液,同时用蒸馏水进行对比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如表2:

[得出结论1]三种溶液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

[实验探究2]甲同学在烧杯溶液中加入约5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人几滴酚酞溶液,此时溶液由____色变为____色。向其中加入稀盐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乙同学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得到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____点的意义为

[得出结论2]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

[实验探究3]向等体积、含等碳原子数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别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鹽酸,得到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3、图4所示。

[交流与反思]b点的溶质为____(写化学式),将图3和图4的阴影部分进行叠加,发现两者基本重合,c点的溶质___(写化学式)

[得出结论3]通过上述分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过程,可以依次用以下两个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

启示:通过此题要求我们教师在复习课教学内容结构化的设计时不仅要关注教材的实验,还要在课堂内容结构化的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物质的微粒观,变化的守恒观、变化的平衡观,以及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注意挖掘出初高中知识能够衔接的部分内容,把这部分的内容适当地延伸和拓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还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能力的形成做一些铺垫。此题中碳酸钠和少量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的反应就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的学习内容,初中没有学过。此题体现的是物质的微粒观,同时该题也拓展了学生能用数据、图表、符号等处理实验信息能力和对信息的再加工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立足课堂巧设计

中考复习课要高于新授课,上课的结构形式不能同于新授课,不能按照新授课的结构形式设计课堂组织架构。对每一节课要有更高的站位和结构形式设计。研读“课标”、阅读教材是基于高位的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的设计,复习课不仅要有高位的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的设计,还要有课堂结构形式的优化设计。让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和课堂组织结构形式化的设计有机完美的融合,其实这是一种最高效的课堂复习教学。

1.典型例题引领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构化的设计中精选一个典型有代表性的例题,此例题能够体现本节课需要复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能够关注到相关知识的融合以及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还能把掌握知识与学生能力提升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于诊断学生存在的知识、技能、方法应用、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在复习酸碱盐的相关性质时就可以利用南京市2017年中考的21题。

2.变式训练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类知识点可以多角度多层次设计不同形式的问题进行变式训练,做到点面结合。教师通过不断地变换问题的情境,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以及问题的不同切人口让学生探索,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还能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化学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等思维,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习题巩固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精选习题,及时训练以期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通过习题巩固来强化知识、规律和方法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基本解题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把精选的习题与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相匹配,通过习题的训练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习题的选量要少而精,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在课堂内规定时间让学生能完成,起到限时训练的效果。教师要当堂批阅,当堂讲解及时反馈,增强教学时效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复习效果的提高。

4.拓展提升

每年中考都有一些适当提升和拓展的试题出现,这就要求在设计复习课时依据“课标”和教材适当提高教学要求,伸长教学的触角进行初高中相关知识的衔接,比如南京市2017年中考第21题就是能力拓展和初高中衔接的一个典范,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除了考虑知识点的问题,还要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特别是信息给予题、能力拓展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5.规范教学

每年中考有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的一个因素就是学生的答题不规范,这其中包括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化学学科语言使用不规范、实验步骤不规范、实验操作不规范。这些也是教师设计复习课教学结构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最低限度的减少学生因不规范而丢失的分数。规范教学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中考复习效果的有效策略。

五、结语

化学教师要不断地研究课标,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好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复习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在中考有限的复习时间内知识和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猜你喜欢

中考题课标教材
教材精读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中考题中的整式
一道数学中考题的编写过程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联手解中考题
此so非彼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