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寿图像的文化属性、分类与研究意义
2020-06-03程波涛
摘 要:祝寿图像是指在传统社会中形成,主要应用于祝寿场域,以祝颂寿主延寿、增福、纳祥为主题的图像。可见祝寿图像主要的功能是人生礼俗的一种载体,更是祝寿礼俗与生命信仰、孝道伦理等结合的视觉图像样式。因此对于祝寿图像的界定与分类,不能只做简单的审美或民俗分析,也应认识到它的文化应用与社会功能,进而解识潜含其中的文化深意,以及该图像所折射出的国人生命态度、文化心理与福寿观念等,以便理性认知祝寿图像的生成、应用与传承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祝寿图像;文化属性;界定;分类;功能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安徽省民间美术实践教学”项目成果之一。
一、祝寿图像文化属性的界定
就祝寿图像本身的文化功能来看,它是寿诞礼俗中联络社会关系、增进亲情和友情、烘托喜庆气氛,同时是表达对寿主福寿祝福的视觉载体;就其文化属性来看,它又是我国传统美术的一个子系统和人生礼俗图像的有机构成部分。祝寿图像蕴含国人的生命意识、福寿观念等,并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欣赏价值的民俗艺术图式。它的特殊性体现在于:形式是可视的美术形态,并带有祝愿与仪式性的,其本质文化属性是民俗的。就祝寿图像的创作特色和审美趣尚来说,它又可以分为以文士精英阶层所崇尚的清贞意识为主题的祝寿图像与普通民众所喜爱的题材直接、寓意直白的祝寿图像等;从它的民俗文化应用的社会分层来看,传统的祝寿图像又有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异同之分。当然,在研究中也发现还有一些作为寿礼的寓意吉祥图像,以及为寿主创作的肖像画、生肖画等,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与祝寿主题有密切关联,也体现出人生礼俗图像特有的文化功能,从而构成了表现形式多样、意象构成丰富和材质多元的民俗艺术样式。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祝寿图像已经形成意象汇聚成相对完整和内涵丰富的民俗图像体系。它所牵涉和涵盖的层面繁复,而且其意象谱系构成范围之广、表现载体之多样,远远要超过其他很多人生礼俗图像,尤其明清以来,其文化功能在保存祝寿主题的前提下,更呈现出多义性与多元性之势。由于祝寿图像是包含生命信仰因子和伦理文化价值的民俗艺术,这种图像中同样也有良信与陋俗、俗信和迷信之分,当然,在其传承、传播过程中,自然也会有多种文化元素杂揉于其间,很难做简单的切割,但有些祝寿图在应用与汰选的过程中自会有所扬弃。因此,研究者对该民俗艺术现象的感受、理解与认知的不同,及其研究视角、知识结构的不同,导致所运用的理论框架和文化见解方面存在差异,甚至出现习惯性或常识性的偏差。例如,以往一些研究者经常简单而武断地把祝寿图像作为普通的民间美术或传统绘画种类中的某种题材,像一些人把刘松年的《商山四皓图》视为人物画,把沈周的《庐山高图》视为山水画,把郎世宁的《嵩献英芝图》视为中國题材的西画,把吴昌硕的《杞菊图》视为写意花鸟画,等等。这种简单的归类与轻率的命名、划分,无疑忽视了祝寿图像的文化应用和民俗特征,同时反映出人们对该类图像民俗特征认识的不足与茫然,而这显然无助于对人生礼俗图像文化功能的深度剖析。
二、祝寿图像的分类
就祝寿图像整体而言,它的意象构成较为丰富,形成原因和民俗应用较为复杂,且兼具了民俗和艺术的双重文化属性。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对祝寿图像进行分类。
(一)祝寿图像内涵的狭义与广义之分
《说文》曰:“寿,久也。”《韩非子》:“寿,寿命也。”古文中关于寿的本意多解释为“长寿永久”之意,而就祝寿文化本身而言,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祝寿的寓意往往都是多重而厚重的。本文仅就其民俗功用和吉祥寓意做出大致的分类:一种是狭义上的祝寿图像,是指专门用于祝寿场合祝贺生辰,祝愿寿主长寿多福,含有鲜明的祝寿寓意,并直接应用于周岁寿诞礼俗(古代基本从50岁开始过寿,尤其是60、70、80、90寿诞尤为隆重)的图像。这类祝寿图像寓意明显,民俗功能明确,应用性强,流传最广,而且易见易识,雅俗共赏,因此,易于为国人所喜爱。狭义的祝寿图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内容。另外一种是广义的祝寿图像,是指用于祝寿场合之外,包括含有祝寿等吉祥寓意的岁首迎新年画或岁朝图、新房建成时等喜庆时的雕饰等,这些是祝寿场合之外较为泛化与延伸的吉祥文化应用,但也隐含祈寿纳福等综合及叠加的寓意。广义祝寿图的外延具有普泛性,主要是指含有寿意的吉祥图像,如“三星在户”图案。就表现形式而言,有绘画的,有工艺美术的,也有书法和书画结合的寿“字中画”和“画中字”等,实际上广义的祝寿图像也是人们追求长寿全福心理的常见艺术样式。
在凸显主题与寓意诉求方面,广义的祝寿图像兼具祈求平安、久寿、多福等多重取意,有些虽然以祈寿为主的,但也体现出求吉、纳祥、辟邪、降福等吉意,民间信仰的文化元素突出。就文化应用来看,广义的祝寿图未必是仅仅用于寿庆的特定场合,春节和其他节日有时也会有祝寿图像的应用。当然,广义的祝寿图所表达的吉祥寓意是综合的,除了长寿之外,往往还会有其他与长寿相关的吉祥意愿,如:寿君王的祝辞中也会含有寿国的寓意;寿老人的图像中含有子孙兴旺、家庭和谐之意;人寿年丰中也蕴含对年成丰稔的企盼;钟馗献寿也同时蕴含有驱邪、纳福等多重寓意……这些皆承载着国人追求生活幸福、人生圆满的心理诉求。这类祝寿图像是在狭义祝寿图发展过程中寓意的拓展和原有层次的嬗变,并在特定文化情境下被赋予特殊吉意的化用。广义的祝寿图像是在其发展和流动性变化中出现的,即祝寿图像和吉祥文化交融互渗的产物。因此,这类广义的祝寿图像及相关文化现象不应被忽视或漠视,也理应成为研究时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
(二)祝寿图像的材质、意象与应用的分类
祝寿图像的类型又可以根据它的艺术载体、意象构成、民俗应用等进行分类。就艺术载体或材质来分,祝寿图像所涵盖的范围包括绘画、书法、工艺品等。就意象构成来看,蕴含长寿象征意味的题材,包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祥禽瑞兽、神异植物等,构成了祝寿图像丰富多元的符号系统。另外,以祝寿图像谱系的意象构成来分,主要有人物类、花鸟类、山水类、文字组合和无机物类,当然也有不同类属集于一图或一组图像之中的。而就祝寿图像的创作特征和民俗应用来看,有他寿和自寿之别,其中,他寿主要有寿帝王、寿官、寿父母、寿师、寿友等。另外,根据寿主的性别、地位和职业的不同,祝寿图像的意象构成也会也呈现出类型化和规范化倾向。
祝寿图像的表现手法多样,构成元素寓意丰富,这种图像潜含着祝寿的主题和心理因素。事实上,尽管对祝寿图像做出精准的分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出于研究的需要与必要,进行客观梳理、分类,无疑会有助于对该图像性质、内涵、特征和属性的正确体认,而这也正是研究基点和整体把握该图像的关键所在。当然,我们对于祝寿图像做合乎规律的界定与分类,本来也是不断深化认识和推进拓展的需要,可以不断弥补和完善该专题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意义
(一)挖掘祝寿图像本原意义
祝寿图像是民俗艺术中极富典型性和普泛性的美术题材之一,是我国人们渴望长寿、祝福生命常在的审美和实用结合的民俗艺术样式。
和那些作为单纯审美对象的美术作品相区别,优秀的祝寿图像除了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之外,更具民俗意蕴和浓郁烟火气,它所映射的不可能是创造者个人的情感、意趣,而是传统社会中群体的生命意识、长寿心理和吉祥观念。在长期的传承和流变的过程中,祝寿图像融入了太多的传统文化元素。祝寿图像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虽然它并非单纯的实用艺术,但是作为一种观念性与精神性的统成,它深深浸润着华夏文化的生命意识。
需要指出的是,民俗艺术并非“俗”,而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类属和艺术形态。而本文从民俗艺术的视角研究祝寿图像,更多的是出于其本质特征和民俗文化应用的角度考虑。事实上,由于以往美术史论界的研究对于民俗美术关注不多,包括祝寿图像在内的民俗美术研究在整体上长期处于边缘状态,没有引起研究者们足够的重视,如果仅仅从美术的角度进行分析就会忽视其文化应用的重要方面,更难以进行深度价值的探索,当然也更谈不上对其本质特征的系统归纳和理论的总结概括。作为传统美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祝寿图像的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在于这种艺术形式中注入了民俗和民间信仰等方面的内容,应该本着“以中解中”的观念与方法,对其做多学科的审视、体认和解读,才能更好地凸显其人生礼俗的本原文化价值。
(二)以多元视角阐释祝寿图像的价值
由于祝寿图像的生成和发展是受到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合力所致,它的研究显然要考虑到民俗学、美术学等多学科的影响和渗透。对祝寿图像系统的构成元素、文化应用进行分类,把握其特征和价值等,这样才有助于更大限度地“还原”其本真性,分析其应用的规律,处理好宏观把握和微观研究的关系,切实提高其研究层次。
对于含有风俗性内容和礼俗规范的祝寿图像而言,任何单一专业视角的研究及资料的匮乏,将难以支撑研究向纵深推进。民俗艺术是民俗和艺术交融的文化共同體,它承载了丰富的社会风俗内容,既是民俗文化现象,又是艺术现象。礼俗性和敬老传统是祝寿图像形成和产生的内在契机。由于它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其研究视角不应该是孤立的、单向度的,至少应包括民俗与艺术两个层面,而且要兼及伦理学、社会学、文学、传播学的层面的研究。祝寿图像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受众性和稳定的传承性,经过历代画家和民间艺人的参与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推助,其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展和丰富,兼具了表达祝愿和审美欣赏的多种功能。只有兼顾民俗和艺术等交叉学科层面,把祝寿图像放在传统文化情境和具体的学术氛围中,探究其生成背景、图式构成、图像内蕴、艺术价值,及该图像在时间向度的发展与表现等,才可能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理性的阐释。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是礼仪之邦,“国无礼不立,人无礼不行”,探讨人生礼俗图像中的祝寿图像,又何尝不是为研究中国的礼仪文化与民俗艺术添砖加瓦呢?
四、结语
对于祝寿图像的阐释应该遵循其生成与应用的内在规律,将其作为传统社会文化生态下的一种民俗文化和艺术现象进行剖析与研究。只有把祝寿图像背后深层的文化生态搞清楚,才能客观把握其文化属性,而对其分类的目的也是深化研究的需要,以凸显其特殊民俗文化地位和艺术价值。祝寿图像的研究意义不仅有助于拓展美术学研究的视野,也能进一步推动祝寿图像与传统祝寿文化的研究。这种看似寻常人生礼俗图像,其实不仅反映出祝寿礼俗,更能见出国人的生死观、人伦观与幸福观,以及政治和伦理的“在场”。因此,既要发现图像中所潜含的文化小传统,也不应忽视其背后所折射的文化大传统。
作者简介:
程波涛,博士,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