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葡萄牙,寻找大航海时代的声色与回忆

2020-06-03凌音

女友 2020年1期
关键词:鳕鱼里斯本瓷砖

凌音

葡萄牙,面积不足十万平方公里,却在五百多年前作为海洋探险的先行者,引领了全球大航海时代。

在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混沌封闭年代,人们不知道地球是方是圆,每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地球的中心。为了打破阿拉伯人从东方到西方传统商路的垄断,葡萄牙人怀揣逐利的初心,凭借爱冒险的天性在大西洋率先启用了航海罗盘,向广阔而神秘的海洋发起了挑战,从而将世界版图彻底改写。

这里是大航海时代的起点

翻开世界地图,葡萄牙狭长的国土像一艘停泊在大西洋岸边的古老帆船,首都里斯本就是它美丽的舷窗。曾经一只只不惧风暴的船队从这里扬帆起航,造就了一个神话般的海上贸易帝国。重温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里斯本恰好是串联诸多历史事件之聚集区,那里有许多凝聚着丰厚历史人文内涵的景观,多处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特茹河畔的贝伦塔,是葡萄牙七大奇迹之一,也是里斯本的地标。灰白色的塔身呈L形,并非如想象中高耸入云,但坚实稳固,传递出非凡的力量。碧波荡漾的特茹河水与之遥相呼应,远处风帆点点,水天一色。在大航海时代,归航的舰队就是在里斯本的这个入海口卸下从东方贩运而来的黄金珠宝、香料绸缎……

沿着特茹河畔继续前行,我看到为纪念葡萄牙航海鼻祖亨利王子逝世500周年而建的地理大发现纪念碑,好似一艘迎风远洋的航船,碑身上有33位航海家的浮雕像。站立船头的亨利王子将航海事业纳入葡萄牙的百年大计,从而使葡萄牙拥有当时世界一流的造船术与船队,以及一大批顶极的航海探险家。

纪念碑广场的水泥地上,有大理石铺就的巨幅世界航海图,上面标注着葡萄牙航海家远航世界的时间、地点与航线。达·伽玛于1498年开辟的、沿大西洋外海航行绕过好望角发现印度的航线,打通了东方贸易的窗口,联系起欧、亚、非三大洲。这条被称为“海角航路”的航道被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极力推崇,并修建了葡萄牙最为恢宏壮美的热罗尼莫修道院以资纪念。

地理大发现纪念碑的对面便是热罗尼莫修道院,建筑群是哥特式与文艺复兴式的完美结合,令人深感建筑之美。在修道院入口处,达·伽玛与葡萄牙诗人卡蒙斯的棺木相对而列,也许意味着两位葡萄牙史诗般的巨人冥冥之中灵魂碰撞。

“陆止于此,海始于斯。”四百多年前,当葡萄牙诗魂卡蒙斯站在欧亚大陆最西端的罗卡角悬崖上,面对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创作出史诗《葡萄牙人之歌》时,这句千古绝唱就成为罗卡角最完美的注解。

罗卡角被称为“世界的尽头”。如今,我站在这片位于里斯本以西40公里的岬角懸崖上,看到这块伸入海洋的巨岩孤独地守望着沧海天地。在那块面朝大海的十字架石碑上,清晰地雕刻着坐标:北纬38度47分,西经9度30分,当然还有以葡萄牙语镌刻的“Onde a terra acaba e o mar comea(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在葡萄牙,我脚下时常延伸着铺满碎瓷片的小路,像是翻涌着的蓝色波浪;水蓝色瓷砖装饰的老房子静静地矗立在中世纪风情的街道上。这些深浅不一的蓝色渗入葡萄牙人的生活,透射出一个海洋国家内敛忧郁的气质。

走进里斯本的国家瓷砖博物馆,一幅幅大型瓷砖墙壁犹如展开的历史画卷,将社会生活呈现:宗教、贸易、打猎……当然还有航海。

“Azulejos(瓷砖)”是葡萄牙语“azul(蓝色)”的衍生词,纯手工绘制的瓷砖艺术在15世纪由摩尔人引进,古瓷砖上描摩的曲线、几何或花卉图案,明显传递出阿拉伯风格,而其后在大航海时代,又受到中国明代瓷器的深远影响。

在这个有如瓷砖万花筒的国度旅行,到处都能看到瓷砖艺术,科英布拉大学校门前地面上的瓷砖拼图,神圣的知识女神目光如炬,那是该校的徽章;波尔图圣本托火车站前厅的墙面,饰有2万块锡釉纹饰瓷砖,描绘着葡萄牙的历史与人民的生活。离别的车站并不伤感,这一帧帧水蓝色的瓷砖,让行色匆匆的葡萄牙人仿佛依然身处家乡的街巷里弄,就像未曾远行。

夜色中听一曲法朵,海员们代代流传的爱情之歌

我最初知道葡萄牙法朵,是多年前观看维姆·文德斯的电影《里斯本物语》。影片中有这样一幕:歌手们面对里斯本的母亲河“特茹河”,演唱了一首关于海洋的法朵。曲毕,女歌手问男主:“喜欢吗?”男主反问:“你说哪个,这条河还是你们的歌?”女歌手答:“两者都是,因为它们已融为一体。”

穿梭于里斯本老区蜿蜒起伏街巷的28路电车,明黄色的车身精致古典,像是一座流动博物馆。我购买了一张单程车票,踏上这段复古之旅。缓缓的车轮丈量着脚下的里斯本,仿佛读取着这座古老城市的灵魂。下车后,我徜徉在阿尔法玛老城被岁月打磨得如陈年骨牌的石径小巷,看到酒吧与小餐馆门外张贴着一张张法朵演唱会的广告。

傍晚,我在阿尔法玛老城一间小饭馆里,挤坐在狭窄逼仄的餐位一角,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法朵之音的心痴神往。以切碎的鱿鱼拌橄榄油、香菜和辣椒碎而成的前菜刚刚上桌,如泣如诉的歌声响起。吉他曲调哀伤幽怨,女歌手富含磁性的声线沙哑悲怆,“你又扬帆去远方,何时才返航?我天天望眼欲穿,盼望你的归期……”

葡萄牙法朵之名“Fado”来源于拉丁文“命运(Fatum)”,蕴含了人生中无常的命运辗转、挥之不去的乡愁离别,以及爱情亲情的深情咏叹。19世纪初,住在阿尔法玛贫民区的水手们将起源于非洲与阿拉伯的伦度姆加以改编翻唱,形成了里斯本法朵。每当海员们踏上前程未卜的航程,就将思乡之情化为一曲曲婉转的悲歌,而留守的妻女们也面向大海含泪泣歌,凄怆动人。一曲法朵,缠绵而空灵,唱尽了以海為家的人们流转的宿命。

此后,法朵传唱到里斯本以北的科英布拉大学城。科英布拉法朵的特殊之处,在于只能由男老师与男学生身披黑袍献唱。于是,我坐在科英布拉“法朵中心”的小剧场,欣赏着帅哥身披黑色魔法披风深情演唱法朵,那歌喉流淌出的音色仿佛波涛汹涌的潮水,又似潺潺清澈的溪流,令我深深为之迷醉。

中场休息时分,女主持人告诉观众,科英布拉法朵又被称为“爱情之歌”,因为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统:年轻男子站在女孩家的窗下深情演唱法朵,路过的行人驻足静听,曲毕不能拍手,只需轻轻咳三声,以示对美妙歌声的赞许以及对年轻人追求真爱的鼓励。与此同时,若女孩窗里的灯光一灭一亮,则表明芳心暗许……于是接下来,当舞台上抒情优美的歌声再次戛然而止,小剧场里的灯关闭又打开,观众席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轻咳声,咳咳咳……

鳕鱼与葡萄酒,海上贸易的余味

鳕鱼是葡萄牙当仁不让的国菜,美食界流传着365种烹饪鳕鱼的方法。我的葡萄牙之行如果哪天没与亲爱的鳕鱼打个交道,感觉就不圆满。

在里斯本,我第一餐享受的是碳火烤鳕鱼,烤架格栅的黑色烙印像镶嵌在鱼肉上的一道道美丽花纹,微焦的鱼身完美地保留了甘美的原生味道,伴着诱人的炭火香气,十分美味。

在波尔图杜罗河畔的一间餐厅,厨师将腌鳕鱼在冰水及煮沸的牛奶中浸泡后,再加入洋葱、大蒜、黑胡椒,以特级初榨橄榄油煎炸,之后置于砂锅中放入烤箱焗烤……这份戈麦斯撒式焗鳕鱼让我明白为美食付出等待,收获的将是超乎预期的回馈。

享受美味之余,我好奇烹饪鳕鱼之术千变万化,为什么食材却总是腌鳕鱼?

“在葡萄牙,鳕鱼‘Bacalhau是指干腌鳕鱼,新鲜未腌制的鳕鱼被称为‘bacalhau fresco。我们葡萄牙人嗜吃腌鳕鱼的传统始于大航海时代,那真是一个富足光辉的年代啊……”餐厅侍者感慨地说。

500年前,为便于在漫漫海途中长期储藏,海员将鳕鱼纵向切割涂抹盐巴后再悬挂起来风吹日晒。如今,鳕鱼依然是葡萄牙家家户户的盘中餐,如果你在葡萄牙听到有人谈起“忠实的朋友”,那一定是指鳕鱼。

大西洋季风吹拂着伊比利亚半岛,在阳光普照的杜罗河上游山区,富含矿物质的海洋矿床蕴藏着硅质灰岩、沙砾黏土,滋养着茂密的葡萄藤,集山海精华于一身的堪称葡萄牙国酒的波特酒,就这样诞生了。

每年秋季,葡萄被采摘酿成酒后,会装入橡木桶水运到波尔图杜罗河南岸的加亚新城入窖。葡萄牙酿酒师认为,把新酒从颠簸迂回的杜罗河上游运到城里酒庄,让酒与两岸飘来的空气接触,使其在未入酒窖前吸收充足的养分,是酿造优质葡萄酒必不可少的环节。于是,这些载着橡木酒桶的平底木船,也成为波尔图市独具风情的城市明信片。

一位头戴礼帽、身披斗篷、手举美酒的潇洒男人剪影,高高矗立在杜罗河畔,那是桑德曼酒窖博物馆的招牌。走进阴暗潮冷的酒窖,一只只巨大的橡木桶上标记着一排排数字,仿佛是它们特殊的生命密码。这些葡萄酒在有限的空间里听命于时间,当它们破茧而出时,经年的沉淀孕育终于华丽变身为醇香馥郁、美味延绵的新生命。

品鉴美酒是酒庄推出的重头戏。我发现无论是香槟色的开胃酒白波特,还是红宝石色的餐后酒红波特,都比常规葡萄酒甜度高,让口腔享受绵软悠长的酒香同时,还遭遇甜蜜的温柔碰撞。原来,曾经葡萄牙酒商在向英国出口葡萄酒的漫长海途中,为防止葡萄酒氧化变质会添加少许烈性白酒。传统沿续至今,当葡萄酒发酵的酒精度达10°时,添加白兰地终止发酵,从而获得酒精度在16°~20°,并带有甜味的加强型葡萄酒。

美酒入喉,我想起法国作家蒙田所言,葡萄酒拥有“让那些过度保守秘密的人倾诉衷肠”的神奇作用。遥想大航海时代,葡萄酒让思亲的海员们找到心灵的寄托,而此刻的我身处波尔图,在平静与谦和中享受着杯盏带来的愉悦。

猜你喜欢

鳕鱼里斯本瓷砖
番茄鳕鱼面
买瓷砖
无死角瓷砖
厨房瓷砖选择安装有技巧
《鳕鱼的故事》
瓷砖识别
你真的吃过鳕鱼吗
《里斯本条约》有望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