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角色游戏中实现“真”教研
2020-06-03刘奕万媛
刘奕 万媛
南昌市红谷滩红岭幼儿园作为《幼儿园创造性游戏中的教师观察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验园,选择了“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作为研究点,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幼儿角色游戏的观察研究之旅。我们打破了过去的教研话语权威淹没了大众声音、感性评价代替了理性思考、教研活动面临有形无实的尴尬局面,从问题出发,改变“一言堂”及“自上而下”的教研现状,在主动教研和角色游戏观察场景中交互切换,一步步推进教研,实现“真”教研。
一、研之有“惑”,问题引发真教研的开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研变任务驱动为问题驱动,自下而上听取一线教师在观察中存在的困惑与疑虑,寻找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常态的角色游戏实景观察中寻找真问题。教师纷纷提出问题:什么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观察什么?如何支持游戏?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游戏需要预设目标吗?角色游戏应促进幼儿哪些关键行为的发展?。
教研组依据问题的轻重缓急,确定每次教研活动的内容,逐一解决问题。这些真实的问题来源于教师内需,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教研中有话想说,有话敢说。
二、 研之有“理”,理论学习为教研点亮指明灯
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教研组首先从理论学习着手,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式研讨,教研活动改集体统一学习为以问题为核心的按需学习,教研中不再带领大家宣读文章,而是向大家推荐好文章自行阅读,集体研讨时鼓励教师相互交流,分享自我学习的心得,建立学习共同体,引发对研讨问题的深度思考,从角色游戏的特征出发,共同确定了角色游戏观察的内容,解决了教师在游戏中的盲目观察的问题,为后续的教研奠定了理论基础与观察依据。
三、研之有“方”,多途径创新教研形式
有效的教研方式,能引发教师的认知冲突和思维碰撞;有效的教研方式,能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与主人翁精神;有效的教研方式,能提高教师教研的效率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微格教研
微格教研把问题中的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通过对一个单元进行定格描述,分析有效的、无效的因素,寻找有效教育策略,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研讨的对象,从研究教材转换到了研究孩子。让我们来看看真假材料的微格研讨 “风味包子店”:教师投放了面粉、擀面杖、蒸笼、电磁炉,还有包子、馒头模型等材料。角色游戏开始了,“包子店”来了几位顾客,有的说要“猪猪包”,有的说要“大肉包”,有的说要“小花包”,可老板却说:“没有,这里只有素菜包子,2元一个。”顾客们没有买到想要的包子都走了,慢慢地,顾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都不来了,老板和营业员也没事可做,觉得不好玩到其他区域去了,只有面点师还在认真地做着包子。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为什么包子店的生意越来越冷清,孩子都不愿意去呢?关键问题出在哪里呢?(播放游戏视频“包子店”)分析视频中“真”材料限制了幼儿以物代物的假想行为,我们称之为真材料的假游戏,其实是生活体验活动,而非角色游戏。
通过微格教研,我们把“真”材料换成了 “假”材料,由假材料引发的真游戏促进了幼儿的假想表征行为显现,出现创造性玩法。此次微格教研活动,形式新颖,前后两段录像的对比,围绕一个来自一线教师的真假材料投放问题展开讨论,真实而形象,因而更有意义和价值,有效促进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微信群教研
鉴于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两位教师分上午和下午带班,如需进行教研活动,必须利用中午时间两位教师方能同时参加,但中午进行教研活动占用了教师的午休时间,教师精力疲惫,影响下午的工作。因此,我们尝试线上研讨的模式,教师在带班情况下,可以通过教研微信群,看到其他不带班教师的现场教研图片、幼儿游戏视频、教师讨论的观点,了解教研的全过程,并适时参与研讨,发表自己的观点。此方法从时间上、空间上延伸和扩大教研的时效性、灵活性。
四、研之有“果”,经验分享收获教研成果
教研的生命在于质量,质量的标志在于成果转化。我们将优秀教研案例、经典游戏案例等进行展示与共享,对优秀案例的经验进行梳理和归纳,形成园本课程的资源库,作为新教师的学习资源包。
角色游戏的“真”教研,使我们的教研由形式走向真实,由单一转向多元,由枯燥变成有趣,由客串变成了主角,教研真正成为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渠道,成为一种教师自主自发的行动研究,从而使得教师真正成为教研的主人。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学科带头人专项一般课题“幼儿园角色游戏教师观察策略的实践研究”阶段成果,立项批准号:18ZXYB012)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红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