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高校人才价值观培育与专业化培养探析

2020-06-03宋佩暄

奋斗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融合内容

宋佩暄

在当下的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在提及“融媒时代”时,往往包含着如下两重含义:其一是指网络传播的所有载体(总称);其二是指传统媒体正在向新媒体转型。简单地说,就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正在或即将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形态深度联合重组,由此形成形式交叉、资源共享、传播多元的媒体新态势,并不断衍生出多种方式的媒介新产品,然后通过多元的展示平台传播给受众。

作为全球互联网最令人激动的实验场,我国的“媒体融合”并没有完全照抄西方,而是以“中国式”的方式大踏步前进,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领先者。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媒体融合”已经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方式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回首来路,从最初的传统媒体被动“挣扎”或日“创新”,到众多新媒体一夜间遍地开花、新旧媒介碾压式竞争,再到不同媒体在潮流的裹挟下主动寻求融合,最终基本形成了各有所长、互为渗透、无缝衔接、相生相长、多元分众、立体传播的认知共识。自媒体蓬勃生长,而传统媒体也都在积极拥抱新媒体平台或端口,从技术到产业,从流量、互动到服务,一场传播革命正在人们身边悄然发生。这其中,既有市场、政治的导向引领,也有技术、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合力支撑。

在即将到来的“科技智造时代”,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层面对于美好生活的巨大刚性需求,媒体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也责无旁贷。在总体求新向好的一片繁华背后,传统媒体的升级、转型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受体制惯性影响,时效性差、灵活度不足、内容形式单一、收入与劳动不对等短板一直与传统媒体如影相随。在融合过程中,一些传统媒体带“病”融合,在思维层面和操作层面流于表面,于是在传统媒体的组织架构中出现了众多“新媒体集团”。无论是“鲜”“活”的“自媒体”,还是“严”“谨”的“传统媒体”,都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这既有在技术层面的,亦有在内容层面的人才供给不足现象,不管时代抑或媒体如何之“新”,“内容为王”始终是传播学的金科玉律。由此,一个现实课题摆在传媒教育工作者面前,即高校应如何引领在校学子与时代需求相契合,探索出一条学需结合、学用结合的教学实践之路。

配合国家战略输入高质量融媒体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到主流媒体的全媒体化,习近平总书记为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本科生教学中,我们应该紧扣这一时代命题,把握媒体革命的热点话题,坚守、壮大思想文化阵地,充分思考专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为学生梳理国家新闻舆论工作的形势与变革历程,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一以贯之,给予学生深切的人文关怀。

目前,优质人才供不应求,而专业院校又往往是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欠缺,如此输送出去的毕业生,面对新的媒体环境,在上岗时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再次培养或培训。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责任加大新媒体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有义务紧密围绕国家在媒体融合上的战略部署,着力提高大学生队伍的媒介素养和媒体认知,从内容设计、技术传达再到专业意识等多方面引导他们掌握互联网思维,持续为媒体融合发展与机构建设输送高质量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播格局,以短视频、社交媒体和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传播方式,具有跨时空、互动性强和移动开放等特点,正在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以往由专业媒体人主导的大众传播已转变为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分众传播,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充斥网络,不断稀释着内容的专业性。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专业的眼光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判断和解读,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从而引导广大受众认知事物的本质规律。因此,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具备明辨是非的专业优势。未来的媒体人只有秉持着这种高度和深度,才可以保持用户的高忠诚度,令主流媒体立于不败之林,持续发展下去。

培养网络思维增强内容生产能力

“内容生产”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根本,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互联网思维,教会学生如何打破内容在形态上的界限,以及围绕网络的特有属性开展内容生产和产品宣发。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对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使其具有良好的网络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继而适应瞬息万变的全媒体时代。

互联网思维主要包括逆向思维能力、话题思维能力、产品意识能力和品牌风格化能力等。

首先,我们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视野,主动适应网络传播特性作分子化尝试,擅于将内容生产流程作逆向化处理,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媒体场景,考察学生的媒体策划能力。其次,在教学中可以经常组织话题讨论活动,比如以“圆桌对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话题,构思如何运用时尚的网络表达方式对传播过程进行包装与美化,继而增强用户黏性。再次,分享主流媒体的媒体产品经典案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产品意识,并对产品研发的全过程有所认知,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从创意、执行、制作到产出完成一个或多个媒体产品。最后,引导学生树立风格化的品牌意识,进行品牌化模拟实践。在此阶段,让学生学会对用户兴趣和用户特点等内容以数据化的形式进行整理分析,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品牌辨识度和用户满意度。

保持技术敏感“变身”技術达人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媒介,所需人才首先要具备传统媒体的采编播等综合能力,除此以外还需要有熟练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

随着5G、AI、4K、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新的传播方式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在人工智能勃兴的时代,技术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机器广泛地取代人力,在人力获得更大解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让科技进步为我所用。央视、新华社纷纷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出“AI主播”,通过扫描真人原型,模拟主播的动作和声音。再比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典活动转播过程中,“4K+5G”联合打造的高清直播又创下了一个技术壮举,观众可通过多样化的观看方式获得个性化的体验,这大大改变了重大活动的观看视角和转播效率。传媒专业学生应该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不断接纳和学习新技术,更好地呈现内容,实现内容传播和先进技术的交融联通。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技术革新带来的传播趋势变化,重点培养和培育学生对新技术的接纳程度和使用水平。在课堂上介绍新技术,以及在新技术背景下辩证地思考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在课下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比如进入传统媒体或新媒体企业接触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并将实践成果与理论知识交互转化。

校企合作教学聚焦行业前沿动态

融媒时代,专业化人才培养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利用线上线下的“校企合作”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对传媒行业和市场环境进行深刻洞察和创新性思考,以此打通融合实践学习的“最后一公里”。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可成为定制化教学的新方向,既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融媒创作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学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未来的媒体人才,应该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能够综合运用新技术手段为媒体品牌增益魅力。传媒专业毕业生想要在专业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跳出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藩篱,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补充新技术,做到“一专多能”。

与此同时,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作为新媒体方向的教师,更应将具体的教学实践落实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上,丰富课程环节设置,以新颖、高效和务实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揭开媒体融合的面纱,继续为媒体行业输送优质人才,积极参与、助推一个智能、互联、美好时代的到来。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王沫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融合内容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