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度写景:染得春光曜美文

2020-06-03陶海健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柳絮升格写景

陶海健

【设计理念】

本节写作指导课是在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盐城市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的,训练点为“如何写景”,教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升格,让景物‘靓起来”。教学过程具体分三步走:多方面观察,让景物有厚度;多手法描写,让景物有温度;多角度炼字,让景物有风度。

【课堂实录】

一、明示课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好!让我们在对古诗的美读中,开启今天的写作之旅。齐读——

(屏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生齐读)

师:这些写景句在诗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生1:交代了时间、地点。

生2:渲染了宁静的氛围,烘托了人物闲适的心情。

师:好的!追随诗人的足迹,我们看到了天空中的朗月、水底的游鱼,听到了清越的水聲、婉转的鸟鸣,体会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可以说,景物描写让诗味更浓,意境呼之欲出。我们再来看,大家知道这是哪里的景吗?

(屏显校园风景,学生指认)

师: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校园处处充满蓬勃的生命力。今天,我们就以校园河畔的绿柳为例,学会用手中的妙笔扮靓它。

(板书:让景物“靓”起来)

师:你们知道这里的“靓”的含义吗?对的,就是美丽、生动、漂亮。来,大声齐读我们这节课的目标。

生(齐):让景物“靓”起来。

二、现场作文展示——初写柳

师: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校园河畔的柳树,请你用两三句话快速描写你观察到的柳。

(屏显:初写柳)

(生微写作)

师:好,现在请告诉大家,你写了柳树的哪个部分。请大声朗读出来!

生1:我写了柳叶。柳叶似刚出生的小婴儿,嫩嫩的,绿绿的。

师:你重点写了柳叶的颜色。其他同学呢?

生2:我写的是柳条。柳条软软的,像少女柔软的腰肢。

师:哦,杨柳腰!(生笑)同学们的观察已有收获,那么怎样才能更加全面地写好柳树呢?我把河边的杨柳“搬”来了。大家可要看仔细哦!

(播放河边杨柳视频)

师:你们还记得茅盾的《白杨礼赞》吗?茅盾写了白杨树的哪些方面?

生(七嘴八舌):干、枝、叶、皮。

师:那么对于柳树,我们也可以写它的哪些方面呢?

生3:柳叶、柳果、柳条、柳絮。

生4:除了写它的颜色、形状,我们还可以写它的味道、姿态。

师:将这几个方面简单地叠加就行了吗?

生(齐):不行!

师:怎么解决呢?

生5:得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师:你们觉得可以按什么顺序来写?

生6:从远到近,从上到下。

生7:从整体到局部到特写。

师:说得真好!你们的想法和视频的拍摄者不谋而合。注意到了吗?他是按什么顺序拍摄的?

生8: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特写。

师:是的,一旦有了合理的顺序,层次就会清晰,景物的内容也就丰富了。通过一番探讨,想必大家已经明白:多方面观察,可以支撑起文章的厚度。

(板书——多方面观察)

三、现场作文升格1-再写柳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学以致用,按照一定的顺序将你笔下的柳写丰富,至少写到柳2~3个方面的内容。

(屏显:再写柳)

(生微写作)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

生1:柳树的枝条上,冒出了细细的叶子。微风拂过,柳絮在空中飞翔,在风中舞蹈。柳树摆动着柔美的柳条,宛如青春活泼的女子在摇动她那秀美的长发;而那嫩绿的柳叶,宛如美丽的发卡。

师:很好!修改后内容比初稿丰富多了。他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生2: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

师:是的。还有同学要朗读自己的作品吗?

生3:柳叶嫩绿嫩绿的,似刚出生的娃娃,让人不由得心生欢喜。它的枝条似瀑布,垂直而下。站在那里,我也好像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好不惬意。摸着它那粗糙的枝干,我仿佛看到了它在风雨中顽强拼搏的模样。微风拂过,柳絮飘飞,我嗅到了大自然无比清新的气息。

师:柳在你的笔下饱满而立体了。同学们还写了柳的哪些方面?

生4:我写了柳叶、柳果和柳絮。

生5:我写了柳条、柳絮和柳叶。

生6:我写了柳树的形状和柳枝的动态美。

师:经过升格,原先单薄的柳变得丰满,有了厚度,有了美感,栩栩如生。但是不是写得详细了,我们笔下的景就靓丽了呢?

(生静堂)

师:要想景物靓丽,教材给了我们许多“法宝”,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是综合运用各种写景手法的典范。同学们回忆一下,朱自清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

生7: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师:直接具体地描述对象,是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

生8:通过写乙事物来表现甲事物。

师:请你举个例子。

生8:文中先正面描写春花的鲜艳、香甜,然后用蜜蜂和蝴蝶从侧面烘托,正侧面结合。

师:这样一结合,春花的繁茂、艳丽和香甜就具体可感了。

生9:还有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不仅写了花,还渲染了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

生10:虚实结合。“闭了眼”后是虚写。

师:实写,就是大家实实在在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触摸到的事物。虚写从哪来?

生11:想象和联想。

师:虚实相生,既能激发人的想象,更能表现花的香甜,使人身临其境,与之共鸣。

生12:感官角度。在春风图里,作者先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然后通过嗅觉感受到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最后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悦耳动听。

师:正是因为作者调动了自己的感官,融入了情感,多角度灵活描绘,才有了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面。现在,我们以刚才一位同学(本部分中生3)的文章为例,看看文中的柳“靓”在哪里。

(屏显:略。)

生13:这段文字用了拟人手法,把柳树人格化,写出了柳树的清新可喜;还用了比喻,把柳条比喻成瀑布,写出了柳条的形状。

师:这样可以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还有吗?

生14:她运用了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的手法,既写了眼中的柳树,又用手感受了枝干的粗糙。文段里还有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实写了客观存在的柳树,又想象了风雨中的柳的模样。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要想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就合理地虚写吧!(生笑)这些手法可以使文章内容更生动、更丰富。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标注出修改后的语段中,你认为最“靓”的句子,大声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你运用的写作手法。

(生分享)

师:通过分享,我们更加明晰,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修辞手法结合、多感官描写结合等,都是很好的写作方法。多手法描写,让景物有了温度。

(板书——多手法描写:动静、虚实、正侧、修辞、感官……)

四、现场作文升格2-细绘柳

师:学习了新的手法,大家是不是跃跃欲试了呢?我们再来试一试,至少运用2—3种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柳树的特征。

(屏显:细绘柳)

(生微写作)

師:这一遍,感觉自己写得怎么样?

生1(笑):好多啦!

师:那请你读一下。

生1:河畔的垂柳,如一位饱含青春气息的女子。嫩绿的柳叶宛如新生儿一般,生机勃勃。微风吹过,如雾的柳絮飘动,为这位漂亮的女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悄悄走过她的身边,她伸出手向你问好。柔柔地抚摸她凉凉的小手,她在风中跳起了舞蹈。风停了,她安静了下来,在等待下一缕春风的陪伴。

师:你运用了哪些手法?写出了柳树的什么特征?

生1:我在这段文字里,综合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注意了动静结合和多感官描写的结合,写出了柳树柔软、下垂、生机勃勃的特征。

师:这样改,文章就有了灵动的气息。还有哪些同学用了两种以上的手法的?我们等着欣赏。

生2:春姑娘轻轻地来了。大多数花儿还睡眼惺忪,纹丝不动,柳芽却已露出了笑靥,惹得人总想伸手去抚摸一番。柔柔的,凉凉的,那是春的律动。不知什么时候,“哗”的一下,成桶成桶的绿颜料就泼了下来,染得满树尽是,真是绿透了!这满树的柳叶似乎都能榨出汁来。柳絮漫天飞舞,载着梦想,向着目标,扬帆起航!

师:你们能看出她的写作顺序吗?

生3:时间顺序。一开始,春姑娘才来,柳芽出现。然后柳树成长,颜色也越来越浓。接着,柳絮飘飞,开始播散种子。所以,她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师:的确,除了眼前的柳,她还写到了前些日子的柳芽。她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那么,这段文字“靓”在何处?

生4:这段文字运用了多感官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有视觉描写,写看到的颜色;有听觉描写,写了“哗”的声音;还有触觉描写,“凉凉的”。

生5:通过写其他花儿的情况,侧面烘托出柳芽出现得早,然后正面写柳,正侧结合。

生6:还有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虚写成桶成桶的绿颜料的泼洒,来表现柳树的生气勃勃。

生7:还有拟人,如“春姑娘轻轻地来了”,柳絮“载着梦想”。

生8:还有夸张手法的运用,“满树的柳叶似乎都能榨出汁来”,极言柳树的浓绿。

五、现场作文升格3-炼字炼句点染柳

师:同学们把她写作的法宝都挖出来了!你们看,观察更全面,手法更多样,景物自然也就“靓”多了。如果想让柳更具神采,更风度翩翩,我们还可以在什么方面下功夫?

生1:词语的锤炼与推敲。

师:好的,我们仍以这位同学的作品为例,讨论一下,看看哪些词语可以更精准些。

(板书——多角度炼字)

(屏显:略。)

(生讨论)

生2:我感觉“柔柔的,凉凉的,那是春的律动”中,“凉凉”运用得不太准确。律动不好用“凉凉”形容。

师:那换成什么比较准确呢?

生2:可以换成“悄悄的,柔柔的,那是春的律动”,表明春来得悄无声息。

师:你依然保留了叠词。叠词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节奏感和音乐美。

生3:“这满树的柳叶似乎都能榨出汁来”这句话中的“榨”,好像不太准确。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3:榨需要很大的力气,感觉绿色好像不太浓。

师:那换成什么词语呢?

生3:换成“拧”。可以改成“似乎轻轻一拧,就流淌出汁来”。这样还可以和前面的“成桶成桶的绿颜料就泼了下来”相呼应。

师:动词是语言的骨头,巧用动词,更能准确突出景物的特征,更能表现出柳的青翠欲滴。语段中的“泼”“睡眼惺忪”也用得特别传神。同学们的献计献策也让这段文字变得更精确了。下面,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自己笔下的柳,看看哪些词语可以再锤炼锤炼。

(生读并修改)

师:改好了吗?为什么要改?

生4:我原来写的是“风吹柳树”,现在把它改成了“风摇柳树”。

师:或许还可以改成“风扶细柳”,突出风的轻以及柳树的婀娜。

生5:我把“柳絮飘飞”改成了“柳絮正飘得紧”。

师:太棒了!一个“紧”字,境界全出!真正个性化的写景,一定要用心灵去贴近自然,一定要找到最适合它的那一个词。我们还可以把修饰语放在主语后面,采用倒装句式,实现句子的“陌生化与个性化”。比如“蓝天白云”可改成“天蓝云白”。我们还可以组合运用短句,比如把“柔柳、白絮、嫩叶”改成“柳柔柔的,絮白白的,叶嫩嫩的”,这样的表达明快清新,更加鲜活。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写记叙文时,哪些情况下需要用到景物描写呢?

生6:需要交代时间、地点或故事背景时。

生7:需要渲染环境、烘托氛围时。

生8:需要烘托人物的心情时。

生9:需要推动情节发展时。

师:花间看美人,马上看将军,记叙文中恰到好处的写景会让文章增色不少。本节课,同学们多方面观察柳,让景物有了厚度;多手法描写柳,让景物有了温度;多角度炼字,让景物有了风度。此景还可精心绘,情景交融韵味长,希望同学们课后细细体会。下课!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作文升格课,教学目标是通过训练,让学生能抓住景物特点,把描写变得生动。上完这节课,我有两点感触。

一是选准写作关键能力点,明确教学目标。学生每学期要完成8篇以上作文,但是不少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没有获得提高。因此本节课上,我主要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训练目标:多方面观察,让景物有厚度;多手法描写,让景物有温度;多角度炼字,让景物有风度。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思想飞翔,让课堂得到升华。

二是聚焦写作关键思维点,让教学活动更加充分。课上,我和学生互为对方的镜像,审视思考,对话融洽。学生积极动脑,自觉分析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在热烈的探讨中,他们笔下的文字一步步丰满。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中,我对一些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对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过于笼统。我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

【名师点评】

作文训练的次数跟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往往不成正比,这也许跟我们时常轻易地放过一篇习作的雏形有关。低水平的重复,永远不可能取得作文的成功,因此,升格势在必行。

陶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简洁流畅的教学思路。陶老师首先明确写景的效果,接着重点讲解怎样写景,共设计了“怎样观察、怎样写作、怎样升格”三个环节,最后提醒学生写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才能恰到好处。整节课分三个层次进行升格:多方面观察,让景物有厚度;多手法描写,让景物有温度;多角度炼字,让景物有风度。三度写景,染得春光曜美文。教学过程中,陶老师首先以写景名句导入,以校园中的柳为观察样本,引导、启发学生怎样观察,怎样有序写景,怎样让自己的作品条理清晰。然后,他又以经典名篇《春》为范例,引导学生自然归纳出写景手法,让学生有例可循。词语锤炼与推敲环节更是干货满满,让学生受益匪浅。

二是亲切平等的师生交流。好课是靠好的问题来推动的。“靓”是这一课最具教学价值的“生长点”,全课立足“靓”向纵深推进:如何让文章“靓”起来?文章“靓”在何处?还可以怎样让文章更“靓”?这些问题,巧妙地结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链”,使课堂成为一个不断思索、不断提高、开放灵动的所在。教师的追问引发了学生的积极响应,调动了他们的思维,让学生有了一双“发现的眼睛”。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实现了互动共生。整节课呈现出对话漫谈状态,有预设有生成,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的“主场”。

三是生动灵活的情境再现。于漪老师指出,“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场所”。很多时候,学生思维的激发需要很好的情境创设。情境对人的情绪有着一定的触发和暗示作用,个体处于不同的情境中,会对问题和现象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形成独特的感受。陶老师通过诵读古诗中的写景句创设情境,借观察校园河畔的柳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感悟。成功的执教者,一定是一位“弹琴的高手”,知道情境创设的适时。陶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四是扎实高效的技法训练。这节课安排了三次“升格”。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静心写作或修改习作,此时的课堂是无声的,可能不符合某些“唯氛围论”的人的期待。但我觉得,这个“静”是不可或缺的。课堂不是一个“秀场”,喧嚣不是语文课堂的主流。我们的课堂,特别是写作课堂,一定要让学生有深层次思考的时间,要让他们有时间去回味和提炼,有时间去写作和修改。这样的课堂,于安静中闪烁着积极活跃的思维火花,于扎实中促成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怎样的写作课才是成功的?我觉得,除生动情境的再现、灵动问题的设计、精准时机的把握、科学准确的点评外,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让写作真实发生,让写作清晰可见。我们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这样的感觉:我的文章或许不是同齡人中最优秀的,但我在创作最优秀的、属于我的作品。

(点评人黄友芹为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柳絮升格写景
柳絮
柳絮娃娃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整体思考局部推敲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爆燃的柳絮
同样的柳絮,不同的表达
写景成语连线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话题作文“错过”创意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