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
2020-06-03陈松
陈松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先贤的话语激励着我们,以课堂为立足点,积极探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受到快乐。
一、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师要悉心设置蕴含数学问题的情境,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题材,真正以趣激情,寓疑于境。教师要创造性地探究教材资源,密切关注学生的经验,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运用,在“亲身创设的事物”中愉快地获得“真正的理解”, 从“创新”入手,让学生学得既牢固又轻松,让学生的思路更宽广、更灵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效”。
如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环形跑道长400米,彭莉每秒跑6米,李红每秒跑8米,兩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问多少秒后李红第一次追上彭莉?不妨这样安排教学,教师和一名同学站在一张课桌的一端(告知这里是起点),学生跑得非常快,教师跑得特别慢,像一只蜗牛一样,教师只抬起右脚没有跑出第一步时,学生已经追上。经过这样的演示,学生哈哈大笑,教师巧妙地运用这种极限思想,学生很容易理解当李红比彭莉多跑一圈时,第一次追上彭莉。接下来让学生快速跑两圈,教师还没有迈出一步,学生知道李红比彭莉多跑两圈时,第二次追上彭莉,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真实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再创造”,倡导数学教学的创造性,在领悟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二、通过感悟问题情境提升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浑然一体”,互教互学。师生在教学中“各尽所能”,发掘知识内涵,关注情感,体现人文关怀。如教学《2和5的倍数》时,可以安排这样的环节。
同学们你们都是购物小达人,请你猜出以下商品的单价。文具盒:10—30元,猜2的倍数;电话手表:540—600元,猜5的倍数;平板电脑:1600—1800元,猜同时是2和5的倍数。
下课啦!请按我的提示到运动场上去。学号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学生到运动场。学号是5的倍数的学生到运动场。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到运动场。剩下的学生的学号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联想,让设想在操作中得到验证,一个小难关一朵小浪花,一浪高过一浪,学生兴致勃勃地积极验证自己的想法,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在这些情境中,学生不是消极“看客”,他们是“情境的主人”。 练习呈现时,教师多用激励性语言,运用婉转的话语激发学生自我挑战的信心,让学生信心百倍地完成练习。
三、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提升应用素养
生活是数学的原型,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真实地置身于生活情境中,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而且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让他们关注数学思考。
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有两种题型学生易混淆。第一种题型,用长15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砖拼一个正方形,至少要用多少块砖?学生先求出15和12的最小公倍数60,然后再算长那面需要“60÷15=4”块,宽那面需要“60÷12=5”块,最后有的学生会得出结果“4+5=9”块。这时教师不妨站在教室最前面,让学生们想象如果只在最前面贴一行瓷砖,在最右边贴一列瓷砖,其余都是空的,会怎样?学生想象后,理解一共有4行,每行5块。要求一共多少块,应该是“4×5=20”块。第二种题型,一根木条长24厘米,另一根木条长18厘米,把两根木条剪成同样长的短木条且没有剩余,每根木条最长是多少厘米?一共剪多少段?学生先求出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6,第一根剪成“24÷6=4”段,第二根剪成“18÷6=3”段,总共“4+3=7”段。有的学生会认为是“4×3=12”段,这时让学生想象金店帮顾客加工手链,如果用乘法会怎样?学生说不但赚不到钱还会亏很多,借助这样的方法理解两根木条一共剪多少段,需用加法计算。巧妙运用这种生活经验,学生可以轻松理解算理。
教学素材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生活教育思想体现这种教学观念,它改善的是学生“被迫接受”的学习方式,寻求的是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和方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多提供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荆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