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翁传
2020-06-03高启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①。尝游荆楚间②,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③?”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④,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数斗⑤,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予。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炫璞而市鼠腊⑥,其可乎?吾既不能为此,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⑦。”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其中⑧,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⑨,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墨翁云。
(《凫藻集》卷四)
注释:
①槐市:汉代长安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后借指学宫、学舍。这里为杜撰的地名。
②荆楚:指楚国,今湖北、湖南一带。
③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④黧(lí):色黑而黄。
⑤墨沈:墨汁。
⑥炫璞而市鼠腊:比喻有名无实。《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朴、璞古音同,通用)。周人怀朴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
⑦泚然:冒汗的样子。
⑧绷(péng):充满。
⑨徼(jiǎo):求。
大意:
墨翁是吴地槐市里的人,曾经游走到荆楚这个地方。一次,他遇见有人传授古代造墨的方法,于是说:“我如果卖这种墨的话,就完全可以有钱读书了,何必像现在这样急急切切地到处奔走呢?”于是他回到家,在自家门上写了“造古法墨”几个字。他亲自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弄得手背龟裂、面色黑黄,他的形貌也奇特古怪,穿着宽大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帽子。人们望见他,全都认为这是一个奇特的人。他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他所制作的墨,有一定的价钱。价钱不合适,他就不卖。所以别人的店铺里人总是很多,而他的店铺里人却很稀少。
有一乡客讥讽他说:“你的墨汁虽然好,可为什么卖不出去?”墨翁说:“唉!我的墨用的是上好的材料,做墨时花了很大力气,特别辛苦,正因为制作的艰难,所以我不想随随便便就把它卖了啊。现在那些追逐利益的人,用一些鄙俗的方法随意制作,用低廉的价钱诱惑百姓,看着虽然像黑色的玉,试用时却如土炭一般,我私下认为这是可耻的事。假如我想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那就是对外打着卖古墨的旗号,而内里却拿不好的墨来出售,这就像‘炫璞而市鼠腊一样有名无实,这么做可以吗?既然我不能这样做,也就不奇怪粗制滥造的人太多了。再说,我的墨虽然卖不出去,可是看我的箱中,那些黑黝黝的墨还在,我有什么可悲伤的呢?”于是(他)闭门谢客而作歌道:“守着我黑玉般的墨以度终身,看见那些卖假墨的人,我(为之羞愧而)头上冒汗。”那乡客听到这些话后说:“真是一位隐士啊!我们这类人吟诵着圣人的言论,嘴里充满着高尚的道德,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我们难道不应该感到羞愧吗?”说完,叹息着离开了。
齐人高启听闻墨翁的话,认为足够自我警醒,于是就写了这篇文章作为他的小传。老翁名叫沈继孙,但世人很少知道他的姓名,只称呼他为墨翁。
【点评】
本文是明代文学家高启的一篇传记散文。虽然名为传,实则借传主之口,用形象化的方式,阐明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文章熔叙事、议论为一炉,寓逻辑说理于人物形象和对话之中,读后令人深思。因此,有人说,与其说它是一篇传记文学,不如说它是一篇讽刺小品;与其说是为墨翁立传,不如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针砭时弊。
文章的故事情节简单易懂,讲述了一位卖墨的老翁为了追求产品质量而认真制墨,由于他的墨用料好、制作难,而价格较贵,以致顾客稀少、店门冷落。但他坚决不肯为了追求利益而粗制滥造,更不会像别的商家那样靠低价来诱惑百姓购买劣质墨。以此赞扬了老翁出淤泥而不染、正直耿介、临财不苟、忠于自己的事业、恪守原则的品质。
深究起来,墨翁这个艺术形象是作者根据封建士大夫“独善其身”“高尚其事”的人生哲学塑造出来的,也是作者自己人格和处事风格的投影;而那些昧着良心追逐利益却不以为耻的售墨者,不正是当时靠巴结迎合而得位的贪官污吏的真实写照吗?洁身自好的墨翁对售劣质墨的商人表示不齿,其背后体现的是作者对官场上蝇营狗苟之人的揭露与抨击。
应该说,高启的这篇文章是受了韩愈《圬者王承福传》以及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影响。前者是韩愈为泥瓦匠王承福所作的一篇传记,先介绍王承福的身世和人品,接着叙述他的职业态度,进而对他独善其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表示认同。此文同样是以传记为名,作者通过他人之口讥讽社会上那些无才无能,却又贪图官爵禄位的人,表明自己恪守儒家道德,兼济天下的志向。后者是柳宗元借郭橐驼之口,说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柳氏同情百姓的思想以及改革弊政的愿望。
高启的这篇文章与韩、柳二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传统传记文学的一种写作方式和手法。(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