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家庭的生活垃圾分类实践及数据分析
2020-06-03张文博刘晓
■文 / 张文博 刘晓
有害垃圾
一、引言
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垃圾分类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垃圾分类作为关乎每个公众的切身小事,实际上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文明提升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垃圾分类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进一步阐明垃圾分类的重大意义在于提升社会文明,带动绿色发展,核心问题在于促进全民参与,养成良好习惯。
2019年11月27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生活垃圾分类提出更高要求,将于2020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北京市的强制垃圾分类正式提上日程。由于中国目前生活源可回收物体系和环卫体系两个网络的同时存在,生活垃圾在投放环节后即有部分分流,进入非正规回收渠道,因此不能实现对于可回收物的准确计量及估算;可回收物与生活垃圾清运处理量相比,统计主体不一致,统计口径不统一,统计数据不完善,是目前各城市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时,核算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作为在北京市生活工作超过10年的北京公众,也作为垃圾管理及环保咨询的从业人员,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垃圾产生及分类实践,系统完善地记录家庭源头生活垃圾产生量及组成,为探讨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处理流向提供实践案例及数据支撑,也通过开展实践,为青少年及家庭提供更生动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方法。
可回收垃圾
厨余垃圾
二、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统计方法
家庭生活分类实践采用实地监测法,在监测的过程中对家庭生活垃圾进行全量收集,即以家庭为边界,失去使用价值、无法利用的废弃物品均记录在内。在分类方式上,遵循2019年11月发布的 《生活垃圾分类标志》 (GB/T19095-2019),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4大类;为了分析可回收物的组成,进一步将可回收物细分为纸盒类、报纸类、塑料瓶、玻璃类、金属、废旧织物及其它可回收物,分别举例如下:
●纸盒类:包括快递包装(拆除外部胶带)、瓦楞纸、纸盒外包装(不含牛奶盒等复合包装物)
●报纸类:包括报纸、书本、打印纸及废旧图书等
●塑料瓶:包括饮料瓶、调料瓶、化妆品瓶(塑料部分)等,材质包括PET、PP、PVC
●玻璃类:包括罐头瓶、酒瓶、化妆品瓶(玻璃部分)等
●其它可回收物:复合包装材料(牛奶盒、果汁盒等)、透明塑料盒、轻质包装等
另外有害垃圾主要包括药品(纸盒单独拆分)、家用化学品包装、纽扣电池、充电电池、灯管/灯泡等;除上述类型外,家具、家用电器等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不纳入统计范围,如有产生单独讨论。
在垃圾分类实践中,需要注意的要点总结如下:
●确保分类垃圾的品质,纸箱等可回收物单独存放,避免油污、污水的污染;塑料瓶、塑料盒、玻璃瓶等清洗干净并晾干;
●厨余垃圾分类中避免混入其它垃圾,主要以菜叶、果皮等厨余为主,重油污的垃圾、大块棒骨、不易辨认的垃圾均放入其它垃圾;
●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不需要每日统计,统一收集之后在投放前分别称重计量即可。
三、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实践
(一)家庭基本情况
参与分类的家庭人口总计5人,成员基本信息见表2,为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家庭总收入在30万-40万元/年;在分类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小朋友的积极性,了解分类的背景意义、参与分类工作并协助完成数据统计工作;另外,爷爷奶奶对垃圾分类工作给予有力支持,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实践工作中。
本次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实践时间为2020年2月10日-2020年3月8日,共计4周。
(二)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实践数据
垃圾分类实践数据见表3,4周时间共产生生活垃圾46.1kg,按照人均计算,人均垃圾产生量为0.33kg/d,每周生活垃圾产生量变化较大,最低为9.5kg,最高为14.8kg;开展实践的时间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管控期,大部分时间均在家办公及生活,未有外出就餐及出行活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家庭生活垃圾分类计量统计表
(三)数据讨论及分析
1.关于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
在4周垃圾分类统计实践中,家庭人均垃圾产生量为0.33kg/d,文献中以及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实践中,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0.8-1.3kg/d,有明显差异,主要可能的原因为:(1)此部分仅为家庭源的生活垃圾,虽然疫情期间并未出门,不涉及商业源及办公时产生的垃圾,但在正常生活状态下需要进一步考虑商业及办公垃圾产生情景;(2)疫情期间家庭本身的购买及消费行为也有所限制,因此垃圾产生量相对较低;(3)因为家庭主要成员从事垃圾管理相关工作,在生活中更注意避免垃圾产生及浪费行为,一定程度上也可影响垃圾产生量。
由于仅为单独家庭的分类统计实践,因此不具有典型的可比性,如有更大范围的实践可以进一步探讨生活模式与垃圾产生量之间的关系。
2.关于可回收物的占比及组成
表4为4周内生活垃圾中四类不同组分的占比,从产生比例分析,可回收物占比在25.3%-33.5%之间,平均为27.5%;可回收物中以纸盒纸箱类为主,占可回收物总量的64.2%,占生活垃圾总量的17.6%,纸盒纸箱来源主要为快递包装及部分食品包装,初步统计在本实践记录期总计收到快递包裹超过30个,主要为水果、蔬菜及家庭日用品等,也反映了快递在目前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另外,在此基础上也需要关注其它可回收物,其它可回收物占可回收物总量的7%,主要以水果蔬菜的外包装塑料盒、牛奶盒及其它复合包装材料为主,虽然质量占比不高,但体积较大,另外鉴于其回收价值有限,属于低值可回收物,因此受回收市场价格的影响较明显,如果品质不高以及缺乏固定的回收渠道,则有可能进入其它垃圾中,因此在生活垃圾分类中需要对此部分垃圾的正常分类及回收利用过程进行关注。
表2 家庭成员基本信息表
表3 不同种类生活垃圾产生量统计表
3.关于厨余垃圾产生量的探讨
在4周的垃圾分类实践中, 厨余垃圾占比在31.3%-44.7%之间,平均为38.2%;如果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可回收物中纸盒类及塑料瓶均能实现有效回收,进入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中的仅为低值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及其它垃圾,在此情景下厨余垃圾占上述垃圾总量的52.7%,可以体现目前家庭源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含量高的特点;但也需要提出此阶段三餐均在家自行完成,因此厨余垃圾的产生量也会较高,实际生活情景下在外就餐时即体现为餐饮单位垃圾的产生及家庭厨余垃圾的减少,垃圾流向会有所不同;另外,第2周和第4周厨余垃圾的含量较高,厨余垃圾的产生量和家庭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也有明显关系。
表4 不同种类生活垃圾百分比
不同种类可回收物的质量百分比
垃圾称重
四、对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启示
本实践以典型五口之家为案例,分析了4周内家庭生活垃圾的产生情况及组成,4周总计产生生活垃圾46.1kg,人均垃圾产生量为0.33kg/d,其中可回收物占总量的27.5%,厨余垃圾占38.2%,有害垃圾占0.7%,其它垃圾占33.6%。通过分类实践,对后续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有以下建议:
1.应继续加强对于垃圾分类的宣教工作,作为从事垃圾管理的专业人员,在家庭中也需要进一步向小朋友和老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逐步提高分类的效果;另外,鼓励通过实际的实践行为来促进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及参与度,通过数据记录对垃圾的产生量有更深入的认知,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也能够触动减少垃圾产生的意愿。
2.关注垃圾源头产生的可回收物,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家庭源头产生的生活垃圾中有大量的可回收物,其中仅纸盒及塑料瓶就占到家庭生活垃圾总量的20.0%,此部分在后续流动过程中会进入到可回收物体系,对于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核算会有较高的贡献。
3.目前一个家庭的数据只能作为个例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不具有普适性及可比性;建议进一步开展家庭源、商业综合体、机关单位等代表性区域的生活垃圾产生及组成调研,具有一定规模后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特性及流动属性,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其他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