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摩梭民居建筑保护与改造设计初探
——以云南永宁地区达祖村民居改造设计为例

2020-06-03靳文祎李瑞君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摩梭院落民居

靳文祎,李瑞君

(北京服装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北京 100029)

泸沽湖地处云南丽江宁蒗县与四川盐源县交界处,这里生活着古老而神秘的摩梭族群,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古朴的自然人文景观,在给当地带来巨大旅游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新居住理念、新材料形式的引入致使传统摩梭民居在文化交融碰撞过程中受到极大冲击。就摩梭建筑而言,以尊重传统文化为前提,保留与母系文化相适应的空间形制,更新传统营造方式和建筑材料,改造传统民居聚落环境与居住模式迫在眉睫。

一、传统摩梭民居特点

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多为井干式结构,以圆木或方木垒搭墙体,屋面以木板覆盖,当地人称为“木楞房”。传统摩梭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模式与社会文化、家庭组织形式、宗教信仰、婚姻形态相适应,具有特殊的空间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院落空间的布局与功能

摩梭院落采用内外院相结合的群体院落布局模式,内院空间是家庭成员进行户内劳作和社交活动的场所,由于摩梭大家庭人数众多,因而格局较为宽敞。外院用以种植作物、堆放柴草等,是摩梭人的生产空间(图1)。民居以四合院为主,由祖母屋、经楼、花楼、草楼组成(图2)。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则采用三合院形式,保留祖母屋和经楼,在花楼和草楼中选择一栋围合而成(图3)。

摩梭院落布局以祖母为中心展开,祖母屋作一层设置,层高较高、进深较大,为了突出主体,院落内其他建筑均为尺度稍小的两层房屋。内院大门入口设在与祖母屋相对的花楼或草楼首层正中,也有设在与祖母屋相邻建筑的夹角处。在整个院落中,摩梭人从建筑尺度、层数、装饰和材质上都精心安排,突出祖母屋核心建筑的地位。

(二)单体建筑的布局与功能

祖母屋作为摩梭院落的主体建筑,是一个人神共处的神圣空间。“回”字型布局将祖母屋划分为主室和四个分室。主室设有火塘、男柱、女柱、生死门,供奉着祖先、冉巴拉,是家庭饮食、劳作、议事、待客和祭祖的重要场所,也是老祖母和小孩睡觉的地方;前室是入口的过渡空间;后室兼作储物、停尸之地;上室是老年男子的卧寝之处;下室作加工材料之用。(图4)

花楼是摩梭人走婚制度的产物,首层堆放杂物,二层用木板分隔成独立的小房间,供本家成年女子和外族男子过偶居生活使用;经楼主要用于自家喇嘛的宗教佛事活动,首层作为卧室供家中男子和客人居住,也有作杂物用房的设置,二层正中是经堂,两边为喇嘛居所。经堂布置精美华丽,宗教氛围浓厚;草楼低矮简陋,首层养殖牲畜,二层堆放草料或存储粮食。

> 图1 群体院落布局

> 图2 四合院布局

> 图3 三合院布局

> 图4 祖母屋平面布局

> 图5 改建民居

> 图6 民居建造方位图

> 图7 混合式结构形式

> 图8 穿枋式结构形式

二、摩梭民居现状与问题

(一)摩梭民居现状

为进一步发展旅游服务,居民自发地对原有建筑形态进行了调整:建筑高度越来越高,规模和密度越来越大,新建筑以三、四层为主,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层高形制,内部为旅馆式的标间设计,呈现出旅游功能化趋势;传统井干式结构被取代,新建筑结构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过多模仿,许多传统构件也随之消失,显得过于简洁单调,稀释了原有的韵味,缺乏人文情怀;新建房屋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涂刷仿木颜料,相比于采用木泥石等天然材料建造的传统民居,改造的木楞房逐渐失去了朴实自然的特色,无论是风格、颜色还是外观都与传统聚落景观格格不入,显得不伦不类。(图5)

尽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住条件,但新民居大多是在自发的情况下建造的,由于缺乏对当地景观环境的整体考虑,改建、扩建、新建的民居除保留了少部分传统民居的功能外,结构和外观均有较大变异。被忽视的神圣精神空间,被遗忘的传统符号,被丢弃的标志性构件等,这些象征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在人们盲目追求物质表象的庸俗潮流中渐行渐远。

(二)摩梭民居现存问题

在经济发展和旅游热潮的刺激下,不管是以游客还是以当地居住者的角度考虑,传统的建筑居住环境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现代生产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木质结构建筑经年久远,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因而人们迫切地希望改善住居条件,以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笔者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后,对现存的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1.传统摩梭建筑的构造需要消耗大量木材,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破坏加剧。

2.院落布局混乱,公共活动空间和庭院景观单一,缺乏丰富性。部分民居人畜分离的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降低了整体环境品质。

3.厨卫空间和生活起居空间混杂,未独立设置,给摩梭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4.祖母屋内火塘经久不灭,由于没有排烟设施,开窗少且面积小,造成室内通风采光差,烟尘严重。

5.传统木楞房属于农民自建房,部分细部构造由于缺乏专业指导稍显粗糙,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另外木结构墙体和屋面保温性差,耗能高,存在火灾隐患。

6.旅游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促使大部分摩梭人进行了产业转型,即由农业转向旅游业。另一方面,适应了现代生活的人们,对于居住在老旧的木楞房中感到不适,传统建筑模式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随之产生,这些变化使人们对建筑功能有了新要求。

三、保护与改造原则

传统民居与摩梭人民的居住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矛盾,改造更新以适应发展变化势在必行。但摩梭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历史遗存之一,又必须严格保护,因而改建过程中,要尊重摩梭独特的建筑文化,保留传统院落的空间模式特征,使建筑与母系文化生活相适应。

(一)保护传统文化

保护传统文化是改建摩梭民居建筑的前提,其所包含的母系制度、家庭模式、宗教信仰、婚姻形态与传统建筑是一一对应的,对于摩梭民居的空间布局模式和组织形态有直接的影响。

建造传统摩梭民居确定建筑方位时,祖母屋的一面山墙要正对格姆女神山,经堂要背靠神山,余下的两栋建筑方位视情况而定,这是由摩梭女性文化所决定的(图6);院落采用合院式布局,形成一个内向式庭院,为众多母系大家庭成员提供足够的户外生活空间;祖母屋是摩梭大家庭的核心,对其建筑形式和功能布局要严格限制,保留主室内火塘、冉巴拉、男女柱、祖母床等特色空间要素的形制和位置;经楼作为宗教文化的产物,功能上要保留二层的经房、喇嘛居所,方便家庭内部进行宗教仪式活动;花楼是配合走婚制建造的女性专属空间,是母系文化最直接的表达形式,保留二层的花房设置,以延续传统婚姻形态。

以上分析的传统摩梭民居建筑方位、模式以及单体功能均是在母系文化影响下衍生而来的住居建筑形态,因而为了确保新建筑不改变原有的居住习惯和民族风俗,就一定要保证传统摩梭文化得以良好的传承和延续,使建筑与其社会习俗和族群交往文化相适应。

(二)传统和现代相结合

传统和现代相融合。一方面,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要和现代生产生活需求相

结合。在改造过程中,尽量保持传统合院模式,增加缺失建筑时要遵循以神山定方位的原则;适当扩大院落公共空间,增加绿化及硬质铺装,并通过增加景观墙或单独布局的方式进行人畜分离来改善院落空间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针对祖母屋通风采光及舒适度的问题,可以在主室入口的上方增设门头窗,或适当扩大已有采光窗面积。火塘周围铺设木质板材,提升美观性。独立设置厨卫空间,减少室内烟尘产生,分担祖母屋的功能负担,方便摩梭人日常生活;经堂和花楼首层可根据旅游需求设置独立客房、卫生间以及接待室,增加现代生活设施,使主人和游客的活动空间分离,避免相互干扰造成的功能空间混乱。

另一方面,要强调传统建筑材质、装饰色彩与新材料、新形式的融合,为传统民居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是对现代建筑新形式的探索。在摩梭民居中,经堂、花楼和草楼都是两层高的建筑,其建筑单体的结构体系较多采用井干和梁柱组成的混合形式,木材消耗量大且结构复杂(图7)。因而,在改造过程中,除祖母屋保持传统木楞房建筑形制和材料外,其余建筑在结构和材质上做出相应调整:

> 图9 案例民居区位

> 图10 案例民居现状

> 图11 改造民居首层平面图

1.结构方面:参考灾区重建木房的穿枋式体系为主,木柱和木穿枋交叉搭建的山墙具有较强的承重力,山墙之间以檩条作为连接,檩条和各层穿枋穿插构成的屋顶结构又以木柱为支撑基础。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施工简单,相比于传统木构房屋耗材量少很多。(图8)

2.材质方面:除朝向内院的墙体,剩余三面减少木材的使用,多采用砖石、混凝土等新材料替换,增加防火性,但在整体建筑外观上可以采用木材贴面装饰,以延续传统摩梭风情;窗户采用玻璃材质,通过再设计加大窗口面积来满足室内采光;针对屋顶保温隔热差的问题,可以减小屋面坡度、在屋顶面板中设置保温层或改用瓦片覆盖,既提高舒适性又丰富建筑造型。

同时,在新民居的装饰上,应延续其传统色彩和传统纹样,以确保传统建筑文化的完整性。空间色彩上以木材、泥土、石材等自然本色为主;建筑装饰上采用诸如莲花、禽鸟、祥云等传统纹样和符号,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传统摩梭民居装饰形式特征。

四、摩梭民居改造实践

(一)案例现状

该案例位于永宁地区达祖村,临近村落干道,东侧为农田,环境较好,为三合院空间,建筑质量一般,以旅游接待为主要功能,院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经堂和花房杂混在一栋建筑内,空间功能混乱;庭院景观单一,柴草堆放杂乱,环境缺乏整合;祖母屋内采光通风条件较差,接待游客增加了功能负担,没有独立厨卫空间;客房的数量和品质均不能满足旅游接待的需求。(图9、图10)

(二)改造要点和具体策略

首先,弥补缺失的单体建筑,尽量采用传统材料、装饰和结构,保证传统空间功能的延续与完整。院落布局上,由于旅游接待的特殊性,为避免相互干扰,明确划分主客生活区域,一定程度上保护摩梭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其次,增加厨卫功能,利用边角空间丰富院落环境,提升摩梭人的生活品质。最后,增加祖母屋采光,改善通风功能,保证生活舒适度(图11)。具体改造策略如下:

1.东侧加盖花楼,将混杂在经楼的花房空间“物归原位”,首层作为客卧;增设外院,储藏内院堆放的杂乱柴草;调整入口位置,保证内外院的单独通道,避免干扰;经楼首层安置主人活动空间,二层经房保留;草楼整栋作为旅游接待之用。既保证了传统摩梭院落的群体布局和四合院空间模式,又重新梳理调整了院落的功能布局,做到主客分流,区域明确。

2.保留祖母屋的基本格局和建造形式,适当扩大祖母床尺寸,保证祖母居住舒适度,设置门头窗,增加采光,铺设木地板,独立设置餐厨空间,减少烟尘,分担祖母屋功能。

3.利用院落的边角空间设置绿化景观,丰富公共空间层次,同时植物的隔离作用也确保了各建筑单体之间减少干扰。

4.提高内庭院地面硬化率,参考摩梭传统纹样铺设,营造内院活动环境。同时,通过绿化、台阶等美化入口环境。

5.外墙立面建材采取以木为主,混合砖木土的装饰形式,追求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整体风格,达到体现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同时提高居民生活舒适性的目的;屋顶采用冷摊瓦或板筒瓦,在延续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增加歇山顶形式,丰富立面效果;门窗装饰采用传统样式,突出摩梭族民居的特点。

(三)改造后的优点

改造后的新民居保留了传统合院模式,庭院环境通过边角空间的合理利用变得丰富而有层次。单独设置厨卫空间,生活质量得以提升。在功能分区上既保留了原有的楼层功能和精神内涵,又在此基础上添加了新的功能空间。对传统建材装饰和新材质的结合既承袭了原有民居的古香古色,又注入了对现代建筑模式的思考。新民居以充分尊重传统建筑文化和风格为前提,以符合现代居民的生活习惯为目的,创造出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空间。

五、结语

改建摩梭民居,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同时也是继承和创造传统建筑文化的探索形式之一。在保留建筑自身被赋予的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加以调整与改善,使之更符合现代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尽管新材料的使用会带来外部特征的变化,但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印记是永恒不变的。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保护与改造传统民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不同阶段的民居改建具有历史特殊性,对于有效的探索民居改造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猜你喜欢

摩梭院落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四川摩梭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措施研究
八一作品
民居智库
Mosuo on the move
MOSUO ON THE MOVE
民居摄影
摩梭阿妈
院落里的黄昏