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堡再生”计划看法国乡村传统民居保护性开发
2020-06-03童威鲍颖
童威,鲍颖
(1.浙江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杭州 310018;2.浙江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引言
城堡是欧洲著名的古典文化标识之一,据统计,法国作为欧洲主要国家其境内拥有超过1万处古代城堡类建筑遗迹。按照用途可以将分布在法国各地的城堡划分为军事要塞、宫殿、酒庄和宗教遗迹四大类。法国形形色色的古堡不但记录着曾经遍布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经济实体的兴衰荣辱,而且成为今天海量游客凭吊古今的热门景点。截止2018年底,法国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共计8700多万游客购买过法国各类城堡的门票,占当年游客总数的80%以上,今天城堡游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法国旅游名片。殊不知,这种良好局面的形成并非是法国与生俱来的福利,要将数量庞大分布不均的古代建筑遗存妥善管理并且长效经营不得不谈到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古堡再生”计划(Plan de régénération du château),以及推动该计划逐步落实的法国乡村传统民居保护性开发政策。
一、“古堡再生”计划的起因
在转化成为旅游资源以前,法国巨量古堡的维护与管理长期困扰着政府。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贵族阶层,致使绝大多数原属于贵族的城堡地产转变成为国有资产,法国政府依靠公共财政显然无力维持数量庞大的城堡正常运作,因此对大部分古堡进行了长期封存。直至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法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欧洲一体化的全面实施,法国旅游业发展渐入佳境,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涌入各地古堡期望重温古迹,迫使政府逐渐开放封存的古堡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至此法国的城堡旅游市场才悄然开放。然而,受交通区位和知名度等综合因素影响,法国的古堡旅游呈现出严重的城乡客流量分布不均现象。例如位于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常年游客爆满,每逢节假日甚至以各种限流措施限制游客数量,而位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古堡却门可罗雀,如150多座阿基坦大区的乡村古堡全年游客接待量还不及巴黎地区一座城堡一天的客流量。由于大部分乡村古堡的“国有”性质,管理部门不能随意改变文物用途,直至20世纪80年代不少“经营不佳”的乡村古堡只好关门歇业重回封存状态以节省开支。
> 图1 修缮后用作酒店的斯堪达雅克城堡
> 图2 严格按照16世纪家居风格修复的斯堪达雅克城堡双人套房,除了家用电器,房间陈设布置完全尊重考古史实
> 图3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从修复后的古堡观景台眺望多尔多涅河谷,怀古之意顿生
值得注意的是古堡旅游热的城乡反差与法国当时的城乡发展失衡紧密相关,20世纪80年代前期正处于法国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乡村“空心化”现象最严重的时期,大量保存着古典民居的传统村落沦为无人区,致使依托于传统乡村经济的城堡旅游业独木难支。
针对以上问题,法国政府开始推行“领土整治”政策。其基本方针是通过国家投资强化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乡村基建水平与城镇持平,达到乡村可适应现代化产业的目的,减轻城市工业过度集中的压力,从而实现农村人口回流促进乡村经济复兴。法国各地的文保部门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及时推出了一系列古堡再利用计划,即以重新修缮后部分改变用途的乡村古堡作为农村旅游业升级的核心,以点带面开发依附于城堡的传统乡村,为当地人创造就业岗位进而激活乡村经济重塑法国新农村。经过长达两年的调研与论证,法国文化部门联合旅游开发部门最终决定以国土西南部的多尔多涅省古堡群为试点,于1986年2月正式启动了“古堡再生”计划。
二、多尔多涅省的试点
选择这一地区进行试点主要基于以下三点:1.古堡密度大且分布相对集中。多尔多涅省(Dordogne)位于法国阿基坦大区的东北部,历史上曾是英法百年战争的最前线,因此延多尔多涅河两岸方圆100平方公里的丘陵山地范围内密集分布着多达56座中世纪要塞古堡,是继巴黎大区后拥有最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法国省。2.古堡结构坚固易于修缮维护。这一地区的古堡大都出于军事目的而修建,以当地花岗岩为主要建材,结构坚实外观朴素,施工维护简便且成本可控。3.古堡与传统村落相互依存,在修缮改建过程中便于纳入村镇基建项目,管网铺设和电力系统改造可与附属村镇的民居保护及基建更新同期进行。
“古堡再生”计划的核心议题是保护与开发的辩证统一,为此法国文化部专门在多尔多涅省成立了以卢浮宫学院古建修复处专家为基干的古堡修缮委员会,再辅以旅游和行政部门共同推进工作。委员会根据考古价值和开发价值将辖区内的56座城堡划分为以下三个类型:A类为原址遗迹保护型,指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古堡。应以保留古堡聚落原始风貌为前提,进行必要的修缮。保留为主,修复为辅,以突出古堡聚落的原真性和历史沧桑感为出发点,将其视作一种见证历史事件的载体,将施工重点集中在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周边村镇的交通互联上,对城堡原址尽量不参入现代修饰的痕迹,以确保其风貌遗址的原真性。
B类为生态环境保护型,指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景观价值的古堡。应以维持古堡原有的建筑风貌为基础做必要的生活设施更新,从而赋予其新的展示功能或景观平台功能以融入周边生态环境。其做法是对古堡进行一定程度的维护并完善基础设施,综合整治古堡周边的环境,以恢复自然生态景观为主要目的。
C类为修复宜居保护型,指文物价值一般但具有商业开发潜力的古堡。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前提下对古堡遗存建筑进行完整地修复,同时完善古堡聚落周边的生活服务设施,在保留聚落历史风貌的同时,兼顾提升在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接纳现代化业态。通常以尊重聚落整体的历史风貌为前提,赋予古堡区域内的居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保障古堡聚落的居民能够在舒适的生活环境下居住与工作。
根据以上标准多尔多涅省古堡修缮委员会在1986年5月公布了其辖区内的古堡分类:A类9处,B类17处,C类30处,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工程招标。为解决乡村地区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法国文化部与地方政府达成协议,由中央与地方按照一定比例集资设立古堡再生专项基金,以高于市场价10%的设计费用鼓励专业工程技术队伍加入,并接纳来自企业的专项赞助用于C类古堡的后期商业运营。在得到了较为充裕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后,多尔多涅省古堡群修缮工程于当年8月陆续开工,其中30座C类古堡连同其附属遗迹在开工3年后相继试营业。出于考古保护的严谨性和生态恢复的时效性,A类和B类古堡则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渐次向公众开放。
率先开放的30座C类古堡按照其修缮状态做出了如下的商业功能划分:14座星级酒店、7座酒庄民宿、3座陈列馆或主题博物馆、1座露天歌剧院、3座教堂以及2座修道院。为了加大对试点工程的支持,法国旅游部门采取了全面的财务激励:游客居住由C类古堡改建的酒店可减免10%的费用,居住在依附于古堡的农场、传统民居等可减免25%的费用,如果游客自驾房车停靠在指定的古堡宿营地范围内过夜则全部减免露营费只收取水电费。这一政策刺激显著改善了多尔多涅省的旅游态势。根据1989 年到1993 年五年间旅游营收数据显示,古堡改建的旅馆房间几乎提前数月预订一空,而围绕古堡的高质量的酒店住宿增长了11%,城镇酒店数量同比激增了65%,农场住宿增长了72%,宿营地面积扩大了50%。而与古堡旅游密切相关的度假别墅、度假村等周边产业发展迅猛。截至1999年,旅游业一跃成为多尔多涅省第三大产业,产值直追本省拥有千年历史的葡萄酒酿酒业和水果加工业。得益于旅游业的兴起,该省乡村地区的交通与民生基建得到了明显改善,高速火车将主要城镇相连,火车站门口有直达各个城堡的公交;围绕古堡的景区步道与探险小径得到扩建与修复;农村的通信、邮政、互联网和金融服务等也完全按照城市标准进行了升级改造,依托于“古堡再生”计划的领土整治试点工程在多尔多涅省取得了良好效果。很快,榜样效应显现,整个1990年代法国各地都在谈论着古堡再利用的话题,曾经风光无限的古堡再次为21世纪法国大力推进新农村旅游发展全域旅游业找到了自信。
三、斯堪达雅克城堡的“再生”之路
虽然试点工程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但是多尔多涅省对部分古堡的商业开发却在文物保护界引起了广泛争议,主要批评观点集中在对C类古堡修复后交给开发商经营用于酒店等盈利性项目。舆论普遍担心当地文保部门会受到经济利益驱使放松文物保护标准,纵容开发商私搭乱建对古迹造成开发性破坏。面对质疑,多尔多涅省古堡修缮委员会采取了开放态度,一方面公开发表了古堡定级标准和施工招标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举行听证会20余次,并邀请媒体实地参观,详细举证说明了引进商业资本对当地古堡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必要性,其中以斯堪达雅克城堡(Château de Scandaillac)的修缮再利用最具代表性。(图1)
斯堪达雅克城堡因坐落于与其同名的高地而得名,城堡由主堡、围墙以及分布于数百米开外的四座瞭望塔组成,始建于13世纪末,自东向西俯瞰山谷扼守着通往本省重镇贝尔热拉克的道路。从古堡区区502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和3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判断设计之初是一座单纯用于防御监视功能的军事堡垒,英法百年战争中(1337―1453)城堡多次易手且遭受了很大的破坏。直至16世纪城堡的防御职能逐渐失去以后,有当地富户将城堡并入自家庄园加以修整,拆除了朝向西边的围墙扩建了院落并在主堡上开设了窗户,随后又添置了少量服务于生活的艺术装饰,这才使得古堡略微摆脱了军事设计的初衷。然而与那些法国国王们建于文艺复兴盛期的奢城巨堡相比,斯堪达雅克城堡就好比站在天鹅面前的麻雀一样毫不起眼,它只不过是被古人改造成了一座大型的民宅而已。法国大革命后古堡被收归国有并于1910和1930年代两次拍卖均未能找到买家,直至1972年一直充作谷仓,在群星璀璨的法国古堡名录里它显得太过朴素太过渺小了,似乎永远没有出头露面的机会。
转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受城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影响,多尔多涅省将辖区内古堡做了一次排查登记,将其中品相较好的城堡开辟为博物馆意图招揽游客。斯堪达雅克城堡经过简易修理后作为当地水果加工产品的历史陈列馆向公众开放,然而事与愿违,1972年开馆后的年平均接待量还不到20人,亏损严重的地方政府被迫在1982年冬天再次关闭了古堡。事实证明,在城市化进程高速运行的时期,基于城市经验被动展示文物的做法在基础设施落后和人口流失严重的乡村地区完全不适用。
1986年的“古堡再生”计划终于为斯堪达雅克城堡找到了出路,由于考古价值不出众而位列C类,在开发论证过程中古堡修缮委员会决定依据乡村民居保护更新条例的相关条款对古堡进行保护性开发,即在保留古堡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改善其内部居住环境,使其能够顺畅融入改造后的新农村社区接受现代化业态。城堡的修缮工程招标于1986年8月完成,由古堡再生专项基金支持得到了来自巴黎古建修复技术专家的指导。1987年4月古堡的外立面还原与整治工程结束,进入了最关键的内部装修改造阶段,由先前中标的注资企业法国酒店业联盟索菲特(Sofitel)集团聘请的施工队伍在古建修复专家的全程指导与监督中将城堡改造成了一家拥有9间套房的四星级酒店。
为了防止开发商因专业知识缺乏而造成破坏,古堡修缮委员会在招标过程中就进行了古堡断代风格鉴定,即由古建修复专家根据主要文物保存状态明确古堡修复后所要再现的历史时期,并在标书中注明:“作为酒店的斯堪达雅克城堡将再现16世纪前期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时代人们的生活样貌”。委员会还在标书附录中添加了多达百余条文物参考细则作为对开发商的限定,甚至涵盖了室内挂饰、家具摆放和窗帘地毯等软装细节的方方面面,这样细致入微的传统民居保护性设计与修复在相当大程度上杜绝了开发商在营业过程中擅自做主不尊重文物的可能。(图2)
经过修缮改造后的斯堪达雅克城堡以其16世纪盛期的样貌于1988年复活节假期开门营业,也许作为文物它太过平凡,而作为酒店这座古堡获得了新生。酒店经营者显然在服务方面更加专业并在宣传手法上更加灵活,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还利用城堡承办各类活动,甚至连法国足球明星帕特里克·维埃拉(Patrick Vieira)也选中此地作为自已的蜜月度假地,致使法国各大媒体蜂拥而至。从此斯堪达雅克城堡声名鹊起,宾客络绎不绝,不但带动了周边传统农居的游客入住率而且使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堡变为当地网红。(图3)
四、结语
斯堪达雅克城堡“再生”的例子是一次山鸡变凤凰的逆袭,得益于“古堡再生”计划曾经沉寂的文物得以再次焕发青春。法国传统民居保护性开发政策给我们颇多启示:对古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不是只有将其存留改造为博物馆供游客被动参观一条途径,而应想方设法使其与现代生活发生关系,让今天的人们接触文物继续使用文物并且生活于其中,让文物以鲜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也许是一条更加务实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